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 王改凌]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基于重阳节当代变迁的思考(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1-08 11:41:30 / 个人分类:作品已发表

该文发表在《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摘要:敬老孝亲的文化诉求在传统社会的重阳节中并不突出,现在却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这一变迁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重阳节的再次命名有密切关系,也紧紧关联着重阳节命运的当代逆转,是激活传统并使之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珍贵样本。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显示了再次命名的力量。再次命名的实质是文化重构,它既是一种文化唤醒机制,也是一种文化转换机制,是当下一种激活传统、并有助于实现现代转换的重要方式。在传统复兴的情境中,往往具有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理性的再次命名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重阳节;老年节;再次命名;文化重构;现代转换

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丁波、杜尚侠、杨琳均撰有以节命名的专著,是对重阳节的系统研究。此外,还有不少期刊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围绕重阳节的起源流变、节俗形态、节俗意义、诗词文化、域外传播等展开探讨。在重阳节的当代生存和未来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总体而言,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重阳节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对重阳节的当代变迁尚缺乏深度分析。

敬老孝亲的文化诉求在传统社会的重阳节并不突出,当前却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节日是流变的传统,变迁是节日发展史上的常态,历史悠久的重阳节一直处于变化当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节俗活动,文化诉求方面也有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重阳节的当代变迁似乎并不值得格外关注。然而,与之前的变化不同,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是传统断裂后的重新接续,对其命运逆转具有非凡意义。而若将其放在中国传统节日当代复兴乃至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中来看,重阳节的当下经历是一个传统被激活并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珍贵样本。对它的分析,庶几可以为当下积极探索传统节日现代转换之路的人们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一、 传统社会重阳节的文化诉求

重阳节大约形成于汉代,唐宋时期已经十分繁荣。传统社会的重阳节有着丰富的节俗活动和多样的文化诉求。

1.消灾避邪

有学者将避邪视为重阳节的起因。笔者认为节日起源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很难全部归因于避邪,但这并非否认避邪一直是重阳节重要的文化诉求。早在周处《风土记》中就已经提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茰房以挿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唐代李颀也诗意地说:“风俗尚九月,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到宋代,人们依然认为:“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一些地方近代仍然流行放风筝习俗,要用火烧断风筝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俗信可以祛除疾病。至于《续齐谐记》记载的桓景故事,更鲜明地揭示了避邪的用意:“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在这则故事里,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囊都是避祸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用来解释重阳节多种习俗的起源,虽然有不同的异文,但都表明重阳节与避邪有关。笔者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发现相关故事10余则,除去桓景故事,还有其他传说讲述关于重阳节起源的来历,同样将重阳节与避邪消祸联系起来,只是所消灾祸有所不同。如在上海市卢湾区采集的《重阳糕上小旗的来历》与兵祸有关、在上海市上海县采集的《重阳节为啥要吃糕》与火灾有关,在辽宁省瓦房店市采集的《重阳登高日》与水灾有关,在浙江金华采集的《重阳》与虫(指老虎)害有关。

2.祈寿求吉

对生命长久的渴望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向死而生的人们总是想法延展生命的长度,重阳节及其活动也被赋予了祈寿的意蕴。较早表明重阳节节名本身就具有这种意蕴的是曹丕的《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在这篇文字中,曹丕还明确解释了送钟繇菊花的原因在于它“辅体延年”,可以“助彭祖之术”。 而《西京杂记》和隋杜公瞻注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都提到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逢、菊花各有功效,均可入药,在天气日渐寒冷的重阳时节使用它们,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实际效果,显示了人们在气候转换的时间节点上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努力和智慧。

重阳节也是求吉的场合,明代《便民图纂》载:“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母祝云:‘自此百事皆高。’”糕谐音高,吃糕、用糕便具有祈求吉祥的寓意。

3.敦亲睦友

血缘关系、姻缘关系、地缘关系、志缘关系、业缘关系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节日期间人们往往互相走动、送礼宴请,使节日成为调节维系更新社会关系、营建社会网络的关键时空。重阳节也有送节礼、走亲戚、看友人、互相宴请的习俗活动,节礼多是重阳节物。比如魏文帝曹丕曾赠送菊花给钟繇,江州刺史王弘曾送酒给陶渊明,唐人孟浩然说“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寿亲养老新书》中录有“菊花酒方”,认为菊花酒“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是诸子“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寿亲养老的好办法。相比而言,重阳糕是更常见的节礼,地方志中资料多有以糕互赠的记述。

在重阳节期间的亲戚馈赠中,重要的是姻亲之间的交往。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娘家于节日期间馈赠女子夫家的习俗,新嫁女的娘家更不肯怠慢。而接女儿回娘家,也是一些地方的节俗,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此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迎女节。此外,也有地方将重阳节视为拜师学艺和看望师傅的节日,如河南夏邑、山东莘县都有“隆师”之举。而所有这些活动,都旨在确认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敦亲睦友,维持多种社会关系的良好和谐状态。

