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针灸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14 17:58:35

《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中,有一首唐僧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这首诗选用了益智、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

中医延续了几千年,在西医还未流入神州大地时,针灸这种奇妙的手法已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治愈了无数人的病痛。在古籍中,扁鹊、华佗、李时珍……这些利用中医针灸妙手回春的 “神医”的传说至今脍炙人口。

小小银针耀华夏

一枚小小的银针,经过医生的妙手,就能解除患者的病痛折磨。在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际,带着对传统针灸医学的敬重与神往,11月23日,记者走访了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及山西名医吕景山、针灸专家文洪等,倾听他们讲述山西针灸的发展历史,了解到山西针灸在华夏的重要地位。

古文献始于周代

针灸学是中国古代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针灸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历史了。周代出现了金属用针,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应用针灸疗法。针灸以针刺入人体穴位,运用插、提、捻、转等多种手法,产生刺激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由于它经济实用、操作简易、器械简单、疗效显著等优点,几千年来在我国医学中成为重要的传统医疗手段之一,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山西针灸著作始于托名周代伯乐《针经》两卷,其实际著成时代已无法确考。宋清源(今清徐)庄绰著《灸膏肓腧穴法》,元代窦桂芳将该书和 《皇帝明堂灸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等书,编为一轶,名《针灸四书》行世,至今该书仍属研究膏肓腧穴重要的文献。明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是浙江人,世代从医,家中藏有众多真秘古籍。他常“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不辍”,得其真谛,遂有心汇集一部针灸专著。他“参考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汇编《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但未刊行。万历年间,杨继洲为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治痿痹之疾,“至则三针而愈”。赵文炳为了答谢他,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亲自主持,晋阳(今太原)靳贤整理,在平阳(今临汾)首次刊行了杨继洲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增辑而成的《针灸大成》,有力地推动了山西针灸学术的发展。自此后,明乡宁郑晖著《针灸渊源》,清曲沃卫侣瑗撰《针灸全书》,虞乡(今永济)邵化南作《针灸发明》,针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民国期间,针灸逐渐成为专科,但战乱频起,临床医生大多忙于诊务以谋生计,无暇著述。民国十年(1921),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针灸征集讨论会”,广泛征集家传针灸手法特技、秘方、验方等,但未见有汇编性资料形成。

空前发展 名家辈出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针灸学术、临床技能空前发展,著作层出不穷,在全国颇有影响,针灸医学的春天来了。

在安静的专家门诊,说到针灸被列入非遗名录,76岁的吕景山教授说,这是一件中华文化的喜事,他回忆起山西针灸医学界一位位老专家,一个个非同寻常的名字。曾在山医大一院工作的老一辈针灸专家祁季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山西中医事业,从北京专门请来的。他的“放血疗法”在上世纪60年代初非常著名,他认为许多疾病皆因“气滞郁结”,点刺放血病痛即可缓解,著有《简易针灸疗法》。尚古愚老先生也是从北京中医研究院请到山医大一院的针灸专家。他针灸功底深厚,且富有创新性。他提出 “同经相应取穴法”,如手腕关节内侧扭伤疼痛,他不扎疼处,即手厥阴心包经,而找对应点,即足厥阴肝经来扎,针刺后疼痛立即减轻,确有奇效。其弟子杨占林将老师尚古愚的理论整理出版为《同经相应取穴法》。杨占林自己的著述《针刺意外的防治》则系统论述了针刺常见的事故及预防救治方法。

1984年,省中医研究所的一个科室针灸科分立出来,成为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它的成立是山西针灸医学跨越发展的一大步。当时全国只有5所省级针灸研究所,山西占了一份。山西省针灸研究所的成立,第一任所长师怀堂功不可没。他1985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针针具,创始的“新九针”疗法名扬海内外,曾被誉为“九针震华夏”。我国针灸泰斗邱茂良教授曾赠诗师怀堂:“九针重新制,技艺亦何深。精通歧黄旨,推陈才出新。法从多中取,效从法中生。医林称创举,嘉惠后来人。”山西省针灸学会特授予师老 “针灸泰斗”的荣誉称号。

