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顺地戏与其他民族区域傩文化的同与不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1-12-21 14:59:03 / 个人分类:文化遗产

    

安顺地戏与其他民族区域傩文化的同与不同

 

秦发忠

  


题记: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地戏,什么是傩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又有什么同于不同,今年,在各位老师的勉励下,将他们整理出来,供大家进一步了解并恳请分享和交流!



摘要:安顺地戏是中国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傩文化研究的先驱文化。多年来,因为地域的文化保护思想,还有不同研究学科以及部门的观点看点不同,人们对傩与地戏的认识多是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什么是地戏,地戏属不属于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影响,笔者本着三十多年的传承,并深入田野就安顺地戏与其他民族区域的傩文化同与不同进行梳理和浅析,寄望于大家对它们有所了解。

   

关键词安顺地戏 傩文化

 

傩(nuo):远古时期人们为了驱逐病疫魔鬼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文化活动这种的文化形态几乎在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只是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叫法不同。如“跳大神”“跳神”“逛神”“地戏”“跳傩”“跳大傩”“撮泰吉”“跳五显”等。举行这种文化活动时人们摆上供品表示先民对上天神灵的虔诚敬畏和感恩,演出时,人们戴上面具欢歌载舞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遵循,不可抵御的自然现象自然需要狰狞的真神去驱除,喜、怒、哀、乐的傩面背后正是人们对真、善、丑、美的释放与解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重视,各地的传统文化不断浮出水面,在大转院校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介入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区域各民族的傩文化不断得到发掘整理和研究,并逐渐从发掘保护到利用发展迈进。尤其是2005年国家为了抢救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出来了《非遗法》,各地以地域名冠名进行组织申报,很多地方的传统傩文化因此而“改名换姓”。比如,安顺的“跳神”2005年以为“安顺地戏”为申报名录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道真的“冲傩”、“阳、“逛神”、“逛大神”、“神戏”等傩文化仪式2007年以“道真仡佬族傩戏”申报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以“仡佬族傩戏”为申报名录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扩展非遗项目扩展名录;德江的“扛神”等傩坛戏2019年11月以“德江傩堂戏”为申报名录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西南丰的“跳傩”等傩文化活动2019年11月以“南丰跳傩”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对文化发掘保护的宏观政策下,各地政府的文化部门开始了所辖区域的傩文化大普查、大研究,重申报。很多省市的傩文化成功被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各地的文化种类得到发掘和研究,傩文化活动逐年递增,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并不是专门的研究团体,而是在政策框架下去完成申报的“填空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凸显自己地方傩文化的特和亮,地方文化保护主义随之凸显了出来。唯我独有”的特色思维和“排他”的举止言行导致了文化包容的缺失。尚不知中国傩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于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的傩文化有了众说纷纭,造成了外界对中国傩文化的不理解,甚至套用了“文革思维”通过排他来凸显自我正中。

地戏,俗称“跳神”,流传于贵州安顺、长顺、紫云、普定、贵阳花溪等地。是以武戏为主,文戏为辅的一种地方戏剧。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有人说安顺地戏是弘扬正气的地方戏曲,涉及的人物都是古代英雄人物,演出的内容是弘扬英雄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而傩是巫,是牛鬼蛇神,所以,地戏是地戏,傩是傩,地戏不属于傩。也有人认为同样是戴上面具演绎,同样是为驱除病疫魔鬼,故而地戏是傩的种类。

针对地戏与傩的说词和争议,笔者本着这三十年多来“走出去、引进来”外出参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学习交流和长期坚守阵地的传承实践,走访于上百个跳演地戏的屯堡村寨和傩戏队伍,就地戏与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一定梳理和对比后个人认为地戏属于中国傩文化范畴,是傩的一个种类。当然,这个观点也不是笔者一个人的看法。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陈玉平老师也赞同这个观点,他说:“千百年来,不管是在哪个民族,哪个区域,在很多时期,曾经的傩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但是依然保存了下来,它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人们生活中丢不掉的文化,对病灾邪恶的惧怕,对神灵的敬畏我们可以通过祭祀仪式去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高伦老师著《贵州地戏简史》中也早已确认:“地戏就是傩礼中驱鬼仪式的傩戏演变而来。它传入贵州的时间不会晚于明.嘉靖,上限可推至宋时军傩的诞生和传播阶段。它可能受过南戏的影响,但在长期发展中一直自有渊源,保持着傩舞某些古朴独特的风格。为了更多地了解地戏与傩,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其内在的文化。我们先来了解地戏,它是具有世界唯一性的贵州安顺屯堡的独有文化,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傩文化研究的先驱文化,其文化内涵包括成立地戏队伍的组织形式,演出的时间和地点,跳演的内容(剧本)、演出前的祭祀仪式(架马、开光、开箱、参庙、参财门、扫场、封箱),演出装扮所需的道具(服饰、面具、供品等),跳演的目的和意义开展活动的经费来源等等文化因子。涉及了美术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等学科领域。

