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颗种子,在泥土中静谧的休憩,而地面枝叶生机盎然,如期绽放的杏花,落英缤纷如雨,随风飞扬

蒋永华:学问与学位【转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3 16:31:21

  蒋永华:学问与学位

  时间:2009年12月7日 作者:蒋永华(《南京师大学报》编辑室主任)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读了中科院王德华教授的撰写的博文《学位与学问》,我深为赞赏。本来我是跟着插话的,是属于附庸风雅的,没想到话越说越多,可以独立成篇了,这简直是喧宾夺主了。我索性将题目题目倒个顺序,就叫《学问与学位》吧。王教授的论述非常出彩,可谓句句掷地有声,如“做好了学问,才能获得学位。学问深了,学位就高”。再如“没有学问,不能获得学位。有了学位,一定有学问”。特别是其“有学问,不一定有学位。有学位,一定有学问。”充满了学者对学位制度的“应然”理解,他同时批评了社会上被扭曲的现状,揭示了“应然”与“实然”不尽一致之处。说得很客观,很实在,我完全同意。这个话题,我也有兴趣,我想再接着说几句。

  现在的情况是,学问难辨,学位难测。学问与学位严重背离。

  一是学问难辨。一个大家认为很有学问的人,因为其虚怀若谷,他感到自己很无知,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学问。一个大家并不以为然的人,因为其夜郎自大,好为人师,他觉得自己很有学问。盖因为学问有自己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有的人,知识面很宽泛,有的人知识面很狭窄。有的学问可以被试卷测量出来,有的学问根本无法在试卷上反映出来。有的学问看似深广,但实则漏洞百出,往往在关键深刻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的学问看似肤浅,但因其经世致用,往往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做出令人羡慕的成绩。国内的,如风靡全国的傻子瓜子,走红全国的娃哈哈集团,甚至如没有倒台的厦门远华。国外的,如横扫全球的麦当劳,席卷世界的肯德基,甚至如没有垮掉的雷曼兄弟。此时,真可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了。有的学问只是学问,闲云野鹤,只落个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有的学问结合市场与官场,不但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在现实的世界掌握着充分的话语权,一字不著、尽得风流。有的学问看似很浅,但若多个心眼,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好死就不如赖活,普通百姓大多有寿终正寝之处所;有的学问貌似很深,但智者千虑,总有一失,难免聪明偏被聪明误,省部级高官也难逃锒铛如狱、死于非命之时辰。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有的人要装着很有学问的样子,到处招摇撞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怎么个装法?不外乎出“砖著”,写论文,开讲座。一个人抄袭人家一群专家团队的,号称集成。我听说过家用空调有一拖二的,没想到学术“砖著”还有一拖三的。某“211工程”大学盛传这样一则校园新闻:一个学术不端者他的学术论文数量不够,质量更糟,他为了早日评上教授,就在学术著作上耍起了花招。他花钱买了一个书号,抄袭剽窃、粗制滥造了三本书,用同一个书号将他们一起出版,满足了学术成果达标的完成形式。与他一同评教授的同事愤然揭穿了他的把戏,结果两败俱伤,当年双双落马。真是见过无耻的,还没有见过如此无耻的。此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但是,没有事,因为大学需要成果,只要上级领导乐意保驾护航就行。当然,学术不端者也很知趣,他只是为自己爬上正高找一块垫脚石而已,他还没有把自己的所谓成果当成文学遗产留给后人。他不将图书交出版社公开发行,而是自己取回来,堆放在一个被学术遗忘的角落里,让其“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风平浪静之后,他将“砖著”卖给了废品收购商,以为从此可以化为纸浆,万事大吉。谁知道,废品收购商是个营销意识极强的精明商人,转手将外观装帧考究的“新书”倒卖给了古旧书店。古旧书店老板更是营销高手,特别善于网络销售。现在只要输入该学术不端者的姓名,其涉嫌剽窃的著作基本上就可以一网打尽。如果谁有“索隐”的兴趣,不妨输入疑似学术不端者的姓名加“旧书”上网一试。验证立竿见影,命中十有八九,这既是欲盖弥彰的典型案例,又是扩写版的当今中国《儒林外史》,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缩影。文章要么抄袭,要么请人捉刀,要么依托权力,要么笼络关系,甚至做个“学霸”,称雄一时,贪婪地争个第一署名,不就是那么几招?把稻草说成是金条,把黄铜说成是黄金,把一堆垃圾装进精美的盒子里送给上级部门验收,反正上级部门正是买椟还珠的主。别因为上级部门是个傻子,他们大智若愚,看看那些拼了命去奋斗的国家公务员考生们,不正是奔着他们的地位与待遇去的吗,不然,中国人怎么会把“跑步前进”说成“跑部钱进”?这可是周瑜打黄盖的双赢好事。

  至于开讲座,许多副教授自己标榜自己是教授,甚至获得比教授更好的演讲效果,真糊涂到底谁才有学问。有一个副教授,就凭着一顶博士帽和三寸不烂之舌到处留下雪泥鸿爪,他把自己打扮成教授还不过瘾,有时还要把自己打扮成博士生导师,打扮成著名学者,今天上电视,为别人婚恋支招,明天进中学,兜售高考法宝,后天进企业,传播锦囊妙计。让你感到他的学问深不可测,所谓“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起来越像教授。”你明明就是价格几十元的“五粮醇”,最多是价格一百多元的“五粮春”,你非要把自己贴上价格五六百元乃至上千元的“五粮液”标签,甚至还要卖出与星级酒店匹配的高价位,严格地讲,你涉嫌商业欺诈。还有的培训专家,纯粹就是冒牌货,来路不正,犹如就是勾兑的假酒,也能堂而皇之地“周游列国”,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都说教育产业化不好,可是真正从事过产业化运作的人,他们都承认教育产业化,像一块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很香。在今天的大学里面,副教授职称以下的住别墅与正教授职称以上的住公寓并存;资深本科学历担任博士生导师的与资深硕士学历难评教授的并存;残疾的躯体里生长出“极度健康”的精神与健康的躯体里滋生“极度残疾”的精神并存;火速提拔、跑步前进领导的与缓慢前行、止步不前的员工并存。有时,我很纳闷,有的人十年换十份工作,几乎样样成功,有的人十年干一样工作都很难获得肯定的评价,都是所谓的知识分子,都是在同样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影响下的教师,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中国学术界真乃气象万千。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时真不知道谁的学问深,谁的文章好。

