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诗意栖居——丽江古城民居文化解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4 10:23:51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英古阿格的民俗沙龙
  • 有一种力量,犹如空气,来无踪,去无影,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时而穿越历史的风云,时而在毫无察觉中改变一切,时而在无形中构建起精神大厦。每个人都毫不例外地栖身于它,有时似乎可以超脱于它,但又时时被它所牵引。这就是民俗!:

 

英古阿格

 

丽江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没在民居中的古城,它是纳西人的一方圣土,也是他们诗意栖居的一个世外桃源。

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

  一、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流变

  纳西族的居住建筑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巢居、洞穴、窝棚(风篱)泥式建筑、井干式木楞房、土木结构瓦房、砖瓦钢混结构的七个发展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古镇民居、以坝区为代表的农村民居、以山区为代表的木楞房民居、以永宁纳日人为代表的母房民居。大多以木楞房、草房为主,普遍地兴建楼房是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东巴经书中有巢居、洞穴居、窝棚居的记录,这与人类建筑起源是一致的。至今纳西族一些偏远地方仍保留有古老的居住形式,如在四川左所纳日人中就有风篱式的建筑:在四周垒以土块,辅以木架,上覆木板或草,中设火塘(见图),纳西语又叫“化都”。从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看,从“房”、“屋”的书写形状中就可以看出,纳西族进入有文字社会阶段后,已经告别了原初的原始居所,已经构建了不同的民居,如上盖木板片的“板房”(给吉)及盖草的“草房”(忍吉)。这些房因盖物不同而得名,但其房屋构建结构可能同为木楞房。纳西族人称木楞房为“西梨吉,意为梨木房。这种井干式建筑是纳西族传统的建筑,在清代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中就有记载:“麽些蛮所居,用圆木纵横相架,层而高之,至十尺许,即加椽桁,覆之以板,石压其上,房内四面皆施床榻,中轩火炉,高与床齐,用铁锢。刳木甑,炊灶其上”。

  这种木楞房高约3~4米,一般为平房,四周由木椽垒架而成,在每根椽子之间两端皆有缝合切口;地基要求高出水平面1~2尺;上盖以栎木片或麻杆为主,并压上石块。以三间为主,厨房较之圈房、住房更宽大5~10平方米,一般分为两间,中房占三分之二,为做饭、休息睡觉的重要场所。火塘靠正后墙角边,高约2~3尺,面积为2米见方。中置火塘,四时不熄,喻其家道长年不衰,蒸蒸日上。四周为座位,兼职床榻,正上方俗称“格固鲁”(意为正上座),一般为家中主人或尊客所坐。其上墙上高处有神位,为烧香敬祖之处。偏间为储藏粮食之所。屋内有母柱,为一家神圣之处,上挂有素篼篓,系家神“素”的所居之处。婚丧嫁娶都要祭素神。

   木楞房是纳西族地区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主体建筑,主要是因为投资少,可以就地取材,尤其是当时有生态植被较好的有利条件。大多数村民一般一家有一栋三间的木楞房,而且都是人畜杂居。现在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一栋楼房,尚存的木楞房也不再住人,主要是关牲畜或放杂物。至今纳西族山区仍保留着不少木楞房的建筑。

  汉式建筑在明清两代兴起,明时丽江古城就已经初具规模,“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大型建筑群已经成为当地建筑杰出代表。古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也逐渐向土木结构的瓦房过渡。到清末时,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等汉式建筑样式已经在乡村较为普及了。同时,各种寺宇、道观、神祠也遍布城镇乡村,同样成为纳西族建筑一大观。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纳西族的社会仍是多种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由此导致了纳西族地区建筑不同的特色。

  二、丽江纳西族民居的基本结构

古城民居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主要由正房、厢房、倒座,厦子、天井、门楼、围墙等几个部分组成。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其中以三坊一照壁为主。经济困难的人家,也有修建“两坊房”和“一坊房”的,待经济好转之后,再逐步扩充。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1、正房

