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根深林始茂,哲人智足理方明——广西田林县民间文化人陈道平撰题

深化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 打造本科教学管理新模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29 20:07:40 / 个人分类:高教管理

深化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  打造本科教学管理新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杨树喆

(广西师范大学 教务处 广西桂林 541001)

 

        【摘要】广西师范大学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学分制改革,经过起步试点、全面推进、持续深化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学分制改革 培养模式 创新

 

        一、探索历程(一)起步试点阶段:1999-2000年

        1999年,为顺应高校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解决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与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等之间的矛盾,稳定教学质量,学校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上。所采取的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中,包括了在中文系、经济政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等院系试点开展学分制改革。在试点过程中,学校在弹性修业年限、跨年级选课、辅修第二专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实效,为学分制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2000年6月,学校召开以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为主题的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明确提出了从2000级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逐步构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与此同时,在广西教育厅的支持下,学校成为全区首批试行学分制改革的四所高校之一,标志着学分制综合改革在我校全面推进。

        (二)全面推进阶段:2000-2007年

        2000年9月,学校出台了《广西师范大学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暂行规定》;2004年,根据《广西教育厅关于在我区高校积极推进学分制的意见》(桂教高教〔2004〕81号)的要求,对上述文件进行了修订。在此期间及至2007年9月,学校推出了以推进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包括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实行选课制和导师制、实行更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等。与此同时,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2001年)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为契机,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教学条件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后勤管理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学分制改革基础工作。[1]

        (三)持续深化阶段:2007年9月-至今

        从2007年起,学校先后修(制)订出台了《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的暂行规定》(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办法》(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制订2011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1年)及《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秀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2011年)等系列文件,表明广西师范大学的学分制改革不断得到持续深化。

        二、改革内容

        (一)与时俱进地制(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学年制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学习的年限和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修读课程。其优点在于能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课程教学单一,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狭窄,不利于发挥学生特长优势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个性发展。在这方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恰好可以弥补学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种种不足。2000年学校推行学分制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制订第一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学校又顺应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在总结前几年施行学分制经验基础上,形成了2004年版和2007年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但这些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加强等不足,对此,学校于2011年4-6月间第四次组织进行了修订,形成2011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地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和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专业改造的需要,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整体优化培养方案,探索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

        2.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务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化师资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3.形成了由通识素质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教师资格教育(或专业拓展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平台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识素质教育平台是按照素质教育理念设置的课程平台,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平台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体质。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充分体现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宽厚的综合素质,并按照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精简课堂教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时数,在课程实施中突出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资格教育平台和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是分别针对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设置的课程平台,其中专业拓展教育平台又分为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两个模块:要求应用性较强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应用提高课程模块,加大方法性、技能性课程的开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其他非师范类专业则通过理论开设理论性、工具性较强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的理论提高课程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4.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位,既突出学生 “四种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突出“两性”(实践教学目标多元性、实践教学体系开放性)、“两化”(实践教学工作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两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三课堂结合)。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15%,理工科类专业不低于25%。在实验课方面,要求包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占实验课总门数的比例不低于80%,且每门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不能低于2项;鼓励各专业在原有实习模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优秀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1+X”实习(即学生参加本专业规定的实习后,再到其感兴趣或与就业相关的行业历练)、探究式实习(要求学生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高,并由学院认定后准入)等多种实习模式;通过设置学生实践周与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以强化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取得的成果,可认定为创新学分并可抵充通识素质教育或其它课程平台的选修课学分。

        5.突出个性培养,注重人才模式的多样化。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基础和主导,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要求,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基本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拓展和延伸,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提供的第二专业、双学位、主辅修、跨专业修课的自主选择制度;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多维构建,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职业广泛的适应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独秀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依托学校在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以教育部“珠峰计划”和“卓越计划”为导向,通过设立教师教育、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独秀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构建拔尖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教育、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拔尖人才。

        (二)结合校情建立健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1.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学分只是形式,选课才是内容。作为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选课制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从2000级本科生起,除了第一学期课程预置外,其余学期均实行由学生按照培养计划要求自行选课,2004年以后逐步制定和完善了预选、试听、退选、改选等选课流程,学生选课更具灵活性。学生选课原则上遵循“先行后续”原则,先选择修读先行课程,再选择修读后续课程,并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选择修读必修和选修课程,部分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选课。

        2.弹性学制。学校以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4年基本学制为参考,设立了3-6年的弹性修业年限,规定学生每学期所应修读的最低或最高学分数(除了申请提前毕业学生外,最低为20学分,最高为30学分),确定学生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有关期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弹性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提前1年毕业;也可以根据个人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暂时中断学习,延迟半年至2年毕业。

