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新乡土中国[008].第四章.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中的武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29 22:45:27 / 个人分类:新乡土中国

查看( 990 ) / 评论( 1 )

  第四章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中的武义

  改革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武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犹如《春天的故事》里所唱的:“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武义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来,武义人民谱写了一曲曲动听的乐章,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脚步,走进武义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代。

  一、朱总理给武义脱贫困帽的故事

  武义县茭道镇的偏远山区有一个贫困村——沈家村,全村120多户人家,540多口人,人均只有半亩田,村民们靠山吃山,惟一的副业就是上山砍柴换点钱。几百年来,山村一直都处于一种悠然而宁静的状态。然而,1995年5月7日,这个宁静的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全村上下热闹非凡,这一天成了沈家村人最难忘的日子。(图16:朱总理访问沈家村)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一行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来到茭道乡沈家村访贫问苦,考察民情。村民们见到总理,个个激动万分,急切地向朱副总理致意。往日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朱副总理,现在竟千里迢迢深入沈家村,来到农民的身边,与农民近距离亲切交谈,这对沈家村人来说可是历史性的时刻,是永生难忘的时刻。朱副总理和蔼可亲的问候感动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颗心。

  朱副总理此行亲自到村民陈森理、叶德忠和叶希根家里,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和早稻种植情况,随后又和乡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了沈家村农户、人口、耕地和农业生产情况。座谈会上,朱副总理说:“你们村里老乡衣服穿得很好,可是房子显得老了些。”临走之际,朱副总理站在穿村而过的东坑溪边语重心长地对村支部书记沈会勤说:“村里要搞一些副业,如办个加工厂,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致富步伐。”之后他还询问村民有没有电视机?有多少人买上了彩电?沈会勤汇报说村里有80%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有不少是彩电。到了村口,村民们依依不舍地与朱副总理告别,欢迎他下次再来沈家村。他笑着说:“如果我再来,我希望看到你们生活得更美好。”[1]

  朱副总理的一番话激励着沈家村人,增强了他们对改变现状的信心,给他们指引了致富的方向,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如今的沈家村,早已今非昔比。昔日的黄土路改建成水泥路,村民出门不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原来的泥瓦房变成了二层砖瓦房,有些家庭甚至住进了三层的小洋楼;原来随意乱砍滥伐的山林植被得到了保护和培育,全村70%的农户种植花木果树,绝大多数已产生经济效益,绵延的群山再次树木繁盛;村里有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村民们可以收看到更多的电视频道,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把一间房子作为老年活动室,不论老人、妇女还是孩子,都喜欢到这儿打牌、聊天、看电视,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朱镕基副总理当年走访过的特困户之一叶德忠家,如今也在屋旁的山上承包了20多亩山地,种植桃树、李树,一年收入3万多元,这在以前他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还新盖了二层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全家人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图17)

  如果朱镕基副总理能再次来到沈家村,看到的将是已经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现代农民和远山青黛、近水蜿蜒、处处花果飘香、风光迤逦的新农村景象。

  二、星光灿烂的故事

  凌晨四点,这儿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喇叭声,吆喝声,搬货声,声声入耳,买者与卖者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喜笑颜开,多笔生意在这个时刻、这个场合顺利成交。这儿就是武义县有名的星光蔬菜市场,位于武阳路南侧,与武义汽车站相邻,交通方便,处于城区发展的中心地段。如此繁华的星光蔬菜市场,你会把它跟一个村联系到一起吗?一般不会。然而这正是笔者想说的,星光蔬菜市场是星光村村民筹建起来的,它是星光村人的菜市,也是武义人民的菜市。

