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云空……

文化多样性问题:社科院研究生院讲稿的录音整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26 20:53:52

文化多样性问题

主讲人:朝戈金 教授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2005年4月11日

去年12月份我参加了一个活动,联合国发展署在北京开了一个会,发布其04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中文译本。我应邀就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作一个主题述评.这里有很多知识点超出了我们一般的分门别类的按科系学习的知识点,而同时又对我们的人文学术,对我们的人文关怀,对我们人类的文化有多方面的关联。其成果代表了当今国际学术界在文化多样性问题、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最新理论思考。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它拿来跟大家聊聊。

今天我们讲以下两个内容:一是人类发展报告及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该框架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二是讲我国在地方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些实践。

一、人类发展报告

(一)背景知识

“人类发展报告”每年发布一期,是由一些专家最初提议于1990年创立的。它专门从人类发展角度挑一些人类社会当今比较紧迫的问题来给出分析数据、症结诊断和政策咨询。人类发展报告与我们常见的一些报告不同,它里面包含了许多由专门的统计学家和分析专家做出的一些非常专业的分析数据。报告还提出人类的整体发展观,比如说选择权、自主权等等。这里有一些关于人类自身的比较深入的思考,比如我们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那么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对这类问题它作出了一些回答,比如说它强调文化多样性。人类为什么要文化多样性。多样性在它来讲不是目的。这个报告体系有一些特点,它是由联合国发展署委托署外的专家做的。有部分独立报告是从政治家、艺术家、制片人等他们个人角度对人类某个方面做出述评。04年度报告关注文化维度上的不平等。其实社会上有很多方面的不平等,比如社会机遇、参与政治权力等等一些方面的不平等。人类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人们过上他们所选择的生活,并且向他们提供进行这种选择的手段和机会。人类发展报告一直主张这既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从保护人权到深入民主的涉及面很广的政治问题。可见,对人类发展报告的撰写人来说,文化问题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到深化民主、涉及到政治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

尽管当今世界消除贫困有很多手段,比如推进民主化进程,解决经济上的许多问题,但该报告在前言中提出,当今世界若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并最终消除贫困,首先必须成功的应对这样一个挑战:如何营造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的社会。原来学术界和舆论界或多或少有这么一种倾向,即一个社会要想团结起来,要想有高度的内部凝聚力,要想稳健、快速、平稳的发展,首先要消除或者尽量消除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团结机制,因而要抑制和排除文化多样性。顺着这样的思路,有人认为日本发展得好,与她是单一民族国家,与她的文化的整合都有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该报告前言还提出,关于营造有效运转的多元文化社会的最佳途径,从平权行动计划到媒体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没有简便易行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可循。其实这里有一个新的理念,即我们要在全球推行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社会制度的特点,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来源和积累。情况不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所以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联合国从来就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理想模式,要各成员国照这个方式来做。各国需按各自的方式,用自己的智慧来探索自己的可行的做法。

该报告共分五章:概述,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第一章,文化自由与人类发展;第二章,文化自由面临的挑战;第三章,建设多元文化民主国家;第四章,直面文化统治运动;第五章,全球化和文化选择。

(二)文化自由与人类发展

关于“文化自由”的问题。报告将文化自由叫做cultural liberty。Liberty和freedom是同义词,但有细微差别。之所以用cultural liberty 而不用cultural freedom,是有道理的。我觉得比较准确的译法是“文化自主权”,而不是文化自由。因为自主权和自由在词义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这里“自主权”更多的强调的是你有自我选择的权力,而不是说有一个外在的、客观的宽松环境。