吕景山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弟子,是省针灸研究所第二任所长,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64年为响应国家针灸医学的发展需要,被抽调到卫生部第一批援外针灸班学习一年,这个班当时从全国只抽调了18人,为针灸援外储备力量。他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阐明取穴配伍之法则,创立“对穴”疗法,使针灸疗效大大提高,著有《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省针灸学会会长焦顺发著有《头针》,他的头针疗法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等脑源性疾病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十大名医祝谌予教授,在临床“对药”、“对穴”的应用中独具匠心,省中医研究所老中医冯尚武的“背部大针深刺”法、襄汾谢锡亮的灸法、汾阳名医张振晖的“双手行针”、平遥钟新淮的电针疗法等医家各有特色,诠释出针灸医学一个个神秘的内涵。

谈到现在山西针灸医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冀来喜教授首屈一指。他是山西省第一位针灸医学博士,现任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是博士生导师。他创立了 “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前列腺疾病,被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的“腧穴胃病方的研究”,省科委课题鉴定同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山西针灸名扬海外

从1970年开始,山西成立对外援助医疗队,开始对喀麦隆进行医疗援助,每一批医疗队里必有一名针灸大夫。1975年至1977年,吕景山大夫到喀麦隆援外,用针灸为当地人治病,在那里的两年多受到了官员和百姓的赞赏。当时喀麦隆的风湿病、疟疾病人较多,吕景山回忆说他门诊量最多的时候一天达到了180人次。当时的喀麦隆总理保罗·比亚因过度劳累,患上了失眠和神经衰弱,甚至彻夜不眠,西医疗效甚微,他非常痛苦,请中国医疗队会诊。吕景山诊断这位总理因劳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失眠,遂为其调理治疗。他在总理背部扎针,头一天扎针后,总理晚上就睡了5个小时,连续治疗三四回,睡眠正常了。从此,总理喜欢上了中国针灸。

保罗·比亚后来成为喀麦隆总统,因为针灸,这位总统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医院副院长、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副主任文洪教授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文洪多次参加出国援外医疗队,多次被单独邀请到喀麦隆为保罗·比亚总统进行针灸调理。通过针灸,保罗·比亚从疲乏劳累中恢复过来时,他总是握着文洪的手说:“我感觉太好了,你有一双魔术般的手!”

文洪教授说,中国的针灸在欧美、非洲等地,非常受欢迎,当地人常常竖起大拇指说:“中国针灸,正宗!”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每个医疗点即使只有两名大夫,其中必有一个是针灸按摩大夫。文洪不仅是喀麦隆总统的中国保健医师,也为成千上万的当地百姓诊疗,喀麦隆的大夫也跟着他学习中国针灸。

从1998年开始,受国家商业部、省卫生厅委托,省针灸研究所开始承担国际针灸培训班临床实践带教任务,举办了13期,成功接待了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700余名学员,将我国传统医学精湛的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世界各地。小小的银针连接起四海友谊。

满头白发的老专家、中青年骨干、年轻的学生……一群人,一支支队伍,山西针灸医学的火炬正一代代传递下去……

小资料:针灸篇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作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统称,针法就是根据病症,把毫针剌入人体相关的穴位,用捻、转等手法来治病;灸法通常选择用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主要材料,按一定的穴位来熏灼体表局部,利用温热刺激进行治疗。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针灸穴位图方法和针灸穴位图体系。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名医老药山水间

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流传着与古代名医有关的诸多故事,也盛产令人自豪的古老中药——党参。

医 缓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人。据《左传》记载,晋国国君景公姬据生病,晋景公听说秦国有良医,就派遣使臣求医于秦国。秦桓公派医缓往诊。医缓即到晋国,诊景公病直言不讳:“疾不可为也!”因为病程已发展到“在肓之上,膏之下”的晚期,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成语“病入膏肓”典出于此。

医 和

医和,春秋时期秦国人。据《左传》、《国语·晋语》记载,晋平公姬彪有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嬴后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平公问道:“女不可近乎?”医和答道:“节之”,还对疾病的机理做了阐释。

因医术高明,后人遂将医和、医缓并称“和缓”,作为良医的誉称。

扁 鹊

有一次,扁鹊到了晋国,正碰到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 “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们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号了脉后沉静地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两天半后赵简子醒过来了。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在永济。