  星光蔬菜市场的建立是星光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星光村走上了一条“以工补农,以商补农”的致富之路,发展成为武义县闻名的亿元村和首富村。如今的星光村与武义城区融为一体,没有人分得清哪里是城,哪里是村,村民的小洋楼一栋胜过一栋,老年人不再担心养老问题,小轿车一年年在增多,村民遇到难题或纠纷有村里的协会帮助解决,等等。星光村人的福气让很多人有种不愿当市民愿当星光村村民的感慨。今日星光灿烂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星光村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星光村人以自己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积极发展集体和民营经济,筹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星光村的投资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为县里创建文明城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星光村地处县城繁华地段,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星光村属武义县城所在地壶山街道管辖,位于县城的繁华地段,历来为全县和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星光村虽分为新村区和老村区,但仅隔解放街北端不足半里的距离,而新村区东起朝阳路西侧,西至解放街东侧,且解放街和武阳路又是新兴的全县商业中心,星光村则居于商铺林立的商业中心区域。从农田位置来看,星光村的水田大部分位于县后畈的上畈和下畈,这里地势平坦,是县城的交通中心,接近商业区;村里处于县后畈的土地已被国家征用,用于发展交通、商业和服务业,逐渐被开辟成为省级武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文化教育方面来看,县城办学最早的近思堂、壶峰书院、壶山小学堂直至现代的壶山小学,抗日时期的县师范讲习所、绍兴香山中学武义分部(后改办成明招中学)、城西小学,还有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办的县文化馆等单位曾设在本村区。繁华的小商品市场、全县规模最大的蔬菜、水果市场,以及县城交通枢纽武义汽车站等均设在本村区。星光村还是老革命根据地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2]这些先天性的区位优势为星光村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为星光村的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星光村开始从缓慢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93年以前,星光村经济发展还相对缓慢,贫穷落后的面貌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仅104万元,人均收入才924元;到了1993年,新的村领导班子成立,全村干部群众在新领导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根据本村的区位优势,集中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发展个体民营企业,星光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村里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14000平方米的星光停车场,又建起了4300平方米的北岭大厦和武北大厦,还盖起了10幢设施配套齐全的厂房,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并贯彻实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地人才、资金来村经商办厂。至1996年年底,全村已办起联办、村办、户办企业70多家,同年又投资400多万元在武阳路口繁华地段兴建了14000平方米的蔬菜、水果市场,共有摊位600个。星光村由企业和市场牵头,带动了全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变化。2005年,村级收入达到104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800元,为1992年的6.3倍,位居全县555个行政村之首。[3]

  星光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自1993年以来,村里投资50多万元为村民办公益事业,安装自来水,修建水泥路,改装广播电视线路,搞好环境卫生,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村里又拿出5.1万元,补贴213户村民安装上程控电话,占全村总户数的80%,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话村。从1997年开始,村里向60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当年老人的养老金和慰问金年均可获3000元,[4]到2005年,村里的老人年均养老金和慰问金已达10000元以上。近些年,星光村年总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这些钱主要用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每个村民每年可分到7000元的生活补助。此外,村里的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也搞得比较好,曾几次被评为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县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春风拂过熟溪岸,武阳花开遍地红。”星光人面对大好形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骄不躁,继续意气风发地向前迈进,迎接星光灿烂的明天!

  三、“先行官”的故事

  武义曾经广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没有路成了武义人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回顾武义的历史,交通闭塞,风物秦余。抗战时期,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武义铁路从有到到无。解放前,仅有一条12公里通往金华的公路与外界沟通,道路长年失修,路容凋蔽,且在白洋渡还需用渡船连接,其余均为人行古道。改革开放以前,县里仅有两条通往外界的沙石路,“晴天一过尘满天,雨天一过一身泥”,高山上的村子只有一条陡峭狭窄的山路通行,村子几乎处于封闭状态,辛劳一世的山里人,留下的只是贫穷和落后。

  交通滞后给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是人民致富的绊脚石。当改革春风吹进武川大地时,武义人就已经意识到“若要富,先修路”的道理,把交通道路建设作为先行行业来抓,让交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人民致富。

  今日武义人,可在“家门口”直接乘火车到达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汉口等全国大中城市;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城而过,驱车到杭州不用两个小时,到上海不过4个小时,快捷便利的交通大大缩减了武义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康庄工程的建设,让高山蔬菜走出高山,科技知识走进高山。公路建设架起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桥梁,使武义人真正尝到了甜头。南部山区丰富的山货运出了山门,走进了市场;“车轮经济”让山区农民鼓起了钱袋子,2004年新宅镇大莱等10个村种植的2万多亩高山四季豆,平均每亩收入达3000元,“公路效应”使四季豆每亩增收850元。干线公路修建的强劲势头,更带动了武义山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武义观光旅游者从往年的数万人次增至2005年的近60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已达54万人。路修畅了,更多的武义人走出去学经验,学技术;更多的外乡人走进来办工厂,办企业,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已引进外来企业600多家。

