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根深林始茂,哲人智足理方明——广西田林县民间文化人陈道平撰题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05 16:43:09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杨树喆

(广西师范大学 教务处,广西 桂林,541004)

 

        【摘  要】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师范大学根据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探索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支持和服务了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任务。

        【关键词】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在我国现行教师教育体系中,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含西南大学)和28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其主体与骨架,它们共同支撑着共和国教师教育的大厦。就国家层面而言,部属重点师大无疑是全国教师教育的领头羊;就地方层面来看,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则是各地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它们承上启下,既承载着引导地方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师资、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任,又肩负着面向基层、服务当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担。如何科学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本省(市、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这是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近些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兹述要于后,以阐明这个问题。

        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与全国其他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一样,广西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存。这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1]为此,从1996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在办好师范教育的同时,开始探索设置非师范类专业。截止目前,共设置了28个非师范类和10个师范兼非师范类专业,占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总数的64.40%;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非师范生9798人(不含中外校际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学生),占全校全日制普通在校本科生总数的55.46%。

        (二)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这既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反应了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2]目前,广西师范大学除设置有59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外,还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人才培养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举不完全统计,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一般都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高级人才为主;在科研层次上,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创新研究为主;在直接服务社会上,以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及为地方建设、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主。[3]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相结合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显著特征。

        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核心任务是本科教学。本科教育不仅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主体,更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立校之本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本科教育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众多改革项目的重中之重,提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新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新一代人才,同时必须结合国情、省(市、自治区)区情和学校实际情况,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广西师范大学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次: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这是广西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以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要求,以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全体本科生为对象的基本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三课堂活动,形成各专业各具特色的模式。这就要求各二级学院不拘一格,深入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4]这是广西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拓展和延伸,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设计、提供的第二专业、双学位、主辅修、跨专业修课的自主选择制度、中外校际合作办学,等等。广西师范大学鼓励在更多的学科专业中实施这种模式,目前学校已在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等20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中实行了“双学士学位”教育,并在所有59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中实行了“双本科”辅修教育,同时与法国、英国、加拿大友好学校在法学、经济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联合开展“2+2校际合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多维构建,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职业广泛的适应性。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

        这是广西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的人才。[5]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也应当是多样化的。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大多数人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引领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需要一批优秀拔尖人才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还应当有高水准的精英教育,作为省(自治区)属重点大学的广西师范大学要勇于承担起这个重任。因此,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学校以教育部“卓越计划”(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和“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导向,按照《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秀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分别设立了“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文理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独秀试验班”、“化学基础学科独秀试验班”和“科学教育独秀试验班”建设项目。

        三、基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的课程体系建构

        一般说来,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6]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课程体系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它集中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把培养目标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其二,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中选择与传递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它并非选择与传递文化的唯一手段,但它却是保证文化选择与传递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最有效的方式。其三,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发展的。它通过将不同的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将社会对于人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各种课程中。可以说,关于课程体系的全部问题,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人而展开的,都是以如何有利于培养人为准则的。[7]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构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一方面要使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各类课程组成部分的课程学时比例合理化,另一方面也要跟踪市场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注重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现实,实行差别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建构合理的、适应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成为自身优势和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由于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承担着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式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使命,因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建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构。

        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其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要以整体优化为原则,即其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单独强调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强调作为整体的人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其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第三,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目标,即其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考虑社会本位的同时,更应着眼于个人本位的实现,使学生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促进个人的发展。[8]

        基于此,广西师范大学形成了由通识素质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教师资格教育(或专业拓展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平台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其中,通识素质教育平台是按照素质教育理念设置的课程平台,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平台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体质。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充分体现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宽厚的综合素质,并按照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精简课堂教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时数,在课程实施中突出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资格教育平台和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是分别针对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设置的课程平台,其中专业拓展教育平台又分为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两个模块:要求应用性较强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应用提高课程模块,加大方法性、技能性课程的开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其他非师范类专业则通过理论开设理论性、工具性较强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的理论提高课程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则以能力为本位,既突出学生“四种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突出“两性”(实践教学目标多元性、实践教学体系开放性)、“两化”(实践教学工作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两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结合)。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15%,理工科类专业不低于25%。在实验课方面,要求包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占实验课总门数的比例不低于80%,且每门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不能低于2项;鼓励各专业在原有实习模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优秀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非师范生“1+X”实习(即学生参加本专业规定的实习后,再到其感兴趣或与就业相关的行业历练)以及各专业类的探究式实习(要求学生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高,并由学院认定后准入)等多种实习模式;通过设置1-3年级学生“实践教学周”与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以强化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取得的成果,可由各学院认定为创新学分并可抵充通识素质教育或其它课程平台的选修课学分。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构。

        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是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的统一,学生既能培养与素质全面提高的统一。[9]因此,广西师范大学努力把建构基础化、综合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当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来抓。首先,在课程体系基础化方面,努力打破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屏障,加强基础课程的分量,加强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从而增强毕业生对未来转业转岗的自我调试和自我应变能力。其次,在课程体系综合化方面,一是强调课程结构要打破各门专业学科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二是课程内容要适应知识更新加快的发展趋势,删除重复、过时的课程内容,提高新学科内容的比重,实现各门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与综合;三是课程形式要在综合化的原则下尽可能灵活多样,使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课程达到知识的综合化。第三,在课程体系结构化方面,一方面强调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左右协调和沟通(结构性专业课程),既开设专业理论课又开设专业实践课,使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体化专业知识;既开设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序列;既开设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又开设相邻学科的课程,使形成广阔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强调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连贯和衔接(结构性跨专业课程),并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培养目标在保证不同课程的关联性、有序性和比列性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的同时,在有限时间内,确保主干课的学时,适当削减对专业关系不大的非主干课,增加专业方向较强的选修课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第四,在教学计划安排方面,采用并联式教学计划,即一般在二年级末,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适应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今后的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考虑,采取辅修或直接修读的方式进行另一专业的学习。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构。

        广西师范大学从2011年起,依托自身在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以教育部“卓越计划”和“珠峰计划”为导向,通过分别设立教师教育、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独秀本科生培养计划试验班”(简称“独秀试验班”),优化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的教育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根据《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秀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各“独秀试验班”的课程设计理念为:更加强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健康的心理,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针对不同学科的试验班,构建不同的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科学教育独秀试验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科独秀试验班”的课程设计,以教育部“卓越计划”为导向,至少应累计有一年时间在与相关学院或学校已签有合作协议的示范性高中或行(企)业学习(含见习、实习),并由示范性高中或行(企)业专家承担或参与课程讲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还应以“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为平台),力求体现如下特点:其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或行(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其二,按教师教育标准或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其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基础学科独秀试验班”以教育部“珠峰计划”为导向,课程层次结构分为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科学研究训练课程三大模块。学校充分利用多学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出内容全面并高度整合的高水平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除本学科必备的基础外,适当拓展,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致力于学科发展与创新;科学研究训练课程则要求学生掌握好本学科研究的思维方法与技能,了解相关学科,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训练。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使得省属重点师范大学需要建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来有效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而课程体系的建构作为其核心环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促进与开发,不断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国峰.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培养[J] .福建高教研究,2002(4).

        [2][8]伍萱.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构[J].哲理,2009(8).

        [3]罗嗣海,张和仕,彭央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及其界定[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

        [4][9]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探讨[D].天津大学.2003.

        [5]华南理工大学.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http://www.gdhed.edu.cn/main/www/286/2010-08/117420.html.

        [6]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6.


TAG: 本科 广西师范大学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