该报告有其理论基石:即关于公平的原则;关于人权和义务的原则;关于民主的原则;保护少数群体的原则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及公平谈判的原则。这几点是该报告的五只脚,插在西方伦理的土壤上,并站在这儿去评估当今世界的文化现象。它前面先谈的是文化身份认同的多样性选择。本报告有力的证明了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采用承认文化差异的政策即多元文化政策来建立更包容的社会,这是它对于社会的一个期待。所谓文化身份认同,即在一个社会中、一个文化群体中,对拥有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纽带的群体产生认同和归属感。这对于这个群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个体可以在许多群体中获得认可,即我们可以有多重文化身份。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6000多种语言,500个族群,超过100个国家有超过25%的人口为文化上的少数。多样性尤其集中在大城市,如多伦多。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多样性不可避免。制定文化政策和从事文化研究时该怎么办?报告上来就揭穿了5个谬论:

第一个谬误。人们的民族身份是与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相冲突的,因此承认多样性和统一国家之间存在取舍;一个国家内在的差异越多,越会对国家的归属感产生对立。本报告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个体可以在许多团体取得认可。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的。比如说你的公民身份是法国人,性别身份是女人,宗教身份是佛教徒等等,但就是一个人。多重文化身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只有保持公民的多重文化特征,才能让所有公民愉快地生活。

第二个谬误是各民族群体在价值观碰撞中很可能产生暴力冲突,因此在尊重多样性和维持和平之间存在取舍关系。它认为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碰撞是暴力对抗的原因。很多暴力的引发不是多元文化,而是多元文化政策的失误。例如有些特定身份象征和围绕它产生的历史积怨被某些领导者用做集合队伍的号角。如1976年南非某地暴乱的根本原因是南非潜在的不平等,但强迫黑人学习南非荷兰语是暴乱的导火索。又如,在斯里兰卡,人数占多数的僧加罗人掌握了政权,但人数占少数的民族泰米尔人却享受着更多的经济资源等。其实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在一个国家中价值观冲突是很常见的。但不见得会产生暴力冲突,本报告不承认这样的说法。

第三个谬误,文化自由要求捍卫传统习俗,因此,承认文化多样性与发展进程、民主和人权进步等其他人类发展的优先事项之间存在取舍。承认文化多样性就是拖了进步的后腿吗?承认多样性就包括传统文化,承认和保护传统文化就一定会阻碍社会进步吗?它认为不是。

第四个谬误,民族多样性的国家较难发展,因此在尊重多样性和促进发展之间存在取舍。国际上许多学者有意无意地经常说这样的话,认为只要民族多了,在国家内部就会有很多阻碍进步的因素。该报告认为不是这样,马来西亚62%是马来人和其他土著民族,30%是华人,8%是印度人,1970-1990年她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第十位的国家,并在此期间实行了鼓励雇佣少数民族的政策。毛里求斯、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其实后来在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些经济体中,成员的多样和单一本身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第五个谬论,有些文化更有利于推动发展,有些文化拥有固有的民主价值而其他文化则不然,所以在文化包容和促进发展之间存在取舍。这有一点文化决定论的色彩。本报告说文化决定论始于马克斯·韦伯,其核心理论是新教的道德标准是资本主义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理论在解释世界历史时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是在后来发现,信奉新教的国家,比如英国和德国,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意大利,其经济发展能力和速度,不能证明文化决定论是正确的,马克斯·韦伯说的某种文化更有利于推动发展,是经不住推敲的。所以马克斯·韦伯的这些观点在严肃的学者这里是遭到摒弃的。

现在还有一种新的文化决定论,也是用类似的论调来解释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多元文化有很多实施办法,如联邦制等等。在一个国家中怎样制定多元文化的政策,来保证一个社会稳健的进步?出台多样性文化政策的现实紧迫性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对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官员、立法者来讲,这里会产生很复杂的纠葛。如斯里兰卡土著人群体对玻利维亚总统选举施压,法国学校关于能不能带宗教性符号如穆斯林头巾等的争论,关于制宪等问题,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困扰。报告也列举了一些对此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国家。根据这个报告,法国的多元文化政策做得不好,尽管其文化传统悠久,文化艺术作品丰厚。反之,印度和南非做得好,这多少令人吃惊——南非的种族隔离结束还没多久。印度很多年发展都乱糟糟的,我们觉得印度好像问题很多。其实这里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就是说,国际社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你的社会组织及其运作的时候,他会发现你的什么地方有问题、什么地方好。比如说法国为什么不好呢?法国人群宗教信仰是多元的,法国的国家节日,除了基督教的节日就是世俗节日,没有涉及其他宗教的节日。印度虽然人口多元、文化多元、官方语言多元,但印度的国家的节日也是多元的,有印度教的节日,有伊斯兰教的节日,佛教的节日,还有基督教的节日等等。这就是国家以国家的形象尊重了多元文化。具体来说,印度官方确定的节日,有5个印度教节日,4个伊斯兰教节日,2个基督教节日,1个佛教节日。而法国是反面的例子,法国庆祝11个节日,5个是非宗教性的节日,6个宗教节日全部是基督教节日。尽管该国有7%的人口是穆斯林,1%是犹太人。