  二是学位难测。现在的学位,更像是一个游戏规则。而我们的规则又漏洞百出,不出现荒唐的事情才怪。一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级博士学位考试。很多年前就流行着考不上硕士考博士的说法,也充满着类似生动的例证。有的女博士甚至面临要么去“人流”要么读“博士”的艰难选择,而有的女同胞,工作照样干,孩子照样生,博士照样拿,时间一点都不耽误,全看你跟对了导师与学校与否。二是所谓同等学力,其实是变相放水。折射了管理部门对“体量”与“成果”的极度渴望。要么惟我独尊,要么“六亿神州尽舜尧”,不沉渣泛起才怪。有一次会议间隙,我与一位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后研究经历的学界朋友谈论某学院的三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事迹,竟从晚上七八点钟聊到次日凌晨时分,还意犹未尽,三国有“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我们戏称自己是“品茗论狗熊”。

  当今学界,自己管学位,自己拿学位的,有之;同事管学位,同事拿学位的,一样有之。老婆管学位,老公拿学位的,有之;老公管学位,老婆拿学位的,一样有之。面对这样的现实,还能搞什么学位崇拜吗?一个走私分子,通过走私,搞到了一大笔钱,如果村子里的人都搞货币崇拜,岂不是鼓励人们去走私、去偷盗、去洗钱?

  真的假博士,假的真博士,真真假假,谁又能分得清。就像旅行社带领游客进景点,往往要检查谁是带帽子的,带了帽子的,一律放行;没有带帽子,你说自己就是这个团的,你说你什么费用都交纳了,有时连导游都不敢相信,只好三堂会审,验明正身了。有时,学位显得一点都不重要,有时,学位又显得比天都重要。学位不是官衔,学位很低的,可能他是领导,学问很高的,可能他是员工。学位不是职称,学位很低的,可能他是教授,学位很高的,可能他是助教。学位不是收入,学位很低的,收入颇丰,出入有房车,学位很高的,囊中羞涩,“出入无完裙”。有的人,手中的学位仿佛充满了魔法,可以呼风唤雨,可以价值连城。有的人,手中的学位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学位不过是一种制度而已,它一度被束之高阁,又一度让人们趋之若骛。古人反到看得清清楚楚,今人反而糊里糊涂。“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物累,便超圣境。”([明]洪应明《菜根谭》)

  当然,别以为学术不端者都一定会祸害社会,至少我不这么认为。他们一旦混上了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样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抬高了就业的学位门槛,高等教育就可以像蓄水池一样多蓄水,多扩招,既扩大了内需,又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假导师可以带出真学生,因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更是打开了学习的围墙,学生恰进入了“不教之教”的学习境界。正所谓“粪土虽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大自然是博学的老师,它让我们领悟一个道理,污秽中可以诞生洁净的东西,黑暗的时刻与光明的曙光距离最近。有一个我认识的博士生因为家庭、学习、工作的原因,拖拖拉拉,学习了6年。他对我说,直到某一天的深夜时分,他才在他爱人的帮助下把博士论文制作完毕,我给他开玩笑,你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还有个文学博士,在她的博士论文后记写道,她写完最后一个字,天空已经露出了鱼肚白。面对这样的文字,所实在的,我更多的不是感动,而是无比的感慨。如果她说得是假话,施展苦肉计,我相信,因为她的导师就善于学术造假,“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如果她说得是真话,是肺腑之言,我同样相信,因为导师的功力不足,他必然会掠夺式地压榨学生,维护其虚荣心和窃来的学术地位。苗子要自己先挑选,对学生要求要严厉,所谓“严师出高徒”。好好想一想吧,老师的学术成就到底在哪里?别人不清楚,你跟在老师屁股后面学了三年还不清楚?说实在,也冤枉了这些学生,他们其实并没有见过导师几次,有的人见面是在出行的飞机上,有的是在开学典礼上,有的是在学术会议上,有的干脆就在某个活动的间隙。看看老师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博文竟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叫人唏嘘再三。谁批评学术不端者最有力量,我看,主力军就是身处一线的学术编辑与学术评议人、审稿人。生力军就是学生,特别是那些活得不太正常的博士生们。“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学习了三年,老师肚子里装了多少墨水,学生都不知道。怎么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看来,涉嫌学术不端的老师功夫过人,往往隐藏得真深,堪比“潜伏”。

  写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想清楚了,写着写着,我就犯糊涂了。什么叫学问,自己认为自己有学问就算?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学问就不算?别人承认的才算学问?别人不承认的就不算学问?什么叫学位,难道只要能拿到国家认可的证书就是?难道那还不是?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真的就说不清楚了。“道可道,非常道”, 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此话题充满禅机,就此打住,缴械投降吧。

  (感谢蒋永华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9年12月7日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杏雨飞扬

杏雨飞扬

从事西北民俗民俗文化调查研究与教学,不求成绩,但求保留传统、理解传统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1168
  • 日志数: 18
  • 图片数: 10
  • 文件数: 4
  • 建立时间: 2009-03-25
  • 更新时间: 2013-12-0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