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论文——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第一部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29 15:32:40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民俗理论

田野纪事

一、关于关陇花儿

1、什么是关陇花儿?关陇花儿的形式、内容

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少青在2011年第3期《甘肃文艺》上的《“花儿”申遗成功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文章中,第一次以官方语言提出了“关陇花儿”的名称,他说:“‘花儿’是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传唱于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蒙各民族中的民歌。因其流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也称‘关陇花儿’)。”

那么什么是关陇花儿呢?关陇花儿的形式、内容又是怎么一种民间文化内容呢?

要论述关陇花儿,首先得了解我国的民歌类别。在我国流传于民间的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歌中,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十道黑”“花儿等各具特色的多种样式。
中国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民歌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形式。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属北方片,、西南、江浙、闽粤台属南方片,湘鄂、江淮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以民族论,有藏族土地高神患了病,当地神阿拉鲁专为他唱鲁歌藏族协体民歌),壮族的白族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笔管瑶族香哩歌等,都各具民族独特的形式。就风格而言,苗族歌瑶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优美。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安族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青海的也各有区别。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我们只有对我国的民歌分类形式、民歌内容理清楚了,才有可能了解并谈及关陇花儿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关陇花儿的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了解了我国民歌体裁的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关陇花儿、关陇花儿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关陇花儿的社会功用、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等问题。

关陇花儿是流传在关陇整个大地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出门人的歌,是劳动者的歌,关陇花儿是民间艺术。它和青海河湟花儿、甘肃洮岷花儿都是中国花儿的三大流派。关陇花儿这种艺术既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文化现象,又是通过劳动者“人”作为载体而世代传播、延习的民间文化艺术,它是关陇民众集体创造的艺术形式,内容包括了社会的一切,诸如宗教、政治、礼仪、法度、道德等等。

关陇花儿是我国各民族民歌中的一种形式,它在关陇地区蕴藏极其丰富,它来自《诗经》里的《国风》,是历史底蕴十分宏厚的一种民歌形式,数量是相当多、歌者群相当广泛。

享誉丝绸之路的“关陇花儿”,是西北众多“花儿”流派中的一支奇葩,原始、广博、厚重、凄凉,基调高亢悠长,奔放粗犷,善于触景生意、抒发内心情感。唱起来长短自由、直抒胸臆,真情贯注,歌词且通俗易懂,火辣辣,热腾腾,缠绵绵,情浓浓、意浓浓、悲切切。犹如山风淳酒,沁入心脾,醉人情怀。它的学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引起了西北“花儿”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原载《中国花儿纵论》 陈元龙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11月)

2、关陇花儿的地域关系

简而言之,关陇花儿就是传唱于关陇所有地区的民歌形式。那么关陇地区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

我早在2006年的《关陇“花儿”的价值论》一篇文章中说过:“关陇是一个地域名称的大概念。在古代,关陇的地理范围很广,泛指陕西关中一带和陇(甘肃)的大部分地方。现在地理概念上的关陇是指关山、陇山(即六盘山)范围内的地方。

关山、陇山的地域有多大呢?

关陇民俗地区指以六盘山为中心、半径在三、四百里路的范围以内的地方,和以葫芦河全流域及泾河、清水河上游的广大地域。从行政上讲,它包括宁夏的西吉、隆德、泾源、原州、彭阳、海原、同心;甘肃的静宁、庄浪、华亭、崆峒、泾川、崇信、灵台、秦安、张家川、清水、渭源、会宁(东部)、镇原;陕西的长武、陇县、千阳、寿县等地方。

我发现在关陇学会所涉及的这20多个县境内,都有喊唱关陇花儿的人群和歌手,而且腔体、声调、唱词如出一辙。但是,各地都以自己的县名来命名这种花儿,如华亭县就叫“华亭花儿”,庄浪县就叫“庄浪花儿”,秦安县就叫“秦安花儿”,张家川县就叫“张家川花儿”;固原地区的几个县也都分别称这种花儿为“隆德花儿”“泾源花儿”“西吉花儿”“海原花儿”等等。其实,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上都是属于关山、陇山的地域范围之内,统称“关陇花儿”是极其正确的,毫无疑义的。

3、关陇花儿的形成时间与历史文化背景

在关陇地区“这一大片广阔的地方,从人类繁衍的神话社会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端,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不断的创造着适应自己生活、劳动、精神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这种自己创造的文化、艺术,在各族群、各村落中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取舍、相互同化、或相互异化,从而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形式又在这个地域内传播、交流、创新……成为历史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断的叠加,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不断的精致,最后,把它的艺术之美定格在关陇大地。这就是除其它文化形式之外的“人相习,代相传”的“干腔花儿”艺术。”(关陇“花儿”的价值论》陈元龙主编的《中国花儿纵论》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11