4.娱乐身心和感恩祖先神灵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至少南朝时期已经流行,唐诗中多有描写九日登高的诗作,如张说《九日陪登高》、李颀《九日登高》、李白《九日登山》、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等,都是唐代盛行登高之俗的真实反映。其实,登高一直到清朝还很盛行,甚至到民国时期,老师往往率领学生在重阳节期间做秋季旅行,“登高远足,意取步步高升也。”登高可以是山,但不必一定是山,大凡高处,如寺观庙宇、亭阁楼台,均可作登高之处。登高时,又常有宴饮之举。《荆楚岁时记》已有“四民并籍野饮宴”的记载。登高原是避灾之举,后来则成为娱乐身心的活动,诚如《燕京岁时记》所说:“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除了登高宴饮,其他活动,如赏菊花、饮菊酒、吃重阳糕、亲朋聚会以及狩猎骑射、放风筝、斗蟋蟀等等,同样能够怡情快意,令人愉悦。

重阳节还有祭祖活动,比如光绪二年湖北《黄梅县志》载:“清明、重阳祭于墓。”又《罗田县志》载:“重阳登高、扫墓。”在这些地方,重阳与清明一样是祭祖的时日,具有慎终追远之意。重阳节又有祀神之举。所祀之神,一是灶神,重阳节祭灶在江浙地区相当普遍;二是社神和城隍。也有地方,如河北张北、万全,以重阳节为狐仙诞日,信仰狐仙的人都杀羊祭祀,称为“领牲”,以期保佑四季平安。另在一些地方,重阳节是染坊的行业节日,届时染匠祀缸神。又有祭祀观音、太子爷、黄溪神、梓潼、财神、泰山奶奶、真武大帝的。其中都蕴含着人们感恩神灵或向神灵祈福的诉求。

综上所述,传统社会重阳节具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和多样的文化诉求,其中也不乏敬老孝亲的内容,只是相比之下,敬老孝亲并不特别突出,老年人也没有在重阳节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予以专门对待,这与当代重阳节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二、 敬老孝亲:当代重阳节的重要主题

2014年8月20日笔者以“重阳节敬老”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得到相关结果2220000个,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重阳节与敬老密切相关的现实。而稍微关注一下身边的生活,则会发现当前重阳节期间有大量与敬老孝亲有关的活动在举行。以2008年重阳节为例,这年的重阳节时在10月7日,当天,武汉云深书院、北京孔庙成贤国学馆、广州番禺陈氏教育、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建水文庙、昆明益州书院,同时在武汉、北京、广州、桂林、建水、昆明,举办敬老礼”,用儿子给父母敬茶,孙子辈给祖辈磕头、献寿桃、重阳糕仪式表达尊老敬老之意而在节日到来之前的5日、6日,种种敬老活动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地方的活动做了汇集,其中包括江苏海安县开展慰问活动,为一位百岁老人送上鲜花和慰问金;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三里家园社区启动“金手杖”工程,向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赠送手杖,给孤寡老人们提供长寿面、衣物等,同时配备社区公益服务人员,开展一对一服务;安徽省蚌埠市的20多名青年志愿者到燕山乡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水果、鲜花、蛋糕等慰问品;在济南市社会福利院,“敬老小天使”为老们梳头,陪老人聊天;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环卫所的12名环卫工人带着蛋糕到星海花园养老院,为生活在那里的老人“祝寿”; 河南省许昌市一饭店组织员工来到许昌市绿园老年公寓,和老人们一起共迎重阳节;北京东四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按照传统习俗,制作茱萸囊,送给社区老人;浙江杭州雷峰塔景区以同学会的形式,邀请毕业50年以上的老人参加“相约雷峰塔,重阳共登高,再叙半世情”活动;上海市长宁区举行庆重阳“金婚”庆典,109对婚龄50年以上的老人同走红地毯。这些活动反映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就业组织、志愿者组织、学校甚至商家都以重阳节为时机组织和参与敬老活动。

不仅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人们也将其作为敬老爱老的节日来度过。许多人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博客作为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新媒体承载了大量个人生活的真实记录,为考察当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很多人的博文记录了自己在重阳节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成为我们了解重阳节当下生存状态的重要凭借。博主丹姐的世界在2007年10月18日的博文《重阳节,我为父母做了什么》中说道:

 

明天是重阳节,有个朋友建议我们每人为父母做四件事:

1、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声安,或回家陪父母吃顿饭。

2、为父母做一件未实现的事,完成他们的愿望。
 3、在记忆里回想一下父母给自己的爱,自己拿出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
 4、为父母写一首诗,让它成为父母的骄傲。

我对照上述四条一一落实。

 

博主xingguang2359,则用文配图的方式,表现了2013年重阳节10月13日)“陪伴父母第一次乘坐武汉地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果”的情景,在文字最后,他说:“这就算今年重阳节给父母的礼物了吧。这种要为父母做些什么来度过重阳节的人并不罕见,我们能够从身边和互联网上看到许多生动的例子。也有不少人为自己不能在重阳节为父母做些什么而感到焦虑和不安,比如博主水莲在 2009年10月26日的博文《重阳节我想父母了》中这样写道:“重阳节的我不能回去看看父母,我的心情无法形容。三十多岁的我还没担起孝敬老人的职责。”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重阳节敬老孝亲确实已经深入人心。总之,事实证明,敬老孝亲已经成为当代重阳节的重要主题。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