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浅识关陇地区“耕读传家”中的孝悌之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8-11 09:46:10 / 个人分类:民俗理论

浅识关陇地区“耕读传家”中的孝悌之俗

                    

甘肃    王知三

提   要  以关陇地区民间“耕读传家”的家庭传统生活方式,解读“孝悌文化”的内涵及关陇地区民俗文化的孝道内容,认识关陇大地朴素的伦理精神和感悟家庭孝德传承的力量。

主题词  关陇地区  “耕读传家”  孝悌道德

 

一、关陇地区“耕读传家”的涵义

“耕”指耕地种田,“读”指读书。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浏览书籍;种田获取生活资料,读书获取精神营养。这确实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田园生活情景。

“耕”的本义是翻新土地。这里指一系列的农家劳动,包括耕耢锄靶,剪理灌防,收运筛打,吹扬碾磨等等,它是一系列的辛苦劳作。   

“读”,就是读书。以前,关陇地区一个家庭,出一个读书人是很不容易的。能识得《百家姓》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看古书,听古事,满脑子进进出出都是秀才进士。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可不是做官,是学点“礼义廉耻“道德圣贤”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孝悌为先。 
    在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五经》,或读一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一段历史演义,说一位戏剧人物和地方掌故。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安安静静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道德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精神教化。

旧时,在关陇地区一个家庭能耕能读,也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要达到“耕读传家”,几代相袭,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耕读传家”四个字在关陇地区各个县市的农村,许多农户住宅大门的匾额上,都会见到,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但这只是农家户的一种文化奢侈,或者说是一种愿望吧。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那在当地真算得上一个“庇荫子孙”“德润乡梓”的大户人家。 
    耕读传家,曾是关陇人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耕读传家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当一部分儒家学者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们基于家庭建设目的而提出的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方面的思想内容。  在古代的“耕读”中,“耕”是放在第一位的。“耕”是维持生命的劳动,能“耕”得好,就不愁吃穿生存。“读”是放在第二位的。因为“读”的好实在不易;但真要读好了,那是要成龙变虎,成官成宦的。其实,关陇地区老百姓对“耕读传家”理解的很明了、很透彻,也很朴素。

 

二、关陇地区民俗文化中的孝道内容

要理解关陇地区“孝悌”民俗文化的本质,家庭乃是“孝悌”文化的核心所在。说到孝悌文化,自然不自然地要涉及到家庭伦理道德。总体上,关陇地区家庭伦理道德的特点是没有系统化的理论形式,它只是以传统习惯、各种民俗文化形式、生产活动的行为方式等体现出来并加以保留传承它是千百年来关陇地区人民经验的一种积累,是关陇人智慧的结晶。

关陇地区人民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与整个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一样,有泛泛糟粕,但也有类似《颜氏家训》或《朱子家训》中的精华成分,只不过关陇地区人的伦理精神辐射在行为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民俗活动,都包含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这些精神层次的精华,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关陇地区每个家庭和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同时,这种独特朴素的“孝悌”道德观很好地调节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内部之间及与外部人民合乎规范化的交往联系,发挥着它应有的社会功能,表现着它永远的社会价值

比如“尊老爱幼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关陇地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悠久的关陇地区,这一内容包含在方方面面,尤其在关陇“孝悌”道德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尊老首先是以“孝”为先“孝”在关陇地区一直以来是家庭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关陇地区,“孝”是考察和认识每一个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这种孝的道德“教育”,是从一个人懂事的时候起,祖上、亲人他“灌输”或不断进行“淳淳教导”的一种优良传统和良好家风教育的全过程。这些纯朴的习俗主要体现关陇人“怀源追本”之情从而反映了关陇地区对于“孝道”的恪守与尊崇。

比如日常饮食中,不管是一顿什么饭,吃饭首先端给老人,然后才是小孩,再给家庭其他成员;吃饭时,不能讲让老人不高兴的话题,不能在老人面前打骂孩子;赶集时一定要给老人买新鲜的果木或蔬菜来吃,隔三差五还要给老人做一顿老人喜欢的好饭来吃。冬春换季的衣服,首先考虑老人,再考虑孩子,要经常给老人换洗衣服,让老人穿得干净舒服。老人年龄大了,作子女的还必须给他们准备棺板寿木,准备寿衣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孝心”表现的皆是一种中华文明的“大孝德”。孝心有了,就会赢得家人和街坊邻居的尊重,就会有许多朋友。关陇地区交朋友有一种说法,就是看这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孝顺不孝顺,对自己的父母孝顺的人才是可交的朋友、信得过的朋友。关陇地区人的这种原始潜意识中的俗”,一直左右或者主宰这个地区人民尊老爱幼的价值理念。

再比如,在关陇地区,特别是山区没有机会享受文化教育的民众,在他们的心中,《二十四孝》《道德经》《忠孝图》《善恶图》《因果报应》等这些一代又一代口传的教化的德范“典型”成为他们行孝向善、表达自身伦理道德观的“座右铭”。过去,关陇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的说唱艺术形式——“说书劝善”由一人表演,以韵散说唱形式向听众“劝善”。内容都是以古人伦理道德故事奉劝世人孝悌为先、以善为本唱本有如:《孝子》《二十四孝》《劝善经解》等等,说唱内容皆以传承家庭伦理道德为本,用这种民俗的艺术形式,感化、劝说世人弃恶扬善,做孝道之人。人们认为,若自己能行善积功,就可以避免祖先之余祸,且能造福后代子子孙孙。这种思想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重视人伦关系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无疑让普通民众既可享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达到了道德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

