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界应慎用 “原生态”一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01 13:07:47 / 天气: 晴朗 / 心情: 平静

近年来,“原生态”一词使用频率日渐提高,使用对象日渐增多,大有成为时髦用词的倾向。民间文艺领域里,这一词也不断地被一些人运用。或说其采风所得的材料是原生态的,或说他人采集的材料是原生态的。其实,我们只要深入乡村,认真体会民间民众的生活,就会觉得事实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所见所听到的民间文艺绝大部分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了,而是与原生态多少有所变异的亚生态了,因此民间文艺界应谨慎使用“原生态”一词。

原生态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生存状态。据有关专家介绍,“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即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在我国当前的背景之下,虽不能说没有原生态的民间文艺,但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原生态民间文艺应是很少了,这是因为:第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多种社会变革运动,如民族平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等,这些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入的,可以说凡是中国地域中的乡村都接受了它的影响,差别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影响不会不影响到民间文艺。第二,近几十年来,我国开展了多项信息建设活动,如20世纪50年代后的省、市党报订阅、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村村通广播、20世纪末的山乡村寨建立电视转播塔等,这些活动增加了农村民众信息接受的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文艺发生影响。第三,建国以来,学校教育已几乎普及到所有的乡村,如20世纪5060年代的扫盲运动、607080年代的村村办小学运动、90年代以后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活动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民众的知识结构,如有位采风者在云南澜沧江采集到一篇与灰姑娘相类似的故事,开始以为云南也有这种类型的故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后经仔细询问追踪,才知讲述者是听其孙子读课文后而记忆并讲述出来的。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现在人们所说的民间文艺的“原生态”,第一是采集者文化他者目光中的“原生态”,而且这种文化他者目光中的“原生态”还是一种此在的“生态”,即这种“原生态”是采集者今天所见所闻的“生态”,彼在的生态就未必如此,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村庄举行相同的仪式,同一个人进行相同的民间文艺的演唱与讲述,时间不同,则具有不同的生态存在与显现的形式。第二是乡村民间文化代言人的“原生态”。因为我国的民间文化在文革期间大部分作为“四旧”而遭到扫除,不少民间传承人受到迫害,民间文艺传承被隔绝。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文艺活动才得到恢复,但根据乡村民间文艺活动的规则,恢复记忆并非依靠的是人们的共同记忆,而依靠的只是几个文化代言人的记忆。因此,这种靠恢复记忆的民间文艺的“原生态”,其实就是乡村文化代言人的“生态”。笔者在采风过程中,曾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项仪式的内容与程序,往往只由几个人决定,而没有话语权的民众,虽有不同的记忆或是真实的记忆,但却不能被采用。第三是主流价值观的“原生态”。由于乡村民众具有了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条件,因此,他们便会代表民众或代表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民间文艺中的有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铸,以显现出主流价值观。

 

 


TAG: 民间 文艺界 原生态 慎用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焰安

王焰安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曾出版有《桃文化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理论著作三等奖

日历

« 2024-04-1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16403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13
  • 影音数: 1
  • 文件数: 138
  • 建立时间: 2009-01-01
  • 更新时间: 2020-04-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