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在广西大明山新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26 15:25:18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本文发表于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9年第5

 

 

天下之中在广西大明山新考

 

                                   黄世杰*

摘要:作为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下之中所在地,建广之野和昆仑山各自具有不同的天文地理特征,并非是二者合一。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广之野视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先后天八卦图的不同认识: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在现实中,昆仑有地理原型但没有确切的地望。而昆仑的地理原型来自于南方的建广之野,南方的建广之野的地理原型来自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一带的大明山。正是特殊的文化方位使大明山有其独特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由此,在典籍中凡描述有昆仑山形貌的,大都可以看出其中隐隐约约有大明山的影子在其中。

关键词:天下之中;昆仑山;建分布的都广之野;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广西大明山;原型

 

一、问题的提出

在古代神话地理中,远古先民昆仑看做是天下的中心[①]刘安《淮南子·坠形训》以及郭璞注《山海经·海内经》时也说建木分布的广之野”为“天下之中”的地方。可见,中国古代,昆仑山和广之野皆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下之中所在地。昆仑山和广之天下之中的表达,从本质来说,属于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以中心为象征系统的宗教思维类型。神话世界昆仑山和广之野建构为神圣宇宙空间视之为天天下之中的观念渊源何在?对这个问题的解读,诸多论者都是以典籍的作者所在地域去论证,如蒙文通[][③]、侯伯鑫[④]、黄权生[⑤]吴维[⑥]等,认为《山海经》等为巴蜀人或移居巴蜀的楚人作品,中山经把古巴蜀、荆楚之地视为天下之中心,天下之中的地方当是在西南成都,昆仑山和广之野实为二者合一学术界不少学者也都持类似看法,吴泽顺认为“都广与昆仑的地理位置相同”[⑦]对这些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上述论者是典籍作者所在地域去论证天下之中,同时认为昆仑山和广之野在上古时期为二者合一看法都值得商榷,是用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人类中心论,并误读了古代中国人关于昆仑山和广之野神话所建构的神圣宇宙空间蕴涵的深层次意识

 

二、广之野和昆仑山各自具有不同的天文地理特征,并非是二者合一

所谓天地之中,按《晋书•天文志》的说法就是:“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尚书纬》所言则更为具体:“北斗天之中,当昆仑之上。”

所谓地之中,《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说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地方。

中国古代文化推崇天象地,古人总是在天的背景下地,所以地的总称就是天下。古人信奉天地方的说法,认为天地分离,天在上——天穹的模式是一个以“北极帝星”为中心,以“三、四象、二十八宿”为主干的空间。地在下,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地是平的。既然地是平的,其大小又是有限的,地表面当然有个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地之中。而地之中正对上去的地方就是天之中。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发现古人之所以把昆仑山定位为天下之中,明显有自己的特征:一是昆仑山为“帝”所居,此即所谓“帝之下都”。 二是就地形而言,该说强调天下之中起形高大”。并且由于“起形高大”而使昆仑山成为神仙所居之地和帝的空中花园。三是昆仑山与“河”的关系密切。此外,还是赤水、黑水、水等水的发源地。四是就其天文特征而言,则正如《史记·大宛传》引《禹本纪》所云:“昆仑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相避隐为光明也。”可见,昆仑还是日月星辰运转的枢纽。这也正是对昆仑又成为日月山的解释。

从以上分析可见,有三种重要的要素即地理、天文和神(帝)是构成昆仑山作为天下之中的主要特征。这三种要素不具有唯一性,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昆仑没有确切的地望。另外从昆仑的语义来看,昆仑本身就是多元的。如《尔雅•释丘》谓“三成为昆仑丘”,这应该是昆仑得名的原因。据此,清人毕沅以为,“高山皆得名之”。因此,《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共出现十多次,分别出现在各经中,以往人们误认为描写的是同一个昆仑,其实,只要认真辨识,就会发现《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山确实有多个。

之所以“建木广之野”也被视为天下之中,通读古代文献,笔者认为也是有其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一是就地形而言,该说也强调天下之中处其“起形高大”。二是该说强调建木广之野有树即建木作天柱,而此建木一方面具有自然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被赋予神圣特性。建之所以被赋予神圣特性是因为这种树为“黄帝所为”,古代三皇之一的天皇伏羲氏曾由此经过(太皞爰过)。三是天文特征而言,天下之中处:日中无影,呼而无响”

从以上分析可见,也有三种要素即地理、天文和神(帝)是作为构成天下之中的建广之野的主要特征。但是,与昆仑山不一样的是,构成天下之中的建广之野的主要天文特征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具有“日中无影呼而无响才是古人赋予天下之中的天文、地理特征。

综上所述,作为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下之中所在地,建广之野和昆仑山各自具有不同的天文地理特征,并非是二者合一。从对古代文献的进一步解读笔者发现,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广之野视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渊源于古人对宇宙结构即天地运行的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易”。 “易”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南方的建广之野;后天八卦图方位对应于西北的昆仑山。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在历史上出现的次序来看,古人对上古地理中心的崇拜,其最早应该是对南方的建广之野的崇拜。

 

三、天下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其地理原型来自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大明山

在明白了构成天下之中的广之野和昆仑山的主要天文地理特征之后,我们来实地考察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大明山,就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人关于广之野和昆仑山为天下之中的构拟并非是凭空杜撰的,它往往有历史的印迹在里面,有真实生活的地理原型在里面,而这个所谓地理原型的所在,就是壮族的先民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族人以现实中的大明山为地理原型,虚拟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特殊的文化方位使大明山这个地方有其独特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这些与汉文文献记载的构成宇宙中心的“广之野”或所谓的昆仑山的天文地理特征十分相似

