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热点】清明时节话清明 (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4-03 08:15:05 / 个人分类:社会民俗

  

【编者的话】关注社会热点,传递人间真情。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节目。每年清明时节这个时候,连外国人都知道,是中国人给已故的亲人扫墓,寄托对先人哀思的日子。清明扫墓,已成为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作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清明节”由何而来?它又拥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今天我们请到了江西著名民俗专家梅联华先生,请他与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清明时节话清明


主题“清明”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清明文化”蕴含有着怎样的民族底蕴?

(口播)关注社会热点,传递人间真情。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节目。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人们在祭奠祖先的同时,免不了会想起那些辉煌的过去和感人心肺的事迹,激励着年轻的一辈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直前。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和大家一起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发展和变迁,那么,除了祭祖扫墓以外, 2000多年来,清明节前后都流传过哪些传统的风俗活动?这背后又都蕴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底蕴呢?

(小片花出字幕)踏青

(配音)清明节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按公历来年说,则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青、梅红柳绿的时节,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而到郊外春游便成了清明的一大习俗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谈清明一到,农事便渐渐繁忙起来,人们难得再有机会游玩,趁此机会尽情游玩,一是对一年辛苦的回报,也是为了下一季的忙碌养精蓄锐。

(配音)古人把春游叫做踏青,当时踏青的习俗,在各地都很受欢迎。杜甫就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欧阳修则这样描述宋代清明踏青盛况,“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宋代词人柳永有一首《木兰花慢。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踏青的乐趣及所见之美景,从中可见其规模之盛大豪华。 朱熹笔下的春游盛况则别有一番情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阳春三月里,年轻人像出笼的小鸟,三五成群来到郊外踏青,放飞心绪,其乐融融。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谈在古时,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因为那时的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因此清明又是播种爱情、孕育生命的季节。

(口播)对于性情活泼的少数民族俊男靓女来说,清明更是企盼已久的幸福时刻,他们利用清明踏青这个机会,为青年男女创造大胆接触的舞台,那天帅哥靓妹自由交往,携带酒饭结伴而行。如苗族的“跳月”、壮族的“歌节”、侗族的“花炮节”、白族的“三月街”等。通过节日期间的各种竞赛活动,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倾吐爱慕之情,花红柳绿间成就了一对对美好姻缘。

(配音)踏青时节,恋人携手,朋友作伴,亲情相聚,人们往往还要举行一些文娱活动,比如踢足球、荡秋千、放风筝等,以表达心中的欢乐。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扬州六怪的郑板桥则着力描写了放风筝的乐趣,“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周。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踏青的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人因地而改变。如长安踏青有时在二月二日,有时也在上巳节。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之外,还要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乐趣;既有生离死别的酸楚,又有一派清新靓丽的风景。

(小片花出字幕)荡秋千

(字幕+配音)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这是唐代大诗人韦庄对当时清明节打秋千的描写。秋千于南北朝时传入南方,到唐代时兴盛起来。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来临之际,宫中都要竖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清明节为什么要荡秋千。(参考资料: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民俗相传,可以驱除百病,荡得越高就象征生活越美好

(小片花出字幕)放风筝

(字幕+配音)“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口播)这是清朝时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留下的关于北京百姓在清明放风筝场面的记载。其实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起源很早,唐代就人写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早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后来在《红楼梦》的第七十回也有一大段关于放风筝的精彩描述。说的是贾府小姐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众人都劝多愁多病的林黛玉借助放风筝把晦气放了,将病根儿带走。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古人放风筝不单单是为了取乐,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叫“放晦气”。(参考资料: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专家二: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黑场淡入淡出)

(音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配音)这是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生动的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有一顶刚从郊外祭祀回来的轿子上插有柳条。而这“插柳“就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古代人认为插柳戴柳以辟邪。(参考资料: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清明节插柳是一种成年的标志。(参考资料: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口播)后人又赋予了插柳更积极健康的含义,因为“柳”与“留”谐音,插柳,折柳送友,依依惜别,就具有了一种祝愿“春光常在”的意味。而人们也从插柳留春发展成了植树留春,把对亲人、朋友、生活的美好祝福和绿树一起种下,撒下希望的种子,留待以后的收获。

(一组食物画面配音乐)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口播)从唐代诗人韩翃这首名为《寒食》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明节也就是古时的寒食节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禁烟火,那不生火,古人们吃些什么呢?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在清明节准备虽然禁烟火,但还是会事先准备一些食物,吃冷食,而且在扫墓时也要准备一些食物,先供奉给先人享用。然后再分吃掉。旧时主要是喝粥,比如说“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此外还有“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口播)渐渐地在我国各地都陆续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清明节食品。在北方,人们会准备用面粉作成的蒸饼,上附红枣的“子推馍”。在闽西,吃艾耙是从宋朝就有的古老习俗,据说吃这个有清凉解毒、祛病强身的功效。浙江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农家在清明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在江南一带还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荞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然后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再用来制作团子。(+双视窗画面)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我们南昌人习惯在这个时候吃芥菜团子,也是青色的,它有什么寓意,春天、绿色、可以事先蒸好。…    

(口播)清明节风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不断积淀而来的,它包含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除了上面咱们提到的那些之外,清明节还有拔河、蹴鞠、斗鸡等许多内容。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希望我们这两天的节目能够帮您更多地认识“清明节”,了解蕴涵在传统节日中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深厚的民族底蕴。好……。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们的资讯,请关注我们!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万寿宫博物院

或搜微信号:NcsFolkloreMuseum



分享到:

TAG:

耕田书童 引用 删除 耕田书童   /   2017-04-03 11:34:58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3-1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5223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