  近10年来,武义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武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武义交通建设大会战的历程——铁路从无到有,公路从“三桥一路”四自工程到“三年三线”工程,从低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到参与高等级公路建设,从干线畅通工程建设到县乡村道路建设,从康庄工程的全面铺开到县道路面硬化的全面完成,武义县交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建设高潮。1995-2005年,全县建成铁路项目1个,计24.96公里;投入公路交通建设资金22.33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5.925公里、干线公路12项,计121.205公里和一大批县乡公路与乡村康庄工程项目。到2005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可达1135公里,等级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2公里,交通“两纵六横”公路网基本形成,武义“大交通”从规划成为现实。

  兴建铁路是武义人梦寐以求的夙愿。1992年12月28日,随着清塘隧道一声炮响,拉开了金温铁路武义段建设的序幕。金温铁路武义境内全长24.96公里,设武义、履坦二站,贯穿白洋街道和履坦、泉溪、桐琴3个乡镇34个行政村。经过铁路建设者们两年的艰苦奋斗,1994年12月27日顺利完成武义境内路轨铺设任务。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全线开通运行,结束了武义没有铁路的历史,圆了武义几代人的铁路梦。(图18:金温铁路通车)

  金丽温高速公路武义段开工建设是武义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武义段主线全长25.925公里,连接线9.8公里,途经白洋街道和履坦、泉溪、桐琴3个乡镇28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7.9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全长13.1公里,总投资4.05亿元,于2001年12月18日竣工通车,实现了武义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二期改建工程全长12.8公里,总投资3.85亿元,于2002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标志着武义公路建设由普通型向高等级发展的一次飞跃。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建成,对武义打开山门,改善区位优势,缩短武义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时间、空间距离,优化投资环境,实现武义经济腾飞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图19:县级公路)

  乡村康庄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3年,浙江省交通厅提出了实施康庄工程,武义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在全县范围掀起乡村康庄工程建设高潮。2003年和2004年共完成县乡公路、乡村康庄工程建设505.95公里,其中路基提升202.47公里,路面硬化303.48公里。2005年,康庄工程建设131个项目,共计411.6公里,总投资11864万元;县道砂石路面硬化工程21个项目,共计220.84公里,总投资9507万元;改造危桥10座;实现全县县道硬化率100%。乡村康庄工程是一项为农民服务的工程,它打开了农民致富的大门,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解放了农民的思想,结束了“修一条路,毁一片林”的历史。

  干线工程的实施,极大地缩短县内外联系的时空距离。2001-2005年,武义县大力建干线公路,一大批交通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且有一部分正在实施建设当中。如330国道武义段改建工程,43省道(永武线)武义段改建工程,44省道(上松线)武义段二期、三期改建工程,武丽线改建工程,两个金丽温高速公路连接工程,44省道西门岭入城口、43省道双路亭入城口改造工程等已经建成;金华十八里至武义公路改建工程武义段,44省道上松线向北延伸武义至义乌公路武义段新建工程等正在建设当中;绿色通道工程已完成绿化里程228.1公里;建成客运西站和新宅准四级客运站,全县建成106个停靠站点并投入使用。以上这些干线工程的建设,加快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拉动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上松线、永武线、高速公路武义连接线两旁相继建成了浙江省武义县经济开发区及桐琴、茭道等10个工业功能区。

  武义交通建设紧扣“完善功能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形成东北地区15分钟交通圈,全县1小时交通圈”的思路,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带动了武义经济跨越式发展。

  四、众人拾柴的故事

  武川大地,山清水秀;明招文化,源远流长。在壶山之麓,熟溪之畔屹立着一所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学校——武义一中。创建于1938年的武义一中已走过68年的征程,经历了解放前后两期历史风云和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风风雨雨,八迁校址,十三易名,已发展成为省级重点高级中学,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在武义一中十三易名的过程中,1946年创办的“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承载着深厚的明招文化。宋朝名儒吕祖谦和朱熹曾讲学于武义明招寺,而吕祖谦及其先人的墓葬也都在明招山,为纪念、继承和发扬先哲的治学精神,特定校名为“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而在武义一中八迁校址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1997年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武义县委、县政府郑重地作出了迁建武义一中的决策,从而给武义一中带来了新的生机。(图20:武义一中外景)