关于多元文化政策,这里还举了其他一些情况,比如说语言政策。我们现在大家不太意识得到我们的汉语实在是一个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都讲的语言。我们是只有百分之几的少数民族,而这个少数民族中又有绝大多数是讲汉语的。我们大多数人对语言的差异和语言政策不敏感。在世界上其他的地区这是很大的问题。语言政策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联就比较复杂和关键。

我们还有一个误区,有些人觉得,西方的一些国家的政治民主比较充分,总统都是民选的。他们设计了精巧的规则,比如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规则。就觉得他们可能政治制度上问题解决得好。其实看看不同族群人口和他们在议会中代表的比例,也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西方国家的族群人口的比例和参加上院下院的议员的比例差得很多。我们不一样,我们再少的少数民族,就有几千人的民族,也至少有个人大代表。你要按照十多亿人作基数,那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选上。而在西方的有些所谓民主政治国家,其实毫不客气。少数人的权利不见得能够得到尊重。还有关于母语教育,我们认为母语教育是人类文化权利的一部分,公民拥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看看母语教育在世界上其它一些地区,如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部非洲地区、欧洲等各个地方的情况很不一样。这其实说明,问题很多,也复杂,解决起来很吃力,困难重重。

关于文化决定论的问题,即哪一种文化对于推进社会进步有益的说法,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04年度报告里记载的有意思的例子,似乎是个经济学问题。据说有学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碰巧获得一些有关加纳和韩国的六十年代初的经济资料,并且吃惊地发现,当时这两国的经济是何等的相似。一个在非洲,一个在东亚。三十年后韩国变成了工业巨人,位居世界第十四位的大经济强国,有各种跨国公司,大宗的汽车、电子设备和其他精密制造品出口,人均收入与希腊大体相当。而所有这些变化在加纳什么都没有发生,现在他的人均收入大约相当于韩国的十五分之一,怎么才能解释发展水平上如此异乎寻常的差距呢?毫无疑问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推断为文化因素应该占很大比重。韩国人非常重视节俭、投资、敬业、教育、组织和纪律,加纳人则有不同的价值观。总而言之,文化举足轻重。该报告对这个例子很警觉,说这一番精巧的比较很可能有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或许有四分之一的真理,这种对比情况引人深思。推断说文化元素重要的这位学者,就是鼎鼎大名的亨廷顿。在他看来,加纳和韩国除了文化领域之外,其他各方面都非常相似,但实际上当时这两个国家除了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外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差别。两国的社会阶级构成大不相同,韩国的商业阶层所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两国的政治也大相径庭,韩国政府热衷于在推进以商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些作法对加纳并不适用。韩国的经济与日、美两个经济体的密切关系也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六十年代的时候,韩国的成人识字率也要高得多,学校系统也要更加普及。韩国的变化主要是二战以来推行坚定的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韩国古老文化的体现。

这个事例等于告诉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似乎抓住了某个事情的规律。我们说,看,我们抓住了一个经济体发展背后的文化的原因,这是很深层的原因,好像我们抓住了一个社会的症结。其实一点都不是这么简单。这也提示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具体的研究,在做研究的时候,在分析材料的时候,要有一种更加深邃的眼光。

