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语助词的社会文化投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4-27 11:27:16 / 个人分类:字门徘徊

高频语助词社会文化投影

2015-04-26 08:04 来源:西安晚报

张志春

不少人说话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使用语助词。笔者从小观察家人的话语模式——长兄每每以“是这”领起话语,这与他常常代表家父给弟妹安排活计有关,也与他善于总结思考的意念有关;笔者三兄的话语则常常以“我的乖呀”领起,强调他所关注的事物与情景。这种情感外露的赞叹式话语,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与他喜欢探索而后来成为全能式农民企业家有关;而姐夫呢,几乎每个句尾以“对不对”问询作结,以征询语态的低调取得强势的自信,等等。这不过是一个家庭中的观察,只是个性化的言说。在社会群体中,一些语助词有着共同而普遍的特征,就如同公约数一样。在笔者所经历的年代里,这种高频语助词别具意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听到最多的语助词是拖腔带调的“嗯……啊……”。在笔者幼年的印象中,操如此话语模式者多为县、公社与村干部,是在众目睽睽下的演讲与诉说中,而其他人员多不这样。我还特别注意到,就是在公开场合善于“嗯……啊……”者,私下交谈时却流畅随意、且并不如此。为什么呢?看似摆谱造势,其实自有原因。在这新旧交替的特殊时代,一般人既有的叙述逻辑与内储词库往往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在语言表达活动中可能因为新旧对接的置换而出现迟滞延时的状态,只好用“嗯……啊……”这样的虚词来填补,以期觅得较为恰当的新词与表达句式。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新的叙述方式似乎已建构起来了,但主流话语强调对峙与斗争,动辄辩论、批判、交代等,只许强者咆哮、不许弱者吭声的语言交往模式便催生了更多的怯懦嗫嚅状的表达句式。于是,我们便更多地听到了“这个……那个……”作为领起的语助词。言说者的身份不只是干部,还有我所接触到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甚至身边的农民也“这个……那个……”起来了。这种语助词往往是重复甚至反复,如同口吃者一般。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语言模式,折射出的则是“路遇盘绳在地,无法判断其是否是蛇而举步怯怯”的人生意态。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么,那么”这一新的语助形态弥漫在话语活动之中。新的主流话语由高音喇叭传递,天天读着永远正确而不着边际的论说,车轱辘似地唱来唱去白话歌。对于如此这般的空壳叙述模式,人们早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但内心深处却渐渐剥落了那曾有的神圣、虔诚与尊敬,只是不敢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无奈,只好在诉说中潜意识地以“那么”领起,琢磨着怎么能将其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情境,内中若能够涵盖些许自己的见解则更好。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中,在电台、电视台访谈的嘉宾话语中,这种现象颇为突出。

80后新新人类的文化传递模式则是以手机、电脑、电视以及家庭教育为主体,与前面的人们相比,他们知识激增、眼界开阔。只可惜,年轻、阅历浅而缺少社会性认可,缺少独立的话语平台。不只是近代现代历史,就是当代一系列上下震荡、八方翻腾的事件与情境,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片茫然未知的待学习领域。这一内心拥堵汇聚到潜意识中,便有了推倒或刷新前人而由自己布局的强烈意念。倘若谈论先前,岂不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无知无趣的境地么?思维中的潜在排斥便显现于语言结构之中。于是,在话语叙述中忽略“过去,先前”,而直接以“然后”领起所有的叙述,极端者甚至每一句都以“然后”起头,如同运动代表队前的旗帜。我所接触到的80后,几乎无不如此。之所以如此解读,是因为虽然用了转折式的关联词,却并没有叙述中的转折状态和意思。这恰恰说明了言说者群体为争取自我的主体形象,不想回望既往、而执意面向未来的潜在意念。

可见,在社会中形成高频的语助词汇,或许就是一个窗口,可以洞窥其滋生的社会文化土壤和言说者的内在心理模式(即使是不易觉察的、潜隐状态)。


分享到:

TAG: 高频 社会 投影 语助词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