关于关陇花儿的文化背景问题,我在《关陇“花儿”传承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全国花儿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甘肃省花儿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写得比较详尽,这里抄录如下:

关陇地区历史悠久,丰富的出土文物表明,七八千年以来,聚居在这一块土地上的氏族部落,和戎、羌、匈奴、敕勒、鲜卑、突厥、柔然、党项、女真、鞑靼、回回等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一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表现着它极其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地域艺术功用。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诸史书、皆记载了古代关陇政治、经济、民族、人物、思想文化以及中外关系诸方面的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料。仅关陇起自远古至明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所活动的事迹,以及原发生在关陇古代波及于关陇以外地区,或原发生于古代关陇以外后波及于关陇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影响和奠基了关陇民族文化的辉煌历史,使关陇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文明之摇篮。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神奇而深邃、博大而浑厚!

“关陇地区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开发很早,又是华夏始祖伏羲、轩辕黄帝、炎帝活动的重要地区,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仰韶文化的遗迹到处可见,古老的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轨迹,至今清晰可辨。关陇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口传民间文学,如谚语、歌谣、故事等。这里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文明在这里肇启。在这块黄士地上,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如伏羲、女娲、炎黄、西王母、后稷、不窋、公刘等,都在这里诞生、生活,并创建丰功伟业。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他们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这些丰富、瑰丽的的神活成为关陇文化的珍贵资料。大量的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生产劳动和悲欢离合生活的民歌俚谣,以其广阔的社会背景,繁杂的生活侧面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一幅关陇地区历史风情画卷。特别是以‘花儿’为主的关陇民歌,数量多、流传广、质量高,成为关陇人传唱不衰的传统文化精品。

“关陇文化是属鲜卑野俗与当地汉文化的混合的文化,西魏北周所统治的关陇地区,是历史上文化十分繁荣的地方。陕西关中本是西周、秦和西汉建都的地方,在西汉时代更是全国的文化中心,班固的《西都赋》说:‘故令斯人扬乐和之声,作划一之歌。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又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淳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异。又有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启发篇章,校理秘文。’这是古人对关陇文化的精辟阐述和的历史的总结。特别是陇东、陇右的地方古文化十分繁荣,安定临径(今镇原)人王符作《潜夫论》;西汉末割据陇右的隗嚣(今静宁人),发檄文声讨王莽,《文心雕龙·檄移》云:‘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辞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到了东汉,都城虽然迁到洛阳,但陕西关中出现的著名学者和文人仍很多,他们大都 ‘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这说明关中地区和当时都城洛阳同是文化的繁荣昌盛之地。

在历史上这里是移民迁徙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加之北方十多个古代民族都在这里生活过,因此,各族群、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大融合,大变化、大交流、大发展;在这个大合、大变、大流动、大促进、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完整的保存了各个民族和各个社会群体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由于受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文化艺术表现着关陇民族文化的特点。另外,自明清以来,回族在本地区大量迁徙,居住又比较集中,且历史也很长,伊斯兰文化艺术在这里显示着它的奇特异彩。
  
关陇地区‘繁荣昌盛’的文化事像,必然波及和影响到民间,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关陇‘花儿’的发展提供了肥腴的土壤和传承的活力。所以,几千年来,关陇‘花儿’一直在关陇大地鲜艳的开放着。

“关陇地区保存下来的珍贵的‘花儿’艺术,根据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它产生的自身特征,这些‘花儿’艺术的社会功用有着它的双重性,即个体的“娱乐性”和整体的反映历史的‘社会性’。”

 

二、关陇花儿的内容选析

关陇花儿的内容十分丰富,就目前我收集到的花儿唱词里,就包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众生活的所有内容。下面就分别谈谈关陇花儿唱词反映的内容问题。

1、反映国家战争、兵患的花儿

甘肃坐下个刘郁芬,

又要那款子又要兵,

害得百姓看着活不成,

河州山沟出下的尕司令。

尕司令来是英雄,

起手带下三个人,

头一阵破了循化县,

县长他钻在棺材里头装死人。(《打河州》)