        3.学分计量制。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状况的基本计算单位,学分计量以0.5为最小单位。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原则上规定理论课每18学时计1学分,实验实训课每36学时计1学分,体育、艺术类术科课每27学时计1学分,各类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学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2周计1学分,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学校规定,学生修读某门课程后考核不及格,可以参加下一学期安排一次补考,也可以重修,并以实际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若必考不及格则必须重修,课程成绩以实际考核成绩记载;课程考核成绩虽已及格,但学生对已取得成绩不满意而愿意继续深入学习,也可以申请重修该课程,其最终成绩按考核的最高分予以记载。还规定,不同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设定毕业学分,其中人文社科类(艺术类除外)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55-160学分,艺术类、体育类和理工类学生必须修满160-165学分。

        4.学分绩点制。平均学分绩点是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实施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对平均学分绩点的要求为:在允许的修业年限内取得规定学分,且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0,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1.8。

        5.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鼓励学业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条件辅修相关专业的一种制度。学校利用多学科的资源优势,提供了辅修“双本科专业”和“双学士学位”等教育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条件,从第四学期开始辅修“双本科专业”或“双学士学位”相关课程,在允许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双本科专业”或“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并符合其他有关要求,可发给第二本科专业辅修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6.学业导师制。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学科专业缺乏比较深入、机制的了解,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能自主设计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选课时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影响了学习效果。为了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引导,学校于2000年制订并实施了《广西师范大学导师制工作条例》,明确了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和聘任办法,并规定将导师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把是否完成导师任务,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使导师制的实施有规范的制度予以保证。

        7.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行学分制后,排课、选课、课表打印、成绩登录、学籍管理等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有的工作仅靠手工操作很难完成。因此,发挥校园网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建立网上教学管理机制,实行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技术保障。为此,学校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研发了“广西师范大学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并于2002年下半年正式运行。该系统经断完善后由学生基本信息模块、教学计划管理模块、选课管理模块、排课管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学籍管理模块、毕业管理模块等8个模块组成,各子系统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并与校园网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8.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特点,由教务处于2003年牵头承担“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课题(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工程“十五”期间立项课题),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建构了由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等组成的、具有互动功能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四大子系统各负其责,组织周密,形成了教学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确保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所取得的改革成果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运行,发挥了重要的质量监控作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

        (三)建立政府导向的学分制收费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

        学分制收费,是指按照学生在修业期间实际修读的学分数计收学费的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学校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702号)要求,建立了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收费管理制度。全日制普通本科各专业的学分收费标准,严格按照自治区物价部门核批的学分制收费标准(许可证:05009800)执行。收费方式采用学年预收和毕业结算制,即在每学年开学时,学校按学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年学分数预收当学年学费,在毕业当年的五月底按学生实际修读的总学分数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学校自行开发的较为完善的学分制收费管理系统,收费系统从标准制定、应收款调整、转专业等学籍异动费用结算、学生预存款管理、退费管理等方面,都具备了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条件。

        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此,学校还采取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以保证学分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学分制的实施,淡化了行政班级集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等,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发放方法,学生综合测评方法、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也要改变。这就需要学工部、校团委制订相应的学生奖惩工作条例、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例和方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及第二课堂评分办法等。又比如,实施学分制后,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这就要求后勤管理部门配合学分制的实施,延长食堂开饭、供电服务的时间,学校班车时间安排也要作了很大调整;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做到全天开放,以满足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实践成效

        (一)构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通过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推行选课制、弹性学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学业导师制、主辅修制、重修制(补考一次后考核仍不及格或对已取得成绩不满意者可重修)、学分制收费制等,并运用自行开发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分制收费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按照学年注册、实修学分缴费、修满学分毕业、绩点达标授位”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二)搭建了学生自主选择、安排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平台

        学分制改革涉及到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后勤服务和毕业就业等多项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自主选择的尊重,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如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有本科生20多人提前一年修完学分而提前毕业,有近350多名本科生获准延迟半年至两年毕业,更有一批学生取得4项国家专利并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等学科(技能)竞赛中荣获195项奖励。

        (三)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学分制改革对促进广大教师投身本科教学改革、自觉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自2007年教育部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广西师范大学教师先后获得了自治区级、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成果)287项,其中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包括教学名师1人、精品课程2门、特色专业7个、教学团队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规划家教材1种等,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办学质量要素的整体强化。

 

        参考文献:

        [1]曾庆均等.探索学分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51-153.

        [2]周书葵等.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23-125.

        [3]赵海霞等.四川农业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2):46-48.

        [4]郑亚娟.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的问题集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4(7):37-39.


        [1] 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http://www.pgzx.edu.cn/main/ webShowDoc?channel=yxpg_ptgxbk_zpbg&docID=2008/04/07/1207535326177.xml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探索 新突破 新发展——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介绍及文件汇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本文是笔者在武汉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培训班暨工作研讨会”上所作的大会报告】

       


TAG: 本科 人才培养 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管理制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