  迁建前的武义一中,作为县里唯一的省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先天不足,已满足不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全校24个班级,1300多名师生员工,校园总面积仅有26亩,且分两个校区,远隔两处,给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校园已无余地进行扩建,许多图书因无图书馆而束之高阁,学生的集会因无礼堂而于室外举行,就餐则因没有餐厅而把寝室当饭厅。此外,狭窄的校园还被40多家农户所包围,鸡犬之音不绝于耳,车辆轰鸣声震教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在“教育优先”的当代,政府作出了迁建一中的决定。然而迁建工作可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工程,当时县里经济基础差,财政相当拮据,资金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大家面前。

  正当政府领导在为迁建资金问题苦恼之时,迁建一中的消息悄然传开,立刻牵动了全县33万人民的心,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再穷不能穷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武义经济要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学校,而高中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迁建决定化作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单位竞相赞助,群众踊跃捐款,人人尽绵薄之力,个个献赤诚之爱。在迁建捐助活动中,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还历历在目。

  已是95岁高龄的台胞李守藩先生系武义县人,解放前夕调任台湾大学森林系主任,20世纪80年代末回乡探亲后,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甚为关心,多次为家乡的公益事业献赤诚之心,尽竭诚之力。1997年3月26日,李先生得知武义一中即将迁建,毅然决定为一中的迁建工程捐助11万元人民币。海峡虽然将他与家乡隔离两岸,但却隔不断李先生的思乡情怀,也隔不断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一片爱心。不久前,他刚拿出10万元人民币在武义一中设立李芳芬奖学金,在来信中说到:“在家乡设立奖学金,冀以激励学子,培育才俊,谋助于教育、文化之发展。”对李先生无私奉献之举,武义人民会永远感谢他,他的名字也将与一中校史共存。

  武义一中迁建对武义人民来讲是一件大喜事,对本校的全体师生员工来说更是历史性的机遇,为此,在1997年2月26日的捐资大会上,老师们捐出了微薄的工资,同学们捐出了压岁钱,王甲胄老师捐款1000元,成为全校师生中捐款数额最多的人。

  1997年2月27日,桐琴镇楼王村农民王文亮将自己参加金华市早稻育秧高产竞赛中获得的500元奖金捐献给一中迁建,以表他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同一天,有位农民赶了50多公里路来到一中迁建办,将自己省吃俭用余下的1000元钱捐献出来,还不留名;熟溪街道农民王天安,自己生活并不富裕,平时节衣缩食,但却慷慨捐了500元;武义城东园艺场场主程华忠捐了价值1万元的花木苗;年过古稀的一中退休职工陈贤兴,捐出了多年积蓄1100元。

  一中迁建动员大会的前一天,城市信用社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大家认为一中迁建是造福子孙的大事,要尽心捐助,结果单位捐款10万元,34名职工平均捐款400元以上,城市信用社成为全县人均捐资额最多的单位。

  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经理吕志辉,听到一中要迁建的消息,慷慨捐资3万元,为全县民营企业主捐助一中迁建开了个好头。

  动员大会上,县五套班子成员均捐款500元以上,县政协副主席胡绍培,因讲课未能参加动员大会,课后他兴冲冲地给分管文教的副县长傅美桃打电话,说他捐800元。刚从外地调到武义人武部任部长的邹忠玺,在动员大会上捐资1000元,一回家就电告原部队4名战友,赞扬武义人重视教育,克服困难准备迁建一中。结果他的4位战友马上电汇5000元要他转捐一中迁建办。

  在建设图书楼过程中,我国北京农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民大学校长、武义籍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方悴农先生嘱其儿孙慷慨捐款人民币48万元资助一中图书楼工程建设。武义县人民政府为了表达对方老一家捐资助教、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决定将武义一中图书楼命名为“悴农图书楼”。[5]

  ……

  讲不完的故事,述不尽的真情。每一个人,每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每一份爱心。爱心给武义一中带来新的生命和活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武义一中迁建办收到来自社会各界集资、捐款1327.75万元,为一中迁建的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1998年12月19日武义一中新校园落成暨建校60周年大会带去浓浓的情意。