关于刘郁芬。19258月,段祺瑞的临时执政府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兼任甘肃督办。刘郁芬、蒋鸿遇受命分任正、副总指挥,率师入甘。当时甘肃8个镇守使,汉、回各半,拥兵自重,对南方国民党态度不同。此先,为了争取甘肃回族势力的支持,冯玉祥提请段祺瑞政府任命马福祥为西北边防会办,马邻翼为襄办。远征甘肃,建立西北根据地。刘郁芬在接到入甘命令后,积极备粮备战,谋划了进驻中的种种应付之方。他仿效冯玉祥的办法,派了一部分豫、皖、鲁籍的军官分别到他们的家乡去招兵。同时,又从国民军各部调来一批政治工作人员和财经人员,预备入甘后接收政府办公机构。刘郁芬还暗中派了一批参谋人员,潜入兰州收集有关情报资料,以作入甘后行动的参考。又派出前锋工作人员,沿途设置兵站,储存饮用水,制作路标。
   
这首花儿正是反映当时刘郁芬在甘肃征兵、催粮要款坑害人民的历史事实。刘郁芬当时代理甘肃督办,对于甘肃原有的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并由督署统一全省军队指挥,各镇不得擅自扩充,自由调动。这些军政要务,一句花儿唱词明明白白的喊了出来“又要那款子又要兵”。可见刘郁芬当时在甘肃乃至西北的军事影响。

唱词里又称赞了一个出生在临夏山里面的“尕司令”。一提起尕司令,就知道说的是马仲英。在“三马家族”中,身世经历曲折复杂、是非功过众说纷纭的传奇式人物,他就是被人们俗称为“尕司令”的马仲英。

马仲英,1912年生,原名马步英,经名索非尤,甘肃省临夏县漠泥沟人。祖父马海渊与青海军阀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是胞兄弟,因排行老七,人称“七老太爷”,曾在马安良和马麒部充当下级军官。民国17年(1928年)3月,甘肃河州回民掀起反抗国民军冯玉祥部河州镇守使赵席聘(国民军第十七师师长)的斗争,国民军怀疑马仲英父亲“通匪”将其枪决。正在青海陆军学校学习的马仲英联络“宁海军”中马腾、马仪、马虎山、马古力拜、马七二、马丹巴等6人,在循化截杀国民军官员,抢夺枪支,追随者众多,短时间集合起上万人,遂成一支武装力量,号称“黑虎吸冯军”。马仲英因为年少有为,西北人按照称呼年轻人的习惯,叫他为“尕司令”。

 这些历史事件用花儿艺术形式唱了出去,可见花儿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

   下面是一首《维下个当兵人开了小差》的花儿,花儿唱道:

楞维一个百姓不维一个兵,

楞吃一个韭菜不吃一个葱,

楞维一个百姓不维一个兵,

维下个老百姓他来常常问,

维下个当兵人开了小差。

维,即维和、交往的意思。交一个老百姓做自己的朋友,安定、稳当,能常来常往。但是,交往一个当兵的朋友,换防打仗,或者开了小差,跑得没有影了,想也见不到。这是多么直露的情感道白啊!

《一人一马一杆枪》也是反映兵戎内容的花儿。

一人一马一杆枪,

手儿提的是铜条马棒,

月明刀呀挎到马上;

月明刀呀挎到马上。

花儿赞美一个年轻英俊、骑着大马、背着长枪,挎着如明月亮晃晃的大刀、威风凛凛的骑兵战士。她的心思在:“三八式,铁盖盖,跟上老爷当太太,小白脸儿转着过来;小白脸儿转着过来。”(《三八式(啊)铁盖盖》)

花儿就是想嫁一个当兵的,带三八式盒子枪的长官,“当太太”,过上美好的生活,享受人间幸福。

   虽然嫁上当兵的人能享尽人间幸福,但是当兵的转战南北,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也不能长相厮守,《阿哥吃粮挽营盘》就唱了这样的心事:“阿哥吃粮挽营盘,扔下的尕妹受作难,娘老子扔得可怜。”每晚还是空瞅星星,空守冰床。

2、反映农事生产事象的花儿

关陇花儿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反映农事生产的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农事季节,都有花儿可唱的内容。

拉长年,即拉长工,花儿《拉长年》反映了旧社会穷人没有土地耕种,常年给大户人家打工,出卖劳动力。花儿唱道:

脚户家骡子驮黄连,

什么人留下拉长年。

不拉长年不得行,

拉了长年短精神。

你不了嫌你短精神,

世上穷人都一层。

年年望着年年富,

年年穿的没裆裤。

累干了骨头苦干了肉,

只为了一个穷光阴。

这是一位脚户,旧称赶着牲口供人雇用的人,即脚夫常年赶着骡马,给大户人家做药材的长途贩运生意。那个历史时期下的脚户行是很辛苦的,一年四季,不管吹风下雨,严寒炎热,都奔忙在路上。正如这首花儿里所唱的,“不拉长年不得行,拉了长年短精神。”“年年望着年年富,年年穿的没裆裤。累干了骨头苦干了肉,只为了一个穷光阴。”这是那个年代拉长工者生活的真实揭露,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就没有他们出头的日月,就是“累干了骨头苦干了肉”,还是得不到幸福的生活,一年照样跑长途,风餐露宿,受尽人间艰辛。走不完的路,流不干的汗水,受不了的苦难。尽管脚户是苦力者,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期盼幸福,期盼爱情的到来。