架马”(口述史:三炷香烟升上天,鲁班师傅站云间,弟子焚香来祷告,有请鲁班仙师受香烟)“开光”(口述史:九炷青烟升上天,各位神仙站云间,弟子焚香来祷告,奉请各位神仙下凡间。)、“开箱”(口述史:天无忌、地无忌,年月日时无忌,吉日开箱,大吉大利。)“开财门”(口述史:正月里来正月间,元帅领兵到贵村,元帅带兵来到此,保佑主家的康宁.....)祭祀仪式以及“扫开场”(口述史:扫开场来扫开场,扫开乌云见日光,扫块空地好练武,扫个空地写文章....)、“扫收场”(口述史:一扫东方甲乙木,木在土中长成林......一切不好扫出去,万股饮水淌进门,一切厄运扫出去,福禄寿喜扫进门。)在这些演出过程中,口述言语是非遗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和看到目的和意义,即是人们通过对神灵的虔诚敬奉,从而得到神灵护佑,确保全村人的健康与平安,吉祥与幸福的根本诉求。从面具中可以看到所涉及的并非所有的面具是英雄人物,还有扫开场和扫收场的土地与和尚,开财门的紫微星小童、贺场时出现的老者与太婆、还有“小歪歪”、插曲出现的“鸦片壳壳”等面具并不是剧本中的人物,而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善与恶的甄别,是对人群的教化意境。内在的文化内涵是地戏存活的土壤,并非全是后期人们文化生活娱乐的需要。

全国均有傩的文化事项,但是,因为民族和地域的关系,各地的傩叫法和文化形态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就地戏与傩而言,它们主要有以下同与不同。

安顺地戏与其他民族区域傩的主要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它们传承演绎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驱逐病疫“魔鬼”、不祥与邪恶,从而求得安康与吉祥,达到福禄寿喜的精神寄望目的。屯堡人跳神”的目的和根本也是祈求平安,消灾纳祥...”。“平安傩、财福傩等,其目的都是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各种类型的傩仪往往有其特定的目的、但总的来说,这些傩仪都企图将处于困厄处境中的个人或家庭解脱出来。”“贵州威宁板底乡裸戛村的傩戏《撮衬姐》是一出有极为简单的情节的原始傩戏,其意思是“人类变化的戏”或“变人戏”。该戏一般是在每年正月 初三到十五“扫火星”民俗活动中演出,旨在扫除人畜祸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演出形式均是戴上面具演出。地戏演出时,脸遮黑纱,头顶面具,挥戈杨盾,应声而舞。其他民族的傩演出程序中,也解释通过面具来达到人鬼神的转换。

三、同样有祭祀。传统的地戏从组织成立时,雕匠制作面具时要举行“架马”的拜鲁班仪式,雕好面具后要进行“开光”仪式,地戏演出前要举行“开箱”请神仪式,戴上面具后要去石庙或者土地庙前举行“参庙”仪式,演出过程中,会应农户邀请去进行“参财门”仪式,演出结束后要举行“封箱”仪式。其他民族地区的傩从开始“设坛”请神到“冲傩”“还愿”皆是通过神灵的驱逐护佑达到庇护弃恶从善的精神文化。

四、同样有剧本剧目。安顺地戏演出的剧目从商周的《封神演义》到明朝的《大明英烈传》,历经两千多年历史。商周的《封神》分《出五关》和《进五关》,然后到到《东周列国》,到《楚汉》,接着是《三国演义》,隋唐的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薛刚反唐》、《粉装楼》《残唐》,宋朝的有《二下南唐》、《三下南唐》,《岳飞传》、《岳云打雷》、杨家将《八虎闯幽州》《二下边关》、《三下河东》、《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十二寡妇征西》、明朝的《大明英烈传》、《沈应龙征西》等。其他地方的傩演出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剧目,比如湖南新化的傩,秦坛和阳坛都是当地的代表,它们也有剧本,秦坛的傩戏剧目有:《报客》《养育》《挖路》《架桥》《开山》《扫路》光土地》。阳坛的傩戏剧目有:《起猖》《开山》《报福郎君》《修路》《扫路》《萧师公》也均有故事情节。

