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尔于先生关中方言研究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0-09 18:50:33 / 个人分类:字门徘徊

 

董尔于先生关中方言研究序

 

张志春

 

马年夏月,天气桑拿天一般的热,但仍未热过来自临潼的民间学者董尔于先生对于方言文化的热情。这位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爬上高高的楼层,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厅,捧着厚厚一叠研究关中方言的书稿,嘱我作序。这让我慌恐。我周围几位朋友都是方言研究用功甚力的专家,便想推荐给董先生。他笑道正在与几位请教交流呢。他知道我作民俗研究,而方言与民俗是不离不分的。他就想让搞民俗的对他的方言研究说几句话。

董尔于先生出身于农家,曾读书任教多年,三年困难时期下放务农,又作村干部几十年。这样的身世和阅历,使得他对于农村境界可谓既能出其外,又能入其内。此地方言,世代相传,他耳濡目染成为生活交际的母语,自是浸淫其中;又自幼读书接受现代教育,离开农耕生涯任教,对于方言有会产生腾身庐山之外的回望与反思;再回到农村几十年,又沉浸在关中方言区的汪洋大海之中;告老赋闲后,再超脱出来,又对方言推敲琢磨,钻研探索,拿出狠透铁的劲儿,洋洋洒洒,撰述百余万字。而我所看到的,只是他方言著作的一部分而已。

他的著述,有读书笔记,有学术随笔,语言率真直接,直通地气。从其标题来看,《雅言的渊源及历史地位》、《古雅言之外延》、《从语言的社会性看雅言与秦方言的关系》、《从关中方言词汇看它与古雅言的关系》、《从语言的时效性看以关中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古雅言在历史上的作用》、《研究关中方言的重要意义》、《汉语语言学中某些问题之陋见》、《关中方言的某些特点》等。但总体指向却相当一致,虽为草根学者,但他却不甘于只作语音、词汇等最基础的搜集梳理工作(虽然他在这方面有厚实的积累与感悟),而更是上层楼,着力从思辨意义上推究关中方言在中国方言上的根脉地位。他似乎更着力研究关中方言与其它地域方言的源流关系。认为关中语言在西周时即是雅言,是源,而其它方言是流。这一观点是有一定依据的,且是至今多方争辩不已的观点之一。如刘宝楠《论语正义·述而》说:“周室西都,当以西都为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不能以音正天下。”(1966,《论语正义》二十四卷,台北,成文)央视国际频道200467节日介绍雅言时说:“我国最早的雅言形成于西周时期,当时以周朝国都丰镐一带的语言为全国的雅言,是当时流行于中原一带的标准语。”而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则持异说:“周武王建国后,定都丰镐,确立了以秦晋一代方言为基础方言,并融合商代河洛语言而形成周代的官方语言——雅言。”(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等等。

勿庸置疑,道理越辩越明。学术领域就是这样。同一问题研究的观点歧异,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内蕴深邃而需要不断地探索。毫无疑问,董尔于先生因世代居于关中,他以自己掌握的贯通古今的方言语境,对此有着直觉的判断,进而苦读语言文献,或归纳演绎,或直觉判断,尽力从理性层面予以推衍论证。而方言研究,在我看来,有许多层面,语音、词汇、语法、句式;方言史方言研究史、语境、原型等等。这是一个可以容纳众多学者开垦拓荒的博大宽阔的文化原野。从本书的叙述来看,微觉遗憾的是他语音娴熟但不会用国际音标记录与注释;然而他的方言词汇丰富,体会深透,所述的每个词汇都有一些说道,都有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当他叙说起一个与古文献对应的词汇或者一个鲜明的观点时,那眼睛突然会放出亮光,那种自信与乐观的表情,让人沉浸而感染,顿生愉悦之情。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你不能不喜爱他搜集的作为例证含金量极高的大量方言材料,你不能不敬重他建构精神家园的认真与学术的虔诚,你不能不佩服他的学术担当与超越情怀。他身为农民,为自定的学术使命拼搏而不知老之将至。 不在乎有没有谁布置什么科研任务,不在乎有没有谁发什么工资更没有科研经费,他是出于命运的召唤,对于方言文化的痴情与挚爱,出于实现生命价值的寄托,才拿起笔来,几十年如一日,一点一滴搜集,一笔一划书写, 无论是星月临门的夜晚,还是风雨敲窗的晨昏。在录音打字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仍用着传统笔墨纸砚的方式,以夸父逐日的抱负与魄力追根溯源,抒写着一个草根学者对于家乡方言文化的感悟与求索。此情此境,谁能不心生敬意呢?

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大多是民间与官方彼此疏离又互渗的文化空间。农家子弟科举出门读书作官,最后如《礼记》乡饮酒礼所述又告老还乡。大传统和小传统就这样上上下下流动态地相融相通着,一代一代布局出中华文化的新风貌。在我看来,董尔于先生的人生道路和学术作为,有着这种传统模式的浓厚投影。近年来,我渐渐涉及非遗保护与民俗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着这样一批民间学者,自然也珍视这样一些学术成果。事实上在国内,在民俗事相的挖掘与研究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上,这一批出身草根的学者,有开阔眼界,有生活阅历,有一定文化积累与超脱情怀,生活又相对从容悠闲者,在全球化中民俗遗产的风化中惊醒,在现代文化视野的衬托中,悟出了自己家乡所拥有的方言或民俗的珍贵价值,从而展开研究与探讨。董尔于先生就是这样有自觉意识的得天独厚者,也是有底气的毅然前行者。他的方言著述就是令人欣喜的有力证据。

为董尔于先生祝贺且祝福!

                             2014.9.29于西安兴庆湖畔


TAG: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14-10-17 11:08:37
5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4-10-10 17:16:46
为董尔于先生祝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