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于味有同嗜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2-08 19:48:12

      “人之于味有同嗜焉”出于《孟子·告子》,原文是:“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表示人们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历史上,毛泽东曾经多次使用这句话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比如在讲吸收外来文化时,毛泽东就认为,有许多非阶级性的通用文化可以拿来现成地使用。如饮食文化,毛泽东引用古人的话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毛泽东还指出,“水是怎么构成的,人是猿变的,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剖肚子,割阑尾,吃阿斯匹灵,并没有什么民族形式。”(《毛泽东著作选续》下册),另外,在何其芳的遗文《毛泽东之歌》里,也曾经披露过毛泽东关于“共同美”问题的论述:“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造诣和对中国古典和传统文化的驾轻就熟的运用能力,的确不是一般学人所能够企及的。
    不过,今天要谈的却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个偶然发现。临睡前读唐代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问题。这问题,勾起了我对人之于味有同嗜焉的一个更深一些的理解。
    记得两三年前,在报纸上看到了广东饭店里有一道残酷的特色菜,叫做什么什么“三叫”,因为记忆不清楚了,到网上一搜,果然是有这么一个名目:三叫鼠:此菜做法最简单。将刚出生的活鲜小老鼠放入深盘中,边上放置调料,客人夹一只沾调料即食。此菜夹时鼠一叫,蘸调料时鼠一叫,放入口中时鼠再一叫,故名“三叫鼠”。当时对这个“菜肴”印象深刻,对广东人什么都吃,什么都敢吃的脾性也加深了认识。后来,对于非典起源于广东,原因在于广东人受一种叫做果子狸的食物的影响的传闻也就见怪不怪了。
    但是,关于三叫鼠的模糊记忆,却意外地被《朝野佥载》的记载给激活了。且说此书卷二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夹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这难道不是三叫鼠的古代版吗?所谓岭南地区,不也正是今天的两广地区吗?想想这一脉相承的残酷的饮食习俗,真的让人感觉有些浑身发麻,毛骨悚然。
    人之于味有同嗜焉,就一般的道理来讲,应该是对的。但是,除了人们贪得无厌的口腹之欲外,人们必须还要存在一种敬畏感,那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吃的,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应该吃的。人们在注意养生,注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的同时,也应该管一管自己肆无忌惮的口味啦。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