(三)文化自主权

其实多元文化很多时候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包括对传统的医学、农学、环境科学及手工艺品、口头传统、音乐、舞蹈、故事和诗歌等的尊重,还包括精神文化的表达方式,集体享有的知识产品的权益等等。人类的知识积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有一些理想。因为文化是非线性传播的,一代代的人都要死去,而知识要积累下来,要让下一代人不用从开始再摸索和积累知识和技术,而直接从已经垫高的梯级上发展。从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始,人类是有系统地收集整理自己的知识,作分类,并用教育的方式来传承知识。这个中间文字得到了高度的崇拜。为什么要讲到知识这一点呢?其实口头传统是人类的一个经过漫长进化,获得了高度发展的技能,其间也蕴含了大量的知识,所以现在我们在人文领域有对此的重视和推介,比如在历史学界有口述历史、在民间文艺学界有口头艺术的研究等等,大约都是试图用一种更开放的人文眼光来看待人类以往的历史,包括知识的历史。而这些东西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我们讲一个社会更加包容,这个包容就包括我们对知识的包容,对其他事物的各种尺度的包容。该报告第二章的要点,就是文化自主权是人类进步的目标,它应当在二十一世纪得到高度关注。民主和均衡增长还不够,多元文化政策和日益深入人心的植根于全人类权利的价值观不仅在伦理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势在必行。

下面看看多元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在实践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比如法国的在学校佩戴穆斯林头巾的窘境——是否应当准许穆斯林少女裹着头巾上法国的公立学校?这与政教分离以及尊重宗教自由的原则相抵触吗?对于决策者、法律的制定者来讲,一件事情跟你的一些基本的社会观念和尺度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们怎么办?尊重宗教自由,这种自由需要在公共场所消除宗教影响吗?或者说这样的做法是否对穆斯林移民群体构成歧视?头巾是否体现了女人被男人所征服?近年来,意见不同的双方情绪高涨,引发了争议,这其实对文化多样化提出了一个挑战。这个争议起因还比较早,1989年,当时一所中学驱逐了三名带头巾上课的女青年,理由是这种行为违反了法国的政教分离的原则。此举引起了广泛的公众辩论。法院宣布允许穿戴宗教饰物,只要不带炫耀性或好战性。法国教育部指派特别调解员处理今后发生类似事件。直到2002年12月,里昂一个主要由移民组成的社区的一名少女裹着头巾上学后,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头巾几乎已经变成为一条发带,既没有包住前额也没有包住耳朵。校长叫来这位女生的家长,要求她不要带头巾来上学。该学生的家长提出抗议,称他们一家已经按照法国的规范将头巾裁剪为头饰带,后来请来了调解员,但没能找到令人接受的解决办法。部分教师扬言,如果准许这名同学戴头巾,他们就罢课。这一事件很快转化为政治性的辩论。议会的一些左翼和右翼议员,提议制定法律明令禁止在学校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带头巾。其中左翼知识分子内部很快采取了赞成和反对的不同立场。2003年教育部和国民议会组建了一个调查委员会。7月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奉行政教分离的独立委员会提议,禁止在学校戴任何明显的宗教象征物,包括头巾在内。这儿有一个转变,当时法院判决说带头巾不算是挑衅性的或者好战性的宗教标志,允许带,这时又说不允许戴了。这部法律最后获得通过,但存在着分歧意见。各种立场并不像所预期的那样各执一端。不论左翼和右翼、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男性与女性,表决的时候情况都是非常复杂。表决前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穆斯林妇女对新法表示赞成和反对的人数各占一半。这个案子突出了各国在试图调和移民群体的宗教及其他文化差异时所面临的困境。在此案例中存在着艰难的折中和复杂的论点。捍卫禁令的人士认为这是在捍卫自由,宗教自由以及妇女摆脱依附地位的自由。但是反对禁令的人士也是在捍卫自由,捍卫禁止歧视及机会平等的自由。这种原则性的折中在旨在传授国家价值观的教育领域里尤其艰难。这其实等于告诉我们此案无解。每一个具体的情况都会产生复杂的问题。你到底要捍卫的是什么?双方都振振有词。所以在投票的时候,在议会左右翼之中都是一部分人赞成,一部分人反对。2004年的1月21号,还做了一个调查,法国所有的人中间,支持不许带头巾的立法的有69%,29%的人反对。左翼和右翼内部,支持和反对的各有一定比例。例如右翼中间有百分之75%的人支持,24%人反对。穆斯林内部也很奇怪,42%的人支持,53%的反对,非常接近,就是说在穆斯林内部意见分歧更大。其中穆斯林妇女支持的占49%,反对的占43%。可见,我们谈多元文化时,我们不是在谈一个抽象的原则,一个人类的理念,而是涉及具体现实问题的原则和理念。