另有一说,扁鹊路经永济清华时,适逢盛夏,瘟疫肆虐。扁鹊在村中支起10口大锅,夜以继日为当地百姓熬药治病,消除了瘟疫。后奉旨赴秦,为秦武王看病。途经临潼时,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刺杀。清华人感念扁鹊的救命之恩,几经辗转,将其尸体运回永济安葬,并建庙以祀。

无论说法如何,扁鹊墓在永济是确实存在的,它位于今永济市虞乡镇清华村东。墓冢高1.7米,周长近47米,呈圆锥形。冢旁立有高0.35米的碑座,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明万历庚子(1600年)《重修扁鹊祠记》碑,记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

传说扁鹊生于农历正月二十,按当地习俗,这一天早上要吃包子,喻为咬香包,有驱病保平安之意。永济洗马村附近有扁鹊庙,南郭村有药王庙,每年在药王生日,两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孙思邈

在孙思邈10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单在洪洞就度过了63个春秋。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孙思邈由京兆府北渡黄河,来到洪洞,隐居于洪洞城南的南坂里村为百姓治病。凡是贫者来看病,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住房,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

不久,山西北部刘武周的一股军队夺取了太原,并向南进军。李渊命儿子李世民率兵回师北上,在晋南一带迎击刘武周的军队。据洪洞县城南南安乐坂街的孙真人庙正殿的碑文记载:李世民在洪洞南坂一带与刘武周的骁将尉迟恭进行了一场决战。战斗中,李世民负重伤,但经孙思邈治疗,痊愈康复,得以继续北上消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李世民对孙思邈感激万分,欲封其官,孙思邈婉言谢绝。李世民无奈,在率军北上前,封孙为“安乐真人”。自此,南坂村改名为南坂安乐村。

那时,洪洞东、西两山的老百姓多夜盲症,富人得脚气病,他让夜盲病人吃动物肝脏,用米糠、麦麸治脚气,效果灵验。

孙思邈从71岁到整整100岁期间,把在洪洞治病时所积累的验方编成其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

他曾经独自一人行医山西,不辞劳苦涉足蟒河山水寻找草药。有一次,他偶然医好了一只跌伤的猴仔,后来,因遭奸臣追杀,孙思邈携家人逃进蟒河深山中,蟒河猴群以德报恩,从官兵手中解救了孙思邈。

不仅猴子与孙思邈有缘,老虎也曾相伴孙思邈左右。相传有一天,孙思邈骑着一头小毛驴到五台山采药。突然,小毛驴站着不动了,浑身像筛糠一样抖起来。孙思邈探头一看,前面路上卧着一只老虎。孙思邈打量着,发现老虎喉部卡着一块骨头。孙思邈没费多大劲,便从老虎口中取出一块兽骨。可得救的老虎纵身一跃,将小毛驴扑倒在地吃掉了。孙思邈很生气,转身上路。停了一会儿,老虎追到孙思邈前面卧下来,孙思邈没有责怪老虎,径直向前走。谁知老虎紧行几步,又卧在孙思邈面前,用背擦着孙思邈的腿。孙思邈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便骑在虎背上。从此,孙思邈骑虎走遍五台山,采了许多药,为人治了许多病。

孙思邈至绵山采药,发现绵山白木耳具有强身的特殊功效,曾大力推广,百姓食之,功效显著。

为了纪念孙思邈,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药王庙,而洪洞南安乐坂之孙真人庙,无论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众多的药王庙中,都可谓首屈一指。

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载,洪洞县、永乐州皆有孙真人庙,称安乐庙,卷一六六载,猗氏县亦有孙真人庙,则称药王庙。

孙思邈于唐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病逝,相传葬于洪洞县淹底乡孙张村。相传,该村孙姓大部为孙思邈之后裔。据《洪洞县地名录》载:“孙张村位于淹底乡西北部。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此村人。唐太宗负伤后,由孙思邈医治痊愈,后封为药王,建药王庙于村西,现碑石俱存。该村初名大坂,后因张姓较多,依孙思邈、张姓,故名孙张村。”