   正房是整个院落中的主体建筑,屋顶最高,体量最大,基本以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楼房为主,一般是高约6~75米的两层楼房。一般以三间为主,中间称为堂屋,陈设有正墙对联或家训,正面靠墙放一张万卷桌,前设八仙桌,两边放置太师椅,过年过节时在八仙桌上供奉有祖先牌位。堂 屋又称为中堂,是全家聚会、、举行礼仪、接待客人的处所,地位最为显贵。鲁迅先生说,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子都 要发生流血冲突。说的是祖制历来如此,要轻易改动,绝非易事。两边房间主要作为长辈的卧室,纳西语称为“钻”,意为与堂屋相隔。

2、厢房

   厢房位于正房的两边,地位仅次于正房,一般作为晚辈的住处或书房,三间为主,分为楼房与平房两种,高度要低于正房。

3、厦子:指正房前廊,一般宽三至五米,介于堂屋与天井之间,不像堂屋那样神圣、不像卧室那样私密,也不像天井那样暴露,采光较好,最少束缚,所以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纳西话有句“喜余漫展余”,漫展就是厦子,意为前廊厦子是一家中最惬意,最适合起居的地方。

4、天井

    天井是一户庭院的中间,中间以鹅卵石、瓦片铺设成四福闹寿、五蝠临门、八仙过海、麒麟望月等图案,四周则以瓦片铺设成打不断式的图案,有的是连理枝形式。一般认为打不断图案意为此家香火旺盛,男嗣相传,如果没有男子继承,只能选择连理枝为图案。其余部分以条石铺地,显得简洁典雅。四周一般以花草树木为主,树以桂花、茶花、海棠、紫薇、山玉兰为主,一般不兴种植桃树、李树、梨树。有的四合院还设置有四个小天井,以作为厨房、仓库为主。四合五天井就形成了跑马转角楼,各坊相接处都以同梁合抱柱为主。汉放地区又称为一颗印建筑,因从高空俯瞰形似印章而得名。

5、倒座

指的是正房对面的房子,一般以楼房为主,其位置与正房相对应,似是而非因房屋方向与正房倒置,故称为倒座,房间进深比正房小。

6、过厅

大户人家一般设有小花园,在天井与花园之间有一座平房,因此房为天井通过花园的小客厅,故称为过厅,又称为花厅。有的花厅前面设有廊子,或一面有廊,两面有廊、无廊。花厅与正房、厢房、倒座开成高低错落的格局,是全宅院中景致最佳,最适合亲情逸志的活动场所,也是古城文化人琴棋书画活动的最佳场所。

7、门楼

   门楼分为独立式门楼或非独立式门楼(或称为嵌贴式门楼),大户以两种方式门楼并存方式为主,以独立门楼为大门,嵌贴式门楼为二大门,门楼以砖木修饰为主,有拱圈式,有雀台式,青砖灰瓦,上绘以古诗词或山水、花鸟画。有的在大门上写有集祥、凝福,或福禄、寿禧字样。门槛前有两个石方块,与门楼栋梁上的两个木方块相对应,意喻门当户对。这既是纳西先民以前以陆神石代表的门神民俗遗留,也是汉文化中的石敢当风俗的变种。

8、围墙

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在丽江纳西族民居中,墙只起外围护作用,不承重,对墙体的要求是“墙砌不到顶,倒墙倒外面”,因为墙体既然不承重,也就没有必要砌到顶。墙体以上窄下宽为主,采取了见尺收寸的技术,即墙高一尺,则往里缩小一寸。因围墙从高处俯视形似蜈蚣,所以又称为蜈蚣背。院子照壁一般分为一叠水、三叠水两种样式,一叠水照壁的墙头呈一条直线形状,三叠水则有高低主次之分,中间高两边低,照壁由石墙基、墙身、檐部修饰三段组成。与大理白族有异:大多以水平直为主,瓦脊两端没有起翘,两头四个檐角一般采取了起山五寸,落脉三寸,顺势而落,并不外翘。整体风格朴实庄重。