  而今的武义一中,校园面积180亩,资产4600多万元,校园占地120188m2,生均占地63.86m2,现有建筑面积35446.51m2,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科技楼、食堂、男女生宿舍等建筑群体,生均建筑面积18.83m2。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投资达800多万元,基本达到现代化的标准,配有电脑房、语音室、多功能教室、视听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四网”、400m跑道标准运动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教学设施。有班级42个,学生2300多人。[6]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办好学校就是造福子孙。武义一中今日的辉煌是武义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用爱心筑就的,我们相信,武义一中在爱的海洋中将会创造出新的业绩。

  五、“南极仙翁”的故事

  传说中武义的寿仙谷是“南极仙翁”的故里,“南极仙翁”医术高名,擅长炼丹采药,驱瘟避邪,治病救人,一生广积善德为民造福,千年之后羽化成仙,掌管人间健康长寿。然而传说的仙翁毕竟是虚无的,现实的仙翁才真正让人感激万年。在浙江省武义县泉溪镇车苏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就诞生了一个现代版的“南极仙翁”,叫李明焱,他成长在一个艰苦的年代,父母不辞辛苦的供他读书。19岁那年,他带着全家人的希望随着千军万马齐奔高考“独木桥”,不幸地是,他失败了。从这一年开始,他由一个学生变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每天为了多挣几个工分而不停的修补地球,一家人的生活仍然极度贫困。看着眼前的困境,心中充满抱负的他一心想改变现状,毅然决定走出山沟沟,去闯荡江湖。(图21:李明焱)

  人的命运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李明焱的这次出行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今后的命运,没有人能想到他后来会成为我国食用菌领域的青年英才,更没有人想到他会成为“掌管”人间健康长寿的当代“南极仙翁”。

  1981年12月的一个夜晚,寒冬腊月,漫天飞雪,出门拜师学习五金衡器制作和修理技术的李明焱,投宿于南京某旅馆,意外地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姚淑先专家代料栽培银耳成功。听到这则消息,饱尝学艺艰辛的他萌生了学习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心愿,当晚就给姚先生写了一封真诚拜师求艺的信。机会总是青睐有心人,姚先生同意让他参加银耳代料栽培技术培训班,这让他无比的惊喜,可惊喜背后却是沉重的800元学费和生活费的支付,再加上父亲经历了60年代椴木栽培银耳失败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极力反对他去学习。面对重重困难,是母亲理解了他,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这样,他怀踹母亲借来的420元钱,带着她全部的寄托与期望上路了。在古田县学习的半年时间里,他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姚淑先等老师的高度赞赏。培训结束时,研究所给他减免了拖欠的400元学费,这让一个异地求学的农家小伙子感受到一份真切的关爱。从此,他也开始用自己的爱心关怀着千千万万个需要帮助的农民。

  经过半年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学习后,李明焱回到家乡,开始进行代料银耳和代料香菇的栽培试育。他将树桠劈成薄片,用粉碎机将其碾成粉末,再找来聚丙稀塑料薄膜按规格剪好,借电熨斗将其熨平,然后用这些简陋的设备进行配料、制种、装袋、灭菌、接种等一系列工作,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制成1600袋代料银耳菌棒,在20多平方米的房间进行发菌培养。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50多个日日夜夜的培护,一袋袋代料终于拱出一朵朵白菊花似的银耳,房间里呈现出一片洁白的世界,灿烂夺目。首次栽培成功让他创利1000多元,一次就还清了古田求学的债务,也让他看到了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随后,他一鼓作气培育了8000袋银耳,获利8000多元,同年他的平菇周年生产技术也一举成功,还试育成功了金针菇和猴头菇,这使他成了村里的“万元户”,村民们个个羡慕不已。没过几年,他就带动全村70%以上农户搞起食用菌种植,同时也向周边村的村民无偿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

  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李明焱在顺利培育银耳代料的同时,却在代料栽培香菇中受到了挫折。1983年,他一次性进行3000袋代料香菇试验,结果菌筒内只发菌丝,不长香菇,他急得食不甘寐不香,反复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终究没有分析出原因。这时刚好要栽培银耳,需腾出空间来栽培银耳,可是面对这3000袋长不出香菇的代料,他又舍不得丢弃,于是把它们都搬到房子后面的墙脚弄里,没想到的是,经过连绵春雨的反复“洗礼”,香菇居然长出来了!这一意外的收获使他从中得到启示,此后他开始研究和探索代料香菇野外栽培技术,探索香菇高温栽培技术,然后又对药用菌和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1994年,他研究的仿野生栽培灵芝技术获得成功,使得灵芝的生态有机栽培实现了规模化;1998年,他又着手探索和研究有机栽培铁皮石斛,填补了国内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的技术空白。

