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敖包祭海目睹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08 09:45:55 / 个人分类:青海蒙古历史文化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民间敖包祭海目睹记

朱世奎(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协委员。

http://www.qh.xinhuanet.com/2009-11/24/content_18321348.htm

 

  从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居住在青海湖周围的农牧民群众,逐渐恢复了从前以“敖包祭”为形式的祭祀青海神的活动。

  1994年5月18日,笔者在去青海省畜牧厅属湖东种羊场考察,了解到该场所属的牧业队的牧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五日上午11时至13时期间,以煨桑、转敖包、拜经幡、吹螺号、放风马、念经文以及向海神投献“礼包”的形式,在湖滨祭祀海神。1995年5月10日(农历4月21日)笔者亲历了共和县海滨湖东种羊场属牧业二队(曲科村)牧民的祭海活动;1995年6月1日(农历5月4日)又亲历了由青海湖布哈河附近的沙陀寺在湖滨主持的祭海活动;前者规模较小,约有百多人参加。后者规模较大,上千人云集。祭海的仪式,基本相同,大致如下:

  首先由喇嘛或长者高声颂念经文、真言。由一位长者登上火桑台点燃侧柏枝。火桑台是由石块砌成的边长约5米,高约1.5米的实心台子,上面堆放松柏树枝、牛粪、青稞、酥油、茶叶等物。点燃时,螺号(由海螺做的号角)声声,人声鼎沸,烈焰蒸腾,香雾缭绕。人们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念经文,边向火桑台投献哈达、青稞、白酒、糖果等物,也有人投放名叫“龙什达”的小纸片。这种小纸片有红、黄、蓝、白、绿五色之分,象征“五行”,一般约6~8厘米见方,正中印有一匹奔马:环眼、竖耳、扬鬃、腾蹄,样子颇为神俊;四周则印有虎、狮、龙、鸟形的神物及宝贝等。投放时口呼“阿嘉罗”!(“胜利”之意)。投放的“龙什达”被烈焰腾空而起,则更为欣喜,认为神会保佑人畜两旺、五俗丰登。转火桑台一般是顺时针方向绕行3匝,也有的长者在行到火桑台台的正南即朝大海的一面时,则磕三个长头,祈求神灵保佑。

  转拜完火桑台之后,在长者的带领下,人们纷纷涌向火桑台右侧(面向大海分左右侧)约40多米远处的“敖包”。“敖包”又可写作“鄂博”、“俄博”、“脑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用石块或沙土堆集而成的小丘。可以在包内埋入铜佛像以及箭杆、金银、珊瑚、珍珠、玛瑙、海贝、宝瓶等吉祥宝物。有人考证源于对高山峻岭的原始崇拜,带有萨满文化的浓厚影子。这里“俄博”的格局是:基座用白石垒筑成边长约4米、高约2米的方台,台上将松柏枝、沙柳枝用羊毛绳、经布捆成高约3米的圆锥形物,中央插一根4米多高的木质金刚杵,在树枝上还插上弓箭、刀剑、火枪、长矛、三叉戟等法器,据说有降魔伏邪的功能。还在树枝上挂上各色的哈达、彩旗、经布等。敖包正面,用白石垒成若干个高约33厘米的圆堆,每堆由13块白石组成,其中一个大的为母石,12个较小的为子石。堆与堆的距离为5米左右,一直通向海边,似为敖包引向神的路标。人们围绕庄严肃穆、妆饰一新的敖包,顺时针方向再转三匝。这时有骑马的年青骑手,欢呼雀跃,策马跑来,围绕磉台、敖包、麻尼经杆顺时针方向转3大圈,人们看到他们英俊骠悍的样子,精神为之振奋。“麻尼经杆”,竖于敖包之前方,乃是地方保护神——敖包的标志。是一根高约6米的木质杆子,上端刻饰成宝塔顶状,下端植入约1〖BF〗.〖BFQ〗5立方米的石台中,周围用羊毛搓成的经绳若干根,上端栓在经杆上,下端固定到地上。经绳上挂着印有经文的各色经布。经绳和经布都是群众自动奉献的,目的是祈求福佑。这种经杆也有人叫“吉祥木”的,有一杆或两杆不等。经绳的数目有人认为应是12根,以象征释迦牟尼的十二大功德,但笔者请教了沙陀寺的管家罗布桑多旦先生,他摇摇头说:“这些经绳是群众自动拉的,怎好规定数目呢!”笔者以为可两说并存,以待识者。

  转毕敖包,大家在长者的带领下,又纷纷走向湖岸,人们先蹲在湖边的石块上,掬起清澈的湖水沐头、洗面。洗沐干净后再向海神颂经叩拜,然后恭恭敬敬从怀中取出名叫“代日则”的奠仪礼包,用力投向湖中。这种“代日则”是用哈达、氆氇、彩色布或绸子等,将各色粮食、酥油、茶叶、钱币乃至金银珠宝等包裹,用五彩毛线绳扎紧而成的小包,是给海神的奠仪礼包。投向海中的礼包沉得越快越好,认为是神接受奠仪,将降福佑的表示。这时,勇敢的青年骑手,往往跃马入湖,让湖水浸及马腹和马尾,以求海神保佑人强马壮云云。

  祭海仪式结束之后,文娱、体育、物资交流活动开始,有赛马、射箭、拔河、摔跤、打靶、歌舞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广袤的草原上一派欢腾的气息。祭海的先一日,各路商贩云集湖滨祭地,扎好帐幕,设好摊位,升起炉灶,给参祭、观礼人员准备好各种布匹、器皿、杂货、烟酒、糖果、食品及各种菜肴和饭食,以备顾客选用。因此祭地往往形成一个临时的“白云帐城”,人们熙往攘来,各得其乐,各购所需,宛如内地的节日大型庙会一样。

  沙陀寺湖滨的祭海活动,据说源于五世达赖喇嘛。在顺治九年(1625年),五世达赖应清帝之邀,进京陛见,清廷于德胜门外敕建黄寺隆重接待,次年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途经内蒙、青海湖返回西藏。五世达赖在青海湖西北岸沙陀寺住锡时,于顺治十年(1635年)农历5月4日,曾到湖滨颂经祭海,以后成为该寺祭海的滥觞。

  1949年后这一活动无形中断,直至1981年恢复。由沙陀寺管理委员会主持,泉吉乡下辖的压门宗玛、扎措、切吉、耶何莫、尼夏、巴德六个牧业村每年轮流操办。每年所需经费约2000~3000元,由操办队筹措。

  沙陀寺湖滨祭海活动,由最初的纯宗教仪式,演变成今日融祭礼、文体、经贸于一体的活动,是人们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进步的表现,今后还可望把旅游也加进去,因为这里距著名的沙陀寺、青海湖鸟岛、布哈河桥、青海湖宾馆都很近,赏雁观鸥、临波观鱼都是个大好去处。

  民间对西海神朝拜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转海”,即按顺时针方向,或骑马,或步行,绕青海湖一周,约需半月之久,如遇“羊年”则有更多的人去“转海”,认为可祷神福佑牛羊兴旺、人畜平安云云。(本辑有删节)(原载《西宁城中文史资料》)

远程下载

TAG: 青海 山水祭祀 田野记录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