    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当地称为“垂鱼”板。鱼水相亲,主要是从防火目的来考虑的。

  丽江纳西族因与白族相邻而居,其民居风格明显受白族影响。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大理白族民居规模大,规整,有封火山墙;而丽江纳西族民居多为小院落,无封火山墙,出檐较大,显得轻巧灵活。同白族民居的纤巧明丽相比,纳西族民居以其深厚的悬土屋顶与朴实的装修而显得古朴洒脱。

三、丽江古城民居特色

     1、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椤房及其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纳西先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是深入到纳西民众的心灵世界的人生观,这在古城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依山傍水,户户垂杨、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发展,民居与官署混融在一起;街随水走,屋随水建,没有汉式传统的中轴线建筑及官民不同等级的建筑风格,它尊崇的是不拘一格又自成一体,无意为之又妙手天成,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改土归流后,流官依据汉制建设了流官府衙门,风水理论是汉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至今仍在流传着不少流官留下的风水传说。当时任丽江府儒学教授的万咸燕进士,看到丽江风水有龙脉之象,就有意破坏了丽江的龙脉,认为蛇生角就会生成龙种,就把东元白塔拆毁;狮子山上开了一条铜匠街,意为断了狮子腰身;在束河“丹凤含书”的地脉开辟了铁匠村,打断了凤嘴。万咸燕做了这些事后,他的母亲莫名地瞎了眼睛。他认为在丽江做事太绝,为了弥补罪过,在下八河建了锁脉寺,意为把丽江风水留在本地,不让它外流。其实,万咸燕在丽江任职十七年,为丽江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纳西民众的之间流传的传说从侧面反映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念:不能随意破坏山脉、地脉、水脉,甚至每一棵树木都有神灵依附,不能任意砍伐。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是纳西先民从漫长的生存经验中提炼加工而成,渗透到整个民众的心灵世界之中,继而也影响到了具体的建筑风格。

2、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深沉的历史沉淀,是古城民居的特色之二。

   各民族文化有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这种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纳西族民居建筑吸收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特色。如在古城民居建筑中,大多以木构架为主体,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的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有庑殿、歇山、悬山、固顶、攒尖顶、单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顶、盔顶、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的形体,并相对有各种脊吻、檐边、转角等各种曲线,柔和而壮丽;院落的组织上,除主要建筑殿堂外,附属建筑多用配厢、夹室、廊庑、前殿、围墙等,并为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以及建筑色彩的使用……这些都明显借鉴了汉族建筑艺术。白族对纳西族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门窗、墙壁、装饰绘画等方面。丽江一带的蛮楼的建筑风格及式样承袭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如古城物有的见尺收寸的筑墙技术与藏族的碉楼建筑有相似之处,民居中的蛮楼式建筑也有藏式建筑的风格,白族的照壁、木雕、墙基,汉族的福禄寿禧、庭院布局、四季博古等等,但这些不同的民族风格都融合到纳西民居建筑中,与纳西风格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是历史上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结果,在这些兼容了多个民族风格的民居里,诗书礼仪、耕读传家、祭拜祖先,生老病死,迎请送往等思想、民俗又以软文化的形式沉淀下来,形成了古城民居深厚的历史意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地点和形式的选择、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不尽相同。纳西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这在建筑民俗中也可以看出,如受汉文化影响的建筑民俗有:解放以前丽江纳西族的正屋的堂屋及厢房不设地板,因为民间有“土生土长,易生易长”之说,认为一个人少了地气就易夭折,易患病。大门忌立中,偏左为吉,以应“左青龙”之说。大门正脊中间最后盖的那块瓦下,放入主人家中一本书、一支笔,以喻此门中会走出识字知书的大人物。建新房民俗也是汉文化的变种。“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氏土司衙门府座向为座西朝东,主要是东属五行中的“木”,要受木气。而民间老百姓则更多考虑是否向阳、避风。有时,主人家流年不顺,以为家门不幸,就请占卜者算卦,重新改变大门的朝座方向,以求避灾求福。纳西族传统的建筑民俗与汉文化并行不悖,在大量接受、容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丰富了民族传统建筑民俗。如纳西先民曾以母为大,故房屋有母房、男房之别,母房为大。至今仍有这种说法。有时,村民对某一家庭的称呼是以其居住地来名之,如居住于水边的人家称为水边某某家,居住于村路下方的称为路下方的某某家,住在水磨处的称为水磨处的某某家,或者干脆把后面的某某家也省略了,直接以地名名之,以水磨、路下方、水边上来称呼,这样环境地名变成了家屋名,再变成家族名。这与纳西族的命名传统有着内在的关系。