甘肃庆阳地区的太白“孝歌”是流行于这一地区特有的一种哭丧仪式歌。太白孝歌,是借歌抒发对亲人的哀思,但其存在的真正价值是内容上以道德教育、惩恶扬善为主,规劝人们孝敬长辈,多做好事。在关陇,孝敬不孝敬老人,是评价一个人有无德行的重要依据。而唱孝歌则是给老人临终敬孝的一种形式,谁若不给亡故的老人唱孝歌,谁就会遭乡邻的耻笑和亲戚的咒骂。于是,关陇地区的民间,就用孝歌表达孝心,年复一年成为习俗。唱孝歌本身是对长辈最后敬孝的一种形式,又多是惩恶扬善之类内容,因此唱孝歌、听孝歌是教育后代子女的好场所、好时机。通过歌师们说古道今的生动歌唱,使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保持劳动本色,守住做人的根本。

关陇地区民间有许多“俗语”,诸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家有一老,赛过活宝”等,是几千年来留下的“孝德”经典之语。还有许多行孝的禁忌,比如,坐车或者骑马进村,一定在村口下车或下马,见了村里老人要作揖问候,要拿上礼物去拜访村里最大年龄的老人;老人进门晚辈见了要立马起身或从上下来,否则被认为对长辈不敬;碰见亲戚和父亲时,要摘下眼镜;儿子一般不能在父亲面前抽烟;小辈不能直呼长辈名字;老人有病称“不清快”,村坊邻里都要来看生病的老人,小孩有病称“不乖”“变狗”等俗语,都映射关陇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家庭伦理精神,而且他们能把这种精神寄托在行为的方方面面。

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是关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人能否扎根当地并被当地人认可的重要因素。作为父母,他们抚育儿女成长,并能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教育子女如何先做人,再做事。这种以身作则的道德观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作为子女,也会尽晚辈之礼,负道德之责。此外,关陇民俗文化中,忌讳也以它特有的方式规范着关陇人的家庭伦理观。在尊老的同时,老人也要有老人具备的德性,这些伦理精神从关陇民间禁忌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如老人忌贪财,知道自己老之将死,忌贪财牟利;忌终日奔波,枉费精力;忌个性暴躁,出言不恭;忌不劳动或劳动强度过大等等。对好的道德风尚,如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等加以发扬,既可以发挥宗族俗仪的作用,又能起到约束家族成员从善的可能性。  

 

三、家庭孝德的传承

“耕读传家”的根本意旨是孝道和积善。要求一个家庭多读书,向历史上的孝德贤良齐眉,多积德行善,多做好事留给后世子孙。

积德”,为求福而做好事,即积德行善无形中让人遵从伦理道德的制约觉去践行善事之心。一个人意识中有了这种“积德”概念时,就时时处处想着行善的“良知”,这种忠于家庭的道德观念,是“尽孝悌”的“百行之源”。是“存忠厚为“我族内学忠厚为处身承家之要道也。

俗语有“在家不敬人,出门无人敬”“在家不欺人,出门人不欺”“不走的路还走三遍”“出门低三”“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这些俗语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关陇人崇尚邻里和睦的风尚和独特的处世之道。让年轻人知道“出门十里远,另是一层天”,所谓入乡随俗,不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忌讳,小则失礼,大则惹事。

关陇地区的忌讳进入伦理道德领域,可以说既丰富了民间文化,又对人们思想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一直影响着关陇人的生活规范。关陇人有恋土恋乡恋家习惯,故而在关陇人眼里“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所以他们就把与邻里的和睦相处以忌讳的规范存活下来,如:邻里之间忌吵闹,忌说闲话;邻里有难,忌袖手旁观;忌损人失礼;忌揭短,说大话;出门时,忌贪色宿嫖,忌占人便宜、趁火打劫,孩子忌和孩子拌嘴斗殴,忌男女偷情,忌挑拨是非,忌偷窃等等。生活中还有许多禁忌文化内容,如学生忌顶撞老师、先生和大人;大人面前,孩子忌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亲戚、朋友来家里要躬身迎送,忌不搭理;说话忌高声大嗓,唾沫飞溅;忌在瞎子面前骂“瞎眼”,在跛子面前骂“瘸子”;忌和孩子争吃抢喝,忌在孩子手中要东西;忌随意弹嫌老人不干净和生活邋遢;在家里吃饭,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子忌先动筷子等等。  

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文明,当传统伦理道德失却,人际关系趋向淡化、冷漠时,这些即将消失的“俗文化”,无论怎样在发挥着它们应有的社会作用,这些不成文的约束,也构筑着关陇人的伦理内涵,无形中支配着人与人及一个人自身的一切言行举止。

 

结束语

以上文字只是对关陇地区民俗文化中“孝悌”伦理精神内涵的简单解释,无论种民俗文化形式,只要存活下来传承开去,它必然就带有种人文特征,一旦涉及人就离不开道德范畴。“孝悌”伦理精神在关陇人身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着、实践着、潜移着、默化着,这种民俗文化及活动本身,或这些朴素的乡土”道德价值倾向等,都能真地体验到关陇大地上朴素的伦理精神内涵,如此丰富的孝悌伦理思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整理、研究 

 

作者简介  王知三,名举章,字知三。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静宁县“十佳文化艺术人才”,静宁县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获得者。至目前,已编就著述100本,现已正式、内部出版编著83本。

联系方式   电话:18609335381   

电子信箱:ganwei461110@163.com

通信地址:甘肃静宁县邮政信箱0081号

 

 


分享到:

TAG:

王知三○关陇民间○神秘六盘山○深居六盘山 引用 删除 平凉   /   2014-08-14 15:30:53
谢谢张先生、黄先生点赞!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4-08-11 17:15:14
5
黄景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黄景春   /   2014-08-11 11:24:24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3725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