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 新电影的推手及奠基者的家乡去看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10-06 19:21:35

查看( 123 ) / 评论( 0 )
   刘家河之旅

  

  第一次到刘家河,还是二十余年前,妻子在县河铺工作,那时还没有开通现在的346国道,以前的315国道也绕过此地的。武陵旧有驿路三,由县城东行此到竹山,北行一至旬阳,另一至平利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河而行,山道弯弯,石阶延伸密林中,自行车时骑时背,数小时始到的。河边最早多刘姓人,故名,其后明姓王姓闻姓罗姓汇聚,成为旧驿路一道风景。

  第二次到刘家河,却是看到我的同事,也是笔友的王建荣老师,老家刘家河的他,投稿到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网络刊物的一篇文章,《清明节,想起了爷爷和明骥》。文章里说到他爷爷教出来最有名的一位学生,明骥明邦畿,这位1949年赴台,曾经历任中国国民党将军、中影公司制片厂厂长、总经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部长级)、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等职务,2009年在台湾获得金马终身成就奖,在美国和台湾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1991年王建荣老师爷爷去世时,明骥明邦畿出100美元修墓,撰写了墓碑两边的对联,说的是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

  刘家河出名人,前有明骥明邦畿,时有王建荣王老师,顺便补充一句,王建荣老师的爷爷是私塾先生,他二伯也是教师,文化大革命时离开学校,后退休回家颐养天年,王建荣老师与妻子也是,算是教师之家咧。

  今天百味群(84134126)友,竹溪明德小学颜家海,水坪二中张燕妮,花桥中学谭国林等群友一行数人,再次前往刘家河。

  

  这里说说明骥,又名明邦畿,号千里,1922年生于湖北省竹溪县水坪镇刘家河。

  明骥于1939年,17岁时参加国民党青年军北上抗日,1949年随军赴台。长期从事军队宣传教育工作,曾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参谋长,总政作战部心战总队参谋长及副总队长,中将军衔。历任朝阳大学教育处长,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兼俄文系主任;获乌克兰基辅大学荣誉博士、乌克兰国际斯拉夫科学院正式院士与乌克兰欧洲财经信息管理大学荣誉博士等;中影公司总经理,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副主任及党营事业之一的三一公司董事长;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等职。是一位在军界和学术界资深望重,颇有影响的人物。

  在中影公司12年时间里,初任制片厂厂长,后晋升副总经理、总经理。在士林扩建中国电影文化城,建立圣哲蜡像馆,使其成为第一座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观光景点,深受社会好评。力主培养新秀人才,大胆启用新锐导演,不但使中影历年均囊括国内金马奖等奖项,也陆续在国际性影展中崭露头角。大胆启用侯孝贤、张毅、王童等新锐导演所拍的几部影片,曾在国内各大专院校引发“新电影”的热烈讨论风潮,而使“台湾新电影”一时成为七十年代国语影片的主流。因此荣获2009年金马奖“终身成就奖”。1998年,第一届台北电影节将《儿子的大玩偶》定位在台湾新电影源头。遗憾的是,由于《儿子的大玩偶》暴露台湾社会的黑暗面,引发中国国民党守旧派批评,差点遭政府禁播,明骥据理力争,最终电影原貌上映,卖座轰动。(注:《儿子的大玩偶》中《苹果的滋味中》有一段主人公穿行一大片违章建筑的片段,台湾当局认为这影响了台湾的国际形象,要求修剪。此事经媒体报道,引来一片讨伐之声,成为台湾影史上着名的“削苹果事件”。)

  1974年中国文化大学聘他为俄文教授并兼俄国语文学系主任时乃欣然应聘。在中国文化大学成立俄国语文学研究所,他应聘为这个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为推广俄文及乌克兰文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献策出力。在苏共政权末期及解体之后,明骥曾只身深入俄、乌两国,先后十一次访问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和波罗的海等地,将专论提供国人参考。并促进中国文化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圣彼德堡大学和基辅大学等校签订文教合作协定,建立姊妹学校关系。同时,也从这三个学校聘请语言学教授来我国任教,建立中俄、中乌学生留学之管道。由于明骥对苏联与中共具有深入研究与兴趣,19867月,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特别邀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该所研究。1991年及1992年暑修期间,他也曾两次赴俄国圣彼得堡独立人文学院。1994年获乌克兰基辅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为基辅大学创校160年来之第五人。此后,他又于1999年再次获选为乌克兰国际斯拉夫科学正式院士、及乌克兰欧洲财经信息管理大学颁赠荣誉博士。

  在学术论著方面,著有《苏联外交史》、《中俄关系史》、《银河采薇》、《北国探索》、《俄罗斯风云》、《传情一海鸥》(俄文版)、《现代俄语复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苏联民族问题之兴起与发展》、《访苏见闻记》等。他以二十年时间不断从事苏俄文与苏联外交史教学研究著作的一本心血结晶--《苏联外交史》,这本完全根据史学撰写的外交史,不但具有相当广泛、深度及真实性,而且作者立场客观公正。这本书的完成,仅仅在史料收集方面,就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这十年里,他先后曾亲自前往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单位收集数据,又十一次访问莫斯科大学、七次访问圣彼得大学和基辅大学,以及其它学术研究机关与莫斯科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并与有关人士研讨写作的内容和方式的问题。另外受邀于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期间,亦着手有关苏联外交及中俄外交图书资料收集准备。终使付梓出版的《苏联外交史》成为两岸研究苏联外交的第一部典籍。

  明骥虽身居海外,仍十分关心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多次携子女给家乡捐赠国书资料和资金,往返于两岸及美国,呼吁承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为反独促统而奔走。

  2012615日晚,明骥先生在台北内湖辞世,享年89岁——这条简单的新闻,却因恰逢台湾新电影三十周年,而变得特别起来。用吴念真的话来说,“我不敢说明总是新电影之父,但他绝对是催生者和呵护者”。换言之,如果没有明骥,新电影或许会推迟,或许当年的精英们很难集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侯孝贤还是杨德昌,或是其他诸多台湾电影中流砥柱,很多在今天看来是经典殿堂级作品的电影,都将不会存在。由这个层面上来看,将明骥称为新电影推手和奠基者,毫不为过。

  

  本文参阅《清明节,想起了爷爷和明骥》(2011年第三期《师说》王建荣)《纪念明骥,运筹帷幄的幕后英雄》(2012.07.04《南都娱乐周刊》)《竹溪:“台湾新电影之父”明骥》(彭鲁的博客)明骥(百度百科互动百科)

  


TAG: 奠基者 新电影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09352
  • 日志数: 2377
  • 图片数: 3
  • 书签数: 54
  • 建立时间: 2011-01-23
  • 更新时间: 2024-03-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