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讲座】——袁鼎生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生态方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20 21:55:26 / 个人分类:【我听讲座】

20101215 星期三

小雨下了快一周了,湿冷湿冷的。

下午三点有袁鼎生讲座,这次老师让我们研一的男生负责讲座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我和陆遥早早午休、早早起床、早早感到会场,到那里才发现陆晓芹老师已经到那里了(0-0额,陆老师才是真正的早啊,咱下次不轻易自诩“早”了,嘿嘿)。随后黄尚茂师兄也到了,于是我们一起调试设备,准备茶水……

今天袁老师要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态方法”,嘉宾主持是黄秉生老师。除了陆晓芹老师,参加讲座的老师还有廖明君老师、申扶民老师等等。

袁老师啥稿件也没有带就开始发言了(用我们宿舍经常拿来表达佩服之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太狠了”^^)。

总的来说袁老师讲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非遗”。在这里,袁老师从“生态学”讲起,继而引出“生态方法”。接着讲到生态方法与“非遗”的关系。

什么是“方法”?袁老师向我们解释:是行与思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方法有三种层次:技术层次的方法、科学层次的方法、哲学层次的方法。袁老师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有关于医学的、种植的,还有宇宙大爆炸等等。袁老师指出,生态方法是在以上三种层次的方法上衍生出来的。

为什么可以用生态方法来研究“非遗”?袁老师从对“生态”的解释开始,说了事物的活态、孕态、信态和姿态这四个特征。告诉我们,不管是活的事物还是没有生命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生态的眼光去看待。袁老师提到,用生态方法去研究“非遗”,就要将“非遗”看作是一个生命过程、它有自己的生长路线,是一个活的系统。

第二部分,讲的是生态范式与“非遗”的关系。袁老师简单讲述“范式”的发展史,顺着提出了自己对“科学方法”的看法,指出做学问要有诗性思维素质、要有哲性思维素质、要有理性思维素质。接着袁老师给我们具体分析了“生态范式”。生态范式有四种:依生范式、竞生范式、共生范式、整生范式。袁老师指出,这四种范式都可以用来研究“非遗”,于是逐一对他们进行了分析、举例。关于依生范式,他说这是人类必然形成的范式。以自己2000年时候在桂林打猎野猪的趣事为例,谈到了其中祭祀、偷泼妇东西等等相关事件,这一系列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神的依生。关于竞生范式,袁老师首先分析了它的产生背景和社会条件等,进而谈到“非遗”现状——现代社会的许多事物对“非遗”构成了竞争,“非遗”面临着生态危机,处于一种“竞生”的状态。关于共生范式,袁老师从人与自然的斗争说起,说到最后自然被人类破坏、污染,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的灾难使人类开始觉悟,开始自觉地去保护自然,与自然形成互为主体的关系。联系到“非遗”,就是传承者与传承文化之间应该是共生的关系。关于整生范式,袁老师说这就是追求一种综合价值的过程。而“非遗”应该是各种价值的整合。在此袁老师以他亲自养殖荷花鱼为例,很是有趣。在此,袁老师再次强调“非遗”是一个生命体,是活的。

一个小时多一点而已,袁老师讲座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我对比以前听过的讲座,心想,咋滴讲完那么快额?是不是没带讲稿忘记一些了?哈哈。当然,不是那样的啦,应该是在于精不在于多啦。接下来,廖明君老师便以“树与林”的关系,向我们总结了袁老师要讲的重点,再次强调袁老师关于“非遗”的观点:活态性。在互动环节里,袁老师耐心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中我也学到了一些知识。

最后,黄秉生老师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袁老师最后还微笑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方法?之后他给出了答案:它就是跟生态规律一致的、行与思的逻辑。

听完袁老师的讲座,确实受益匪浅,可是我心中也一直有个疑问,我觉得,这个“生态方法”(把事物看作是一个生命体)是不是可以用在研究任何事物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现状的过程(即使曾经有过、现在却经消失的了事物,它也是有了自己的一个生命过程呀)。


TAG: 讲座 生态 物质文化 遗产 袁鼎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608
  • 日志数: 10
  • 建立时间: 2010-12-08
  • 更新时间: 2011-12-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