  1993年李明焱投资100多万元,成立了武义县金星食用菌公司和武义县真菌研究所,公司经营范围从食用菌菌种的栽培、加工和出口,发展到现在的食药用菌的提取和保健品的生产、销售,成功开发以灵芝破壁孢子粉、灵芝提取物、人参、姬松茸、铁皮石斛、冬虫夏草等为主要原料的寿仙谷牌“万延胶囊”、“灵芝破壁孢子粉”、“铁皮石斛胶囊”等系列保健产品,于2003年7月注册成立了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为农产品向深度研究开发,实现农民、企业、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0多年来,李明焱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珍稀名贵仙草,对食药用菌进行研究、生产和开发,并组织实施推广,带领武义及周边地区的山区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他在省内外无偿举办各种形式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4000多期,受训人数达600多万,编写发放食用菌技术资料近30万份,为农民及各省市食用菌主管部门无偿提供菌种12000多支,被山区农民亲切地称为“脱贫专家”、“致富指路人”。与此同时,他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人才、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全国食用菌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浙江省劳动模范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6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8个,2000年享受国务院农业技术突出贡献政府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奖章,2005年5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李明焱对食药用菌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科技扶贫,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市场,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今,他仍然如大山般的沉稳,奔波在山乡之间,传播着他的事业,为民众创造着更多的财富。他不仅是“掌管”人间长寿的“南极仙翁”,还是指引农民致富的“财神爷”。

  六、珍珠王国的故事

  “古话讲‘水上的东西是不保险的’,珍珠养殖风险很大,就像‘水底摸葫芦’,摸到葫芦,那就赚了,如果摸不到葫芦,那一分钱也赚不了。”笔者在采访武义县隆兴珍珠养殖专业合作协会会长陈祖良时,他这样说到。珍珠,美丽外表背后隐藏着风险,还有人愿意养殖它吗?当然会有,为了它的美丽,为了它天生赋有的挑战性,有这样一群人喜欢并经营着珍珠的美丽,他们从独自闯荡珍珠养殖业到集体成立珍珠养殖王国,一路经历着珍珠养殖行业的大起大落。

  武义县隆兴珍珠养殖专业合作协会会长陈祖良,从事淡水珍珠养殖已经24年,见证了珍珠养殖业的低谷期和高峰期,更是武义珍珠王国的创建者之一。1982年,武义县外贸局从外省引进淡水珍珠苗,介绍给他试养。他开始养殖时是以养苗为主,买回珠苗养两三个月就转手卖掉,一次挣一两千块也是件很高兴的事。到了1985年,他投入一笔较大的资金2000元进行养殖,那段时间里,他日夜挂念着珠苗,不管白天黑夜,都在小池溏边上守着,生怕被别人偷去。后来经过他半年的培育,珠苗大些了,这时有诸暨人想跟他买这些苗,他就将买来时五分钱一个的珠苗以两毛钱一个卖出去,挣了一万多块钱,成为村里让人羡慕的万元户。成功的喜悦使他坚定走珍珠养殖这条路的决心,在1982-1990年的8年时间里,他逐渐扩大养殖规模,规模最大的时候达到13亩水塘,他有了一定的积蓄,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然总是“只看到小溪,看不到大海”。于是1990年他开始走出武义,到金华和诸暨开辟自己的珍珠事业,然而在诸暨养殖时亏了50万,这让他记忆深刻。到了1993年,他的养殖事业开始跨出浙江省,到福建进行合股养殖,三年后珍珠成熟,获得较高的利润。之后逐渐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发展,在那里建立淡水珍珠养殖基地。而1999-2000年对陈祖良来说是大丰收期,那两年珍珠价格高,刚好他养殖的上千亩珍珠又喜获丰收。近几年来,陈祖良更是看准淡水珍珠市场,有的放矢的进行投资,他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遍布全国7个省区,给当地农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也给他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珍珠养殖经验,给中国的珍珠界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中国珍珠界应当向日本珍珠界学习,立足于国际市场。其实中国的淡水珍珠产量在全世界占90%以上,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珍珠却远不如日本的珍珠有名气,国际上认可的是高品质的珍珠,日本人从中国把珍珠买去,经过他们的加工,再挂上日本的牌子。所以中国人要改变观念,放眼国际市场,打造中国自己的珍珠品牌。