3、平民化、世俗化、自然化是民居特色之三。

纳西族民居建筑从整体特色上来看,讲究布局的均衡对称,过渡、衔接的自然、变化。首先是从一栋房屋的结构来看,房屋的结构讲究楼上与楼下、前后左右的均衡对称。纳西族民间房屋间数以单数为主,绝少有双数的,这样以中间为轴,两边为平衡点,显得稳重大方。这种对称均衡也体现在村落布局上,以河道、道路或以两家中间墙壁为中轴线,相互对着中轴而居。当然,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如夹河或夹路而对居的民居是随着河道、道路的改变而改变的,随山顺水错落有致而结庐。正房、偏房、墙壁之间也是有个高矮起落,突出了美观性。

虽有“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座落于古城中,但它是淹没在整个古城的民居建筑中,共享一条街道,一条河流,一个市场,不像传统的官民井然有别的封建等级建筑色彩。同时,古城民居透露出的不炫耀、尚质朴、崇自然风格正是营造了其特有的一种平民的亲和力,加上市井中的生意往来,邻里往来,城乡往来,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古城生活画卷。大户人家有花厅,小户人家也喜欢在庭院内种植花草,人与自然在这方天地中得以和谐共处,一方天井,几棵绿树,数丛鲜花,一尊石笋,一种可亲、可爱而又自然、自在的家居环境浮现于现实之中,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纳西族民居建筑功能

  1休养生息

这也是房屋最大功能,正房是家人活动中心,也是休息、谈事、娱乐的中心。正房的楼下中间称为堂屋,是家中男性主人的睡处,纳西族夫妻分床,女主人睡在堂屋的隔壁;一般女孩随母亲睡,男孩随父亲睡;孩子长大了则分开睡,偏房也是作卧室。20世纪40年代来过丽江的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里对纳西族夫妻性回避有这样有趣的描写:“丈夫睡在堂屋(会客室)里几乎是一种规矩。白天他的床铺上褥子,作为休息处。与中国内地和其它国家截然不同的是,丽江没有双人床,丈夫和妻子不兴整夜睡在一起。如果邻居发觉他们睡在一起,他们在村里就要丢脸了。甚至被子也总是做成单人的,从来没有双人被子。这种限制不适用于朋友间。要过夜的男朋友总是和男主人睡在一起,两三个同睡一张床”。

  3宗教祭祀服务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中都分为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神圣空间是与宗教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烧包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是民间的祭祖节日,这些祭祀活动一般在家中举行。同时,结婚、丧葬等习俗礼仪都离不开房屋设施。

  

                   结 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纳西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民居建筑文化。纳西族民居是多彩的,它的发展是有历史脉络的,从中都可以看到民族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它土生土长,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产生于民众生活,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

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没在民居中的古城,生活在这样一个另类的世外桃源中是诗意的,但对居住在这里面的居民来说,这些民居更多的是它所载负的历史现现实的功能。这些民居迎送着多少寒暑,阅尽多少人间故事,以满身沧桑进入居民们祖祖辈辈的岁月,时至今日,仍庇护着他们,使他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天天升起,鸡犬天天相闻……

分享到:

TAG: 古城 丽江 民居 诗意 栖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30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