如《土黄骡子子驮罐哩》里唱道:“土黄骡子子驮罐哩,把花儿世不到我院里;把花儿世到我院里,我给我花儿做伴呢。

  花儿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一朵俊艳的花儿,就来了精神,就有了力量,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

一首《骡子一站马一站》,就反映了他们的的这种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骡子一站马一站,想起花来放大站。娘娘爷庙来钟响哩,人不想来心想哩。

“放大站”,就是百里路的驿站,一天走一大站,这种力量是超人的,巨大的,这就是爱的力量,爱的魔力。“土黄的骡子驮广盐,因为花儿拉长年”(《土黄的骡子驮广盐》),这就是爱的无私奉献。花儿给他支撑着精神,给予他无穷的力量:“拉长工的小哥哥你不要短精神,世上的穷人也一层。”(《土黄的骡子驮广盐》),花儿在安慰自己的情人:“短精神就短精神,世上的穷人也一层”。多么贴心的话语啊,谁听了谁都会来一股劲头儿。

麦客即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在西北地区,由于各地麦子成熟时间的差异,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换取收入。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割麦的技术过硬、勤奋肯干,他们被称为麦客。

关陇花儿里有相当的内容也是反映麦客这种流动劳动力现象的。《年年有个四月八》就是一首唱麦客生活的花儿。

年年有个四月八,

   什么人留下来走底下。

   你照着南山上麦黄了,

 小哥哥碾了麦场了。

 

麦子割着上原了,

   把花儿急成个黄莲了。

麦子割着进山了,

 把花儿急着瘦干了。

 

花儿你把人活好,

   迟非把大川来麦割倒。

   大川来割麦你没有来,

   把花儿想成个干果梅。

“走底下”就是走陕西,或者下陕西。当麦客,赶麦场,结帮成队,兄弟同行,父子同行,夫妻相随的去陕西农村助工割麦。

因为陕西麦区成熟的差异性,一般从东往西逐渐成熟,所以麦客一般是先赶往早熟区,由东向西,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六盘山以西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

你照着南山上麦黄了”“麦子割着上原了”“麦子割着进山了”,这些唱词都是说麦客的收麦区变化的。随着麦区的变化,麦客们的心情也在变化着,特别是心中的花儿更是发生着“脱胎”的生命变化:一会儿“把花儿急成个黄莲了”,一会儿“把花儿想成个干果梅”了,一会儿又“把花儿急着瘦干了”。麦场一天天的接近花儿家乡,花儿的情绪一天天在焦急等待中“激化”,火红的麦场,燃烧着青年男女的炽烈情感,花儿思念着麦场里的“哥哥”,因为,他们外出打工,离家替人割麦来填补家用,生活劳动的环境恶劣,经常露宿,宿在村镇一些屋檐下,甚至露天下,如同难民。为了寻找雇主,常常吃不到饭,喝不到水。领到工钱以后仍然很节省,除必须花费外是不会动用工钱的。
   
麦客常常下了大苦,得不到一分钱。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揽不到麦场的,上一场挣下的一点钱花光了;有的是因身体欠佳,不能下场割麦,还要看病花钱;有的是因嫖赌,花光所挣的一切报酬,身无分文;有因遭抢劫拐骗,被贼人刷净身上钱物。
《今年的麦场赶烂了》这首花儿就反映麦客生活的这一种现实:

小呀小哥哥,

担子担上着赶麦场,

一年的麦场赶惯了,

今年的麦场赶烂了。

 

今年的麦场赶烂了,

把汗衫当在个徽县了;

小哥哥你暂把钱垫上,

我到了徽县赎衣裳。

这位麦客年年担担子担上去赶麦场,这一年的麦场却赶烂了,赶烂就是一分钱也没有挣上,还把身上穿的汗衫当押在甘肃的徽县一家当铺里去了,多么的凄惨结果啊!

有些花儿里的唱词,出现“种谷子”“莜麦子”“摘棉花”“拔麦”“寻草”“牛娃子”“牛拉耕子”“銧拉铧”“织成布”等等农事生产的语句,这充分说明,关陇花儿的创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阶层,他们身处广阔的农村,以自己亲身的劳动情景,编串唱词,来歌唱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历。


TAG: 花儿 论坛 论文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3384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