  集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和巨额财富于一身的陈祖良,不愧为隆兴珍珠养殖专业合作协会会长!他的成功带动了武义几千农民进军淡水珍珠养殖业,并分布于全国各地,还成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协会。

  珍珠养殖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高。为了减少个人养殖珍珠的风险,许多养殖户进行合股养殖,同时还把养殖基地分散到不同的地区,这样就可避免一人一地养殖的高风险性。尽管大家都是几个人合股养殖,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还是处于一种分散状态,没有规范性。武义县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后,多次建议养殖户们成立珍珠养殖合作协会,认为这是农民致富的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经过多年的合股养殖的养殖户们经县领导多次建议后,也逐渐意识到珍珠养殖要成气候,必须成立养殖协会,由多人联合起来,以大户带小户的形式进行养殖,从而增强经济实力,促进产品销售,增加信息交流。2004年3月23日,在陈祖良等几个养殖大户的筹备下,武义隆兴珍珠养殖合作协会成立,把淡水珍珠养殖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协会成立后,会员之间的矛盾以及会员在外面养殖珍珠时遇到的纠纷都可由协会进行协调解决,并且协会还为会员提供行业信息和交流养殖经验的平台。协会就相当于一个单位,当会员遇到难题时,协会可以以单位的名义为会员解决。会员每年需交100-300元的会费,具体数额由协会内部因情况而定,协会收到的赞助、捐款、会费等费用都不投入生产,而是作为协会内部的活动经费,用于举办会议,外出学习养殖技术,购买内部学习资料,会员遇到资金困难时安渡难关,发放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商界进行商务交流等。珍珠养殖合作协会的成立,规范了淡水珍珠养殖业,为养殖户提供快速而准确的养殖新技术和国内外珍珠行业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加明智地进行投资,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成功率。

  目前,武义的珍珠王国——隆兴淡水珍珠养殖合作协会已有5000多人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安徽、江苏、福建等省从事珍珠养殖,养殖面积已达2万余亩,投入的资金大概在5千万元。在外省从事珍珠养殖的人员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他们控制着淡水珍珠市场的源头市场,所养的珍珠,一部分销往内地,一部分则经香港销往世界各地。他们在互通信息当中发现,有核畸形珍珠的养殖开发在国内还没有成功,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从事有核畸形珍珠的研究和开发,最后成功地建立起全国最大的有核畸形珍珠养殖基地。现在珍珠养殖户在省外建立的基地有50%以上水面是养殖有核畸形珍珠的,他们开发的有核畸形珍珠已有“五角星”等10多个品种,改变了珍珠只有圆形珠单一品种的状况。[7]大量有核畸形珍珠投放大陆和香港市场后,引起了众多珠宝界人士的关注,为香港珍珠商会会长吴广强等人称奇。(图22:珍珠养殖)

  中国的淡水珍珠在武义隆兴珍珠合作协会的用心培育下,逐渐形成高品质、高档次、高特质的中国珍珠品牌,中国的晶莹珍珠将走遍世界。

  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强烈感受到武义开拓奋进的步伐,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记录着武义蒸蒸日上,走进新时代的足迹。

  [1]《副总理来到沈家村》,载《武义报》,1995年5月11日。

  [2]《星光村志》,武义县武阳镇星光村编委会编,1998年11月,1-4页。

  [3]《星光村志》,武义县武阳镇星光村编委会编,1998年11月,2-3页。

  [4]《星光村志》,武义县武阳镇星光村编委会编,1998年11月,3页。

  [5] 余显仁:《武义一中悴农图书楼竣工》,载《武义报》,1999年5月27日。

  [6] 资料来自:武义一中省一级重点中学复查材料,2004年10月。

  [7] 舒清海:《五千武义人在外建起珍珠王国》,载《今日武义》,2006年8月9日。


TAG: 新乡土中国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马衣努 发布于2009-11-30 09:28:00
回复 1# 的帖子
读徐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非常感谢老师与我们分享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