历史上,记载昆仑山的文献相对比较多,《山海经》所记述的昆仑其实是不同地方的昆仑,而实非一地,为四方所在皆有[⑧]只是先秦汉初易学的兴起给昆仑山神话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什么会出现有不同地方的昆仑?合理的解释是昆仑山原本只是神话地理学中的一座神山,与现实地理无关,因此,在现实中,昆仑有地理原型但没有确切的地望。而昆仑的地理原型来自于南方的建广之野,而南方的建广之野的地理原型就是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一带的大明山。由此,在典籍中凡描述有昆仑山形貌的,大都可以看出其中隐约有大明山的影子在其中。

1.天下之中处其“起形高大”与桂中南第一高峰,相对高差也大,加上特殊的文化方位使得大明山成为山的祖宗

大明山的最高峰龙头山海拔1760.4米,在地形起伏不大的桂中平原地区中南部,其相对高差达1563,可谓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是桂中南第一高峰。仅凭大明山高大雄伟这点,就十分符合构成建木—广之野为下之中所具有的明显的天文地理特征:天下之中处其“起形高大”。 另外,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是古南海的中心区域,而大明山就位于先天八卦图“四”方位中乾位。在后天八卦图中,大明山其山体走向西北—东南,用风水学的术语来说,西北—东南走向即为乾走向(乾山巽向),总之,在风水理论山为天柱,为地维,为天门地户。再加上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大明山中部。可见,正是特殊的文化方位,才在大明山峰岭间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故而,大明山有“Byacwx”之称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

2.昆仑三重与大明山顶上的三个自成一体的平台三级峰顶

《尔雅》、《淮南子》《水经注》等书都说昆仑之虚,第一重叫樊桐,第二重叫悬,第三重叫增城,也叫天庭。有三重的山都有那些我们不能完全知道,但是大明山恰好是这样:大明山的地形以龙头山、岜六山、望兵山一带最高,山峰高度均在1500左右,此为大明山山体的一级峰顶面;天坪一带山体的平均高度一般在12001300米,地势较平坦,为大明山二级峰顶面;而四周海拔100O米以下的山峰构成堆积侵蚀地貌,成为向山前丘陵盆地过渡的地带,为大明山第三级峰顶面。在每一级峰顶上,各有三个自成一体的天作平台。三个天平台分布在大明山的三级峰顶面,正好应对昆仑三重。

3.天下之中与“日中无影,呼而无响”

《淮南子·坠形训》记载说:古代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作为地中处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天文特征:日中无影,呼而无响”这样的地方要在自然地理上落实,唯落实在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才有可能发生。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西大明山处于中平原的中南部、南宁的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腹部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于马山,横跨武鸣、上林,终于宾阳县,绵延三百多里,五十多里,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每年夏至这一天,正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人站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大明山天上,就会出现“日中无影”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4.禾、建天柱与大明山天

昆仑山上的木禾为顶天柱。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卷十一记载云:昆仑之虚上有木禾,五寻,大五围《淮南子·坠形训》也说“上有木禾,其修五寻”。《初学记》卷五引《河图》云:“昆仑山为天柱,上通天。昆仑,地之中也。”

建木为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梯。刘安的《淮南子·坠形训》也说是作为天地中央的天梯,各方的天帝着这棵直入云霄神树爬上去爬下来。《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更是点出了木生长的环境为“有九丘,以水络之”。所谓的九丘就是 “唐之丘、有得之丘、孟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望之丘、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而建就生长在九丘的中间。

 从地理位置上考察,现在的大明山上的主脉群峰之顶有8片天然大草坪,一字排开,同北回归线呈垂直状态。大的有180亩,小的有160。这些高山草坪当地人都称为天大明山山顶上的8片天然大草坪与《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记载的九有没有联系?所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 从《说文解字》详述之与《尔雅》的释丘之说,我们可以发现,在建木生长的九之中,它自己本身就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味:唐之丘、有得之丘、孟盈,按古代注解家的解释,这三个为人名号。 昆吾之丘、黑白之丘、望之,这三个为地名号,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这三个为天上的神名号。可见,九丘的说法涉及了易数三。在易数三中,每地爻,中为人,上为天,三代表天、地、人三级(三才),而其中的神民之丘为其最高境界大明山山顶上的8片天然大草坪以及大明山的最高峰龙头山正好与建木生长的九相对应

壮族民间传说大明山“岜赤山”是天柱。大明山的是什么来的?用古壮字记录的壮族师公经书中的《布伯故事》中,“岜赤山”(大明山)上原本有一根大的顶天柱(又叫日月神树)支撑着天空,后来,人间英雄布伯与天上的雷争斗,王发威天下大旱,布伯顺着“岜赤山”上的日月神树顶天柱爬上天去大闹王宫,王大怒,挥剑砍断了“岜赤山”上的日月神树顶天柱,这日月神树顶天柱一倒,便造成了地陷东南,水向东流的局面。雷王砍日月神树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如今方圆几里不长树,都是一片大草坪。

可见,壮族师公经书《布伯的故事》中说到的的这个顶天柱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木禾、建木等都是同一回事。

5.坪仙圩与百神所在

《海内西经》说昆仑是“百神所在”,《河图》说昆仑山上面是“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等。现在大明山上也有“天坪仙圩之说。

由于大明山峰林密谷深,地形复杂迷离,因而披上了极其神秘的色彩,被世人称作神仙居所。民间也相传大明山“天”是鬼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的地方,故称“天坪仙圩”。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cij  ram hwnj Bya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也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并把死者灵魂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

6.明山仙境与日月同辉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引《》说,昆仑山上“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正是对昆仑又成为日月山的解释。

分享到:

TAG: 大明山 广西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1987
  • 日志数: 33
  • 建立时间: 2008-11-14
  • 更新时间: 2010-08-0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