为什么说要保护文化的多元呢?就跟为什么生物多样性要保护一样。生物的基因会带来丰富的物种,会带来抵抗各种生物潜在的以及直接威胁的基因。有这样的基因是大有好处,生物多样性会让人类在生物上更安全;文化多样性也一样。前年我陪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副总干事长,叫布什纳基,是阿尔及利亚人,我们一起在青海、甘肃等一些西部省参观,看藏族的史诗表演,参观了敦煌等等地方。他是岩画、壁画保护等等方面的专家。他就讲得很生动,说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多样,如果只有一种文化是统治文化,比如说塔利班文化,如果全世界的文化让塔利班这样的文化统一起来的话,你想象全球是个什么样子?那很可怕。为什么要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就是防止这些噩梦出现。欧洲这些年为什么反对美国的麦当劳文化、通俗文化、好莱坞文化等等,就是怕这种文化的统治。全球都变成美国文化也很可怕。所以文化多样性,我们讲得是一些很浅显的道理,这些道理跟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看其实很容易东得,这些理论背后的所指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文化自由是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生存自由和选择权。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成员有权力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来生活,他有权来选择。近年我们讲文化多样性,却多少偏向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保护传统文化等等,不谈文化的自由和自决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土著群体,对于很多不同文化传统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讲,他们的自由不是需要一种力量,居高临下地说要保护你,而是说他有权力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来做。文化自由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在文化自主权和文化多样性之间也有一个复杂的关系。我们说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为了维护文化自主权,而多样性可能是所有人均行使文化自由的结果。但是实行文化自由可能导致多样性的减少,而不是增多。有人要问,我们维护文化多样性是为什么?多样性本身并不是人类的目的。我们并不希望无止境地崇拜差异,光是语言的多样就会导致交流障碍。文化的差异是非常多的,对于人类的进步来讲,那些东西应当舍弃,那些东西应当保存,判断的标准是从人类进步的终极目的出发。我们说强调多样性,多样性本身不是目的。多样性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这一点是应该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因为我们这些年看到不少例子,比如说原教旨主义、种族主义者,他表面上打着维护文化多元的旗帜,其实是有另外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对于人类长期和平、和谐的相处是有害而不是有利的,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应当有警觉。

应对多样化有两种途径,其中一种是建构单一的居统治地位的身份认同。历史上很多国家都这么做过。在野蛮的殖民过程中,在大民族对小民族的吞并过程中,反复都见到这样的例子。文化同化,或者试图同化,它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损害了文化主权,从人类的伦理道德上讲是不能容忍的。另外它会导致紧张局势,而且从长时段考查,代价无穷。像南斯拉夫的塞族和克族,打了几百年战争,到现在不安定因素加剧了,而不是消除了。为什么?有很大成分是文化上的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这类问题呢?