、同样有一定的活动仪式流程。地戏演出流程为开箱--参庙--扫开场--下四将--设朝--教场点兵--地戏演出--参财门--扫收场---封箱。

、同样均有“土地”、“和尚”“太婆”等面具。目前,在已发掘的傩文化种类里,除撮泰吉和藏戏之外,几乎所有的傩文化种类都有土地和和尚这两个角色面具。土地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守护神,更是长寿的象征;和尚是代表有道行,有修为。而太婆是女性长寿的代表。

、同样具有教化育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哪个地方民族的傩文化,千百年来得到传承的根本,实质上就是它的教化功能,如地戏弘扬英雄忠君爱国,傩堂戏中的秦僮教育人们做人要懂得感恩的做人道理,关公是教育做人对亲朋好友的仁和义,岳飞体现的是对国家的忠,判官是专门评判和甄别好与坏,正与邪的公正严明。

安顺地戏与其他民族区域傩的不同:

一、组织形式不同。地戏是以村或者街道或姓氏家族的集群组织形式,属于群体所有,其他地方的傩是以法师为代表的个人带徒形式组织。

二、服务对象不同。地戏是祈保全村和周边村寨所有的家庭将健康平安,吉祥如意,而傩是某户人家有人生病或者需要“许愿”“还愿”或者有事,然后请法师举行傩法事。

三、剧本剧目有所不同。地戏演出时的剧目是从头到尾的“大段书”,如《三国》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跳演,到三国鼎立形式形成称为《前三国》,后面三国归属司马懿为《后三国》,演出时是按照剧情内容进行演出。而其他地方的傩只是演出其中的一个片段,称其为折子戏。如云南的关索戏,小屯村的关索戏,经常演唱的剧目《古城会》《战长沙》《长坂坡》《过五关斩六将》《三请孔明》《三战吕布》《收周仓》《夜战马超》《花关索战三娘》等折子戏。

、面具不同。地戏道具面具是根据书里的历史英雄人物加上教化意境的代表。而其他地方的傩除了折子戏里涉及的主要人物面具,均是地方或民族区域的传说神人代表面具。另外,面具的造型也不同,安顺的地戏的主将面具分为耳翅和脸部和头盔三个部分,其他土地、和尚、文将等面具与其他地方的傩面具一样,是帽盔和脸部为一体的傩面具。且面具的戴法也略有不同,地戏演出时面具是戴在额头上,而其他地方民族的傩,面具是戴在脸部。

、演出时间不同。传统的地戏演出是每年的正月间“迎新春”和七月间的“米花神”。而其他地方的傩只要有人需要就可请法师看好日子进行演出。

六、传承形式不同。地戏是集体所有,传承模式除了老艺人“子承父业”之外,更多的是在村里遴选,然后统一传授。而其他地方民族的傩是收徒,传内不传外。

结束语:诚然,以上简略梳理地戏与其他民族地区傩文化的同与不同是在传统的意境下定义的,并非绝对,任何一个民族地区的傩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比如在传统的地戏传承中传承者是男性,2006年以后也有了女性传承者。很多屯堡村寨还组织成立了“女子地戏队”。其他民族地戏的傩也不一定是受专门的邀请才举行傩法师文化活动。就面具而言,有相同之处,也有个体差异,比如“面具”这个称谓是后来的新名词,传统习俗中,贵州的安顺屯堡、德江、清镇牛场、云南文山、昭通等地都把面具叫做“脸子”,面具只是后来的国际通用语言名词。安顺地的“脸子”与“面具”和“跳神”与“地戏”异曲同工,脸子与跳神是传统土语“乳名”,地戏与面具是学术或官方取的“学名”。再如地戏里面的“小歪歪”,又称歪嘴太婆等,不管是造型还是后面的文化意境和其他民族地域傩的“秦僮”都是一样的造型,文化意境也大同小异,只是称呼和出场不同而已。

地方组织文化宣传活动时,地戏也好,傩也罢,成为了地方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一直以来,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率领下,全国各地的傩文化专家前仆后继,长期对各地的傩文化进行发掘和保护,并从一个地方的傩研究拓展到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傩种类进行对比性研究,我坚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专家学者系统地整理出各地傩文化的同不同,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傩文化发扬光大同时,更大化发挥傩文化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