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丛书总序及书目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13 16:16:19 / 个人分类:学科建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丛书总序

刘锡诚

 

进入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成为国际社会,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基因库”。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由于什么原因断流了、衰落了、湮没了、摧毁了,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之所以维系、凝聚、认同、绵延的基本因素消失了,于是这个民族也就或被消灭了、或被同化了、或被打散了,最终成为人类的记忆。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一体化加剧的时代,现代化的步伐无时无刻不在摧毁着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地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尤其被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所重视。

 

我们正在进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的在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重要意义,已为上至各级领导和官员、下至百姓的全民所认同,而是否有这样的认识,是否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延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于200310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者,就是以往我们惯用的“民间文化”或“民族民间文化”。从“文化”的社会属性来说,文化是由上层文化(亦称精英文化、“大传统”)和民间文化(亦称下层文化、“小传统”)构成的;从“文化”的形态属性来说,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构成的。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我们有自己民族惯用的、妇孺皆知的术语,何以又要采用一个外来的、对老百姓来说相对陌生的术语呢?我想,所以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新的术语,大概不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理念上的考量,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组成,这一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文化构成和分类,如今写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的文件,而中国又是这个条约的缔约国,就不能不与国际社会“接轨”,与国际社会有共同的交流语言;二是从联合国文件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们惯用的“民间文化”这两个术语之间,虽然其含义大体一致,但如果细细考察起来,也会发现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某些小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什么呢?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上述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体说来包含五个方面的文化现象:一,口传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从这个定义及其所包括的内容来看,至少第三项中的社会实践、礼仪,第四项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在我们惯用的术语内涵中是很有限度的,有些甚至是一度被当作“迷信”等而加以排斥的,至于传统手工艺,在我们惯用的概念中,以往大约只承认工艺美术部分,而属于生产技艺的那一部分,似乎从来不在我们的“文化”范畴和理念之中。现在,我们既然接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术语,我想,就意味着我们在“文化”理念上和实际工作范围上,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和变化,更加符合“文化”这个词语的本意了,也显示了在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和宽容态度。

 

200448日,我国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以及配套文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3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此后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三级(有的地方是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了国家级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如今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已经变得妇孺皆知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百姓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可能采取各种方式,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使其在创造和享受这种文化的老百姓中间得到继续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于有些因时代变迁等原因而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的项目,则应收集记录起来编辑成书籍、光碟、录像片、录音带等,或以收藏与陈列于博物馆的方式,使其以“第二生命”继续传播。对于大量至今仍有传承生命活力或虽然呈现出程度不一的衰微趋势而仍能通过保护措施而被激活的项目,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其保护工作纳入国家体制、在国家干预和管理下进行有效保护,无疑是一项重要措施。20065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大类518项。200864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大类510项)。“非遗”名录的申报和评审还会继续做下去,以期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作为“非遗”保护的基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重要项目的阐释、解读、宣传、弘扬,既是以出版书籍的形式对中华文化进行积累、也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有效方式之一。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雪春同志策划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典藏丛书》,其宗旨就是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和分类为依据,“选取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项目作图文展开,全景式地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往今来之概貌”。希望这套丛书尽可能作到熔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欣赏性于一炉,既满足当代读者了解“非遗”的阅读需求,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把21世纪之初流传于中国老百姓中间的“非遗”的概貌传达给后世。——这原本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本丛书的写作是以第一批国家名录所载项目为依据的,而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递进的、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第一批国家名录中所录项目,与相关学科的构架相比较,可能会出现若干空白(这些空白会在以后的名录中得到补充和完善),这些项目的空白在丛书中也就只好暂付阙如,或稍作提及而不作展开。

 

经过一年多的组稿、撰著、选图、编辑,这套由十部书稿组成的“图文典藏”丛书,就要付梓了,在此,笔者向各位作者朋友表示谢意,希望专家和读者热诚的指教和批评。

2008715北京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典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刘锡诚主编

共出版10 古吴轩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中国传奇》 作者:田兆元、范长风

《中国歌乐》 作者:孟凡玉、朱洁琼

《中国民舞》 作者:马盛德、金娟

《中国戏剧》 作者:王学锋、刘文峰著

《中国说唱》 作者:蔡源莉

《中国功夫》 作者:吕绍钧

《中国女红》 作者:贺琛

《中国百工》 作者:华觉明、李劲松

《中国医道》 作者:王凤兰

《中国风俗》 作者:杨秀


分享到:

TAG: 民俗学丛书之四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引用 删除 竹林遗风   /   2011-12-13 18:37:15
现在已是读图时代,做图文展示,确实有很大价值。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1-12-13 16:33:45
“选取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项目作图文展开,全景式地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往今来之概貌”!可贺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