潞党参

相传在隋文帝时,上党郡的一户人家每夜都听到宅后有人呼叫,但又始终不见其人。后来在离家一里多的地方发现一棵植物的枝叶不同寻常。于是向下挖掘,深达五尺,得见根部,形如人体,似有四肢。自从挖出此物之后,那户人家就再也没有听到呼叫声了。此事传扬开去,人们认为这是得“地之精灵”的“神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了这个古老的传说。

在平顺县石窑乡境内有一地名曰“猪拱地”,这地名与神仙吕洞宾、铁拐李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吕洞宾和铁拐李相随到太行山云游,当他们进入平顺地界时,忽然看见一头山猪在坡上的土里乱拱,拱过的地方黑土疏松,土里长着一种形似豆秧的东西。铁拐李随手拔起,把根放在口中,边嚼边跟着吕洞宾继续赶路。走过了一程,吕洞宾气喘吁吁,回头再看铁拐李神情如常,想了半天,铁拐李说:“我刚才把山猪拱过的草根含在口中,不觉今日浑身轻松丝毫也不吃力。”因其现身于上党盆地,故人们为这种药起名“党参”,因地属当时的潞州,故又名为“潞党参”。人们为了纪念铁拐李发现了潞党参,遂把山猪拱过的地方叫“猪拱地”。

李时珍所引故事中的 “神草”就是潞党参。其因党得名,因潞闻名。

唐宋时,时称潞州辖内壶关县紫团山一带盛产紫团参,这在中国许多药典和诗词中多有记载:“头面手足皆具”(《五杂俎》),唐代诗人段成式求好友设法弄一根,并告之“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宰相王安石患有哮喘病,有人得知吃紫团参有特效,便送一根给他。清廉的王安石竟不受,说:“我平生不食紫团参,也活到今日。”从宋代起,它一直被列为皇家贡品。明洪武六年,山西潞州进献紫团参,明太祖说:“人参得之甚难,毋重劳民。”到了清代,紫团参彻底绝迹。无奈间只得用上党地区的另类党参代替。对此乾隆感慨颇深:“奥壤灵区产神草,三丫五叶迈常化,而今上党成凡卉,自惜天公保异珍。”紫团山的南庄村一带有条参园沟,沟上的庙宇里竖石碑一通,记下了当地产参的历史。至今这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党参姑娘传播党参的故事。

古时候,贫苦青年张郎自己上山找党参。累饿间他倒在了一个岩洞里,迷迷糊糊中好像睡在了花瓣铺的床上,面前还站着个年轻姑娘,面目俊秀。姑娘告诉他说:“前面夹槽里有一大棵党参,你把它挖去栽在自己园里,再掐一片叶儿,给你父亲煎水喝,病就会好。”梦醒之后,张郎爬过悬崖来到夹槽,果然发现了一棵党参,模样儿就像那位姑娘。他把党参栽到菜园里精心培养,终于有一天,党参架下走出了梦中的姑娘,并与张郎结为夫妻。

旧时为了采集到名贵的党参,参农们历尽艰难,上党流传着一首民谣:“药老儿似神仙,荒山野岭遍地串。寻得药材钱几何,几何粉身命归仙。”为了鉴别潞党参的真伪,让两人同时走路,行前一人口含潞党参,一人不含,然后急走三五里,倘若不含者大口喘气,而含参者却气息自如,这便是真正的潞党参了。

小资料:名医

扁鹊,战国时代的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 《难经》为扁鹊所著。司马迁《史记》曾为其立传。

孙思邈,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旧唐书》载:“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著有《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摄生论》、《福寿论》。

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党参之名首载刊行于乾隆二十二年 (公元1757年)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丛新》。乾隆三十五年 《潞安府志·物产卷》载“古有人参……今所出惟党参”。长治市党参品种很多,分布在平顺、壶关、长子、潞城、黎城、武乡等县,不仅在全国销量很大,而且在亚洲各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全国各地所产党参中,除山西五台山一带野生的野台党之外,以潞党参的品质最优。

张锡纯,医界称其为 “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他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人参之种类不一,古所用之人参,方书皆谓出于上党,即今之党参是也。考《神农本草经》载,人参味甘,未尝言苦,今党参味甘,辽人参则甘而微苦,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无疑也。”

作者:申毅敏、阿清等 来源: 太原晚报
分享到:

TAG: 山西 中医针灸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5507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