另一种是多元化,尊重和认可文化多元。这首先是社会公正的诉求,是文化权力的体现,而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对推进可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好处。其实,一个政府在应对多元文化的时候通常就这两种办法:要么就是建设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社会和文化,要么就是强制同化。强制同化就包括比如语言上的同化及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剥夺。而这种做法,弄不好就是今天的科索沃这种情况。八百年前民间的歌手就怒斥敌人是如何的烧杀抢掠,而他们的英雄是多么的骁勇善战。你看这个主题,这样的歌声到现在还在当地回荡。因为她问题就没解决嘛。

多元文化跟人类的发展的关系,引出了下面这个话题,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根据测算,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94位。几个参数是:出生时预期寿命70.9岁,成人识字率90.9,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综合毛入学率是68%,人均GDP按PPP美元是4580。从发展趋势看,我们的指数进步很快。联合国发展署认为,各个国家统计尺度有所不同,数据也不完整,所以只能用几个最基本的参数来统计一个社会的发展情况。一个是健康长寿的生活,就是我们刚才说的70.9岁,一个是知识,用成人识字率来表示,这个当然有权重,成人识字率占2/3,中学、大学生毛入学率占1/3。然后是体面的生活水平,这里用PPP美元即购买力评价表示,也就是说1PPP美元在一个经济体中的购买力与1PPP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是相同的。这几个参数也设定了其限阈,如出生时预期寿命在25-85之间,识字率是0-100,毛入学率是0-100,但是人均美元为100-40000。这里有个推断,一个人的体面生活所需的上限是4万美元,超过4万美元的部分,对于这个指数统计来说,没有意义了。就是说40000美金拿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符合发展署所讲的体面的生活,就是能维持人的尊严的体面的生活。我们现在离人均到40000我们还差得很远呢。我们现在还不够体面的生活。

下面讲几句这个报告的长处,我总结了几条。这个报告的好处跟以往报告的好处一样,关注重大紧迫和有广泛影响的现实问题。第二个好处是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文化自主权和其他问题的复杂关联。文化自主权和民主政治、移民浪潮、族群冲突、文化交流、语言政策、宗教信仰等等这些问题的关系。第三个好处是强调了文化问题的在政治、经济范畴之外的独立品格。原来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认为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附属品。该报告对此有所修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周到的说明。它的再一个长处就是有理论阐述,有实例分析,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报告思想。最后是它所蕴含的热切的人文关怀,一定会通过对知识界、媒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直接间接影响发生作用。整个报告出台以后一定会对一些国家的文化政策制定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不可能说起草完了、发布完了也就没事了。

报告的弱点我总结了若干条,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北京办事处的主任青岛泰之在座,发展署的官员也在座,但是我觉得有些话也得让他们听一听。起草小组核心成员和主要咨询专家具有西方思想文化背景。该报告明确具有西方的视阈,其伦理基石和评估体系也都是这样的。这个报告是很典型的一个西方思想的产物。第二,就是因为这第一点,所以对东欧独联体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数据和分析显然不足。其中就包括中国数据的不足。与上述弱点相联系,该报告更多关注国家层面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报告的欠缺,还包括这样一点,就是中国具有长远的多元一体的格局。我们有长久的文化之间冲突和融合的经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报告对此缺乏反映。其实再往深讲一点,我们有宝贵的中国经验。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内部其实有很多族群。经历过很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里面我们有教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某种东方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对不同族群如何长期相处,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借鉴。

我们的西域,沿丝绸之路上,千百年来多少民族在那共同生活呀,传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而且丝绸之路是几大文化的交汇地。怎么与异族人和平相处,很值得深挖的。这个报告对这些没有反映。讲的都是西方的经验和他们熟悉的情况。这很遗憾。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指导了多国的文化政策。报告对此没有涉及。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有深远的影响,这个中间是有很多东西该总结的。这个报告只字未提,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最后还想说一点,这个报告的主题,我刚才提到了它的几个西方的伦理基石,关于公正,关于平等,关于保护少数人的权利等等,这些固然都很好,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有的做事的规范和伦理尺度。但是我们现在拿这些东西来看,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文化、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思想,那在伦理境界上是远高过这个的。所以,你们别看它是2004年的报告,未必就在思想境界上高于以前的东西。(提问省略)

编辑整理人:马军

 


TAG: 讲稿 文化多样性 文化自主权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