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06 23:31:20

 

  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看到学校后勤人正在为菊花节张罗布置着,真的很漂亮!我在菊花龙前面驻足凝视了几分钟。一转身我看到隔壁宿舍的刘琳,和她打了招呼后知道她去听一个关于宗教方面的讲座,我想我也去吧,这种学校花钱我花时间就可以听的课不去白不去,或许可以听到很好的观点。到讲座教室,人不多,有一种安静的让人害怕的感觉,我不敢快步走发出声音,因为太安静了,任何人发出的任何小的声音都将打破这种安静,然而静中的动必然会吸引别人的关注或者厌恶,我不希望这样。可是我坐的太远,看不清楚,于是硬着头皮换了位置。毕竟来听一次不容易做做笔记是应该的。

 

 讲座的题目——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主讲人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的高文新教授,高教授看上去年近花甲,精神却很矍铄,不愧有哲学思想的人,因为哲学可以让自己想通一些世事问题,不会庸人自扰。高教授指明这次讲座的主题其实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和信仰的比较。他认为地球近70亿人口中,保守估计有60亿人是信教的。比如印度就有90%的人信印度教,中国比较特殊,因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的融合,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学是不信教的。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是以宗教为核心的,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比如中、日、韩、越南四国的文化就不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但是不信教不等于没有宗教文化背景。

相比之下,中国是最不信教的国家,然而中国却也是最迷信的国家。

高教授说,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西方文化内在逻辑的差异,逻辑的核心是人性这个问题,即怎么看人。中国古语有: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崇尚性善论。而西方却崇尚性恶论,他们认为一出生就是恶的,从小的时候霸占母亲到长大各种私欲,所以他们认为人要赎罪,那么向谁赎罪呢?这就有了上帝。性恶论提醒人们要信教,信教了社会才能维持基本安定,社会结构才会稳定。宗教规定人们什么事可以干的什么事不可以干的,可以干与不可以干怎么规定呢?把事件普遍化就知道了,比如偷盗,一个两个人干这样的事情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就不行了,所以偷盗不能干,再如善良,普遍化后还可以行得通,所以善良可以。

西方伦理的背后其实是宗教。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一直是不以个人为社会主体的,而是以家族为社会主体的,而西方却是以个人为社会主体的。比如中国人祭灶王爷,代表的是全家人祭灶王爷,而西方向真主或上帝朝拜是个人的事情。中国的性善论最早可发现于《尚书》中,老子,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都有这个观点,所以他们认为,通过教化,是可以管理好社会的。中国人的浓重的家族意识也一直延续着。而西方却没有这样一贯而下情况,西方社会一直处于多方融合中,处于不断的利益冲突中,不像中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里,古文化被人们用古文记录下来而得以一以贯之。

中国人做人和生活不需要神,只要求堂堂正正,而西方人做人则需要神。自古中国强调德治,不需要宗教。外文化进入中国后,也必须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才会有生存的余地。正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必须适应中国国情,这就像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要改造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样子才可以应用于中国。性善论强调人本身就是善德,求佛那是因为不懂佛才去做的事情。中国的佛教其实是教人善良,教人如何做人。

接下来高教书讲到中西方宗教观念的差异。他说西方的上帝有五个属性,第一个是唯一性,第二是超时空性,第三是扮演造物主的角色,这里他引用了《圣经》中“之所以神允许世界有恶,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什么事善。”另外一点是上帝是有情感喜好的,有人格的。人神之间的其实是物质交换关系,比如人们的祭祀,通过摆上神喜欢的食物来获得神的保佑。

高教授还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宗教文化其实是不发达的。比如在政治上,中国的宗教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在思想上,也从未超越过儒家思想。但是中国人擅长创造神,比如各行各业的行业神,连妓女也有行业神,令人意外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管仲,因为管仲曾为达成政治目的在宫廷中开办妓院,成为妓女行业的开山之人,被称为“白眉老人”。还有门神兼财神关公,关公其实原始身份是道教中的神,但后来佛教引进这一“人才”,将其纳入自己门下,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佛道两家都崇拜关羽的原因之一。还有后来的布袋和尚、弥勒佛、杭州的济公、福建沿海一带的妈祖,其实妈祖信仰来自一个民间传说,传说有一个渔家女子,走进一片山林就消失了,人们不认为她死了,一直认为她还活着,并且相信她会保佑渔民们出海的安全,这样认为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后来的妈祖信仰。

不管是古代,就是现代,中国人也有造神痕迹。像的掌门人李洪志,在一些人眼里,他其实就是神,人们相信他是神,具有神一样的本领。另外像毛泽东,也被建国时期的人们神化了。那时的人们吃饭,做事之前都要高颂毛泽东语录,无论事情与毛泽东有没有关系,都要扯上瓜葛,歌颂“毛主席是我们心中伟大的太阳,给我们生命的力量。”这种歌颂方式像极了西方人赞美上帝,只要将“毛泽东”三个字换成“主啊”变如出一辙。

另外,高教授说中西方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结果的又差异的。虽然中西方在面临此冲击时都处在文化迷失的状态,但是二者却又很大的不同。西方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暴露了很多的缺点,比如殖民地,种族歧视、种族隔离这些方面,这些事西方在文化选择是的两个大包袱,因为假如要高举人权、标榜自由平等,那么首先必须刷掉这两个大包袱,否则一方面在别国开展殖民地,或者种族歧视,一方面有大谈特谈人权和自由平等岂不是很害臊?但是西方的这两个大包袱都刷掉之后,他们才宣扬自由民主和人权。而中国是一个伦理、宗教、政治不分的国家,正如古代的士大夫思想,很少不当官的古代文化名人,当然也有个例,像徐霞客,李时珍,徐霞客是因为祖上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犯过错,李时珍是因为考试没通过才从医的。

1582年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徒不断增加,开始的时候增加很慢,因为基督教不允许祭祖宗,这是很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中国人接受不了的,但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家族观念逐渐淡化,甚至不断丧失,人们似乎处在于信仰真空,文化真空的状态中,中国人不得不进行文化选择,当然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是如果挣脱过去了就好了。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民俗学领域,民俗学领域现在面临着学科危机,其实跟这种情况是很相似的,处在一个研究范式转移和选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对于身在民俗领域里人来说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旧的研究领域啃了好多年,没有了新鲜感,新的研究领域又要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人竞争,要是只是这样还好,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人们寻找新的研究视角,但是就怕民俗学研究研究丧失学科性质了,到最后虽有研究,但没了学科,就像树干在长高,而树根却在死亡,最终会让这个领域的人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社会也不知道怎么给这些人定位了。这样的结果也是很危险的。所以现在民俗学也处在一个选择的痛苦阶段,但是如果做好了这个过渡,相信民俗学会有一片新的天地!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选择也是一样!

今天,这个讲座还是给我很多启发的,虽然很抽象,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现在我将这些写下来省得自己忘记。

  抬头看看外面的夜景,虽不繁华,但是却很安静,这是这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难得见到的一幕,虽是边缘,却很适合于学校。

  写这到这里,也许我该停下来了,因为要去8点半还要去辩论赛讨论,这是一个团队,虽然参与其中很累很费时间,但是选择了就有一种对团队的责任,所以我还是要去的。希望不要讨论到太晚,因为明天还有一上午的课!


TAG: 中西

张礼花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张礼花   /   2011-11-08 22:49:08
呵呵 !!下次会的!!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1-11-07 05:15:40
鲜红色太伤眼!注意调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289
  • 日志数: 4
  • 图片数: 1
  • 建立时间: 2011-10-18
  • 更新时间: 2011-12-0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