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民间文化,关注民族起源,探索文明脉络,企求华夏哲思。进入民俗学论坛,深感三生有幸。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gsmxzrp571@163.com,QQ:752946184

对“民俗学中的糟粕的东西是否需要研究”问题的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6-07 19:42:18

查看( 360 ) / 评论( 3 )

民俗学中的糟粕的东西是否需要研究类此问题,我觉得首先应对所谓糟粕的东西有一个界定。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内心本身就有不少糟粕的东西,自身的眼光本身就非常糟粕,往往把非常精粹的东西硬要看做糟粕,这能够怪谁?!
        
精华与糟粕的分析,我觉得还是太过于文化大革命式的习惯化判断了。同时好些事物事理精华与糟粕恰恰是其不能够分离的阴阳两面,就如人的前身与背心、嘴巴与屁股一样,你能够取其精华而舍其糟粕吗?


TAG: 精华 民俗学 思考 问题 糟粕 张润平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14-06-08 11:34:20
我们是靠“迷信”活着的。
焦虎三的个人空间 焦虎三 发布于2014-06-09 15:41:12
这个问题,可能要分几个层面来谈,
首先是政治化视角中的“糟粕”与“精华”的界定与认知,包括评判话语权的角度与态度。其次,是知识化视角中的“糟粕”与“精华”的界定与认知,众所周知,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对于许多事象有完全不同的认知态度和判定标准,最后,如何理解进化视角下“糟粕”与“精华”,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文明是发展,有发展必有取舍,必有淘汰和更新。以下这个实例说明,旧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尽善尽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世纪欧洲人相信压一块大石头在肚皮上就可以治疗肚子庝,但现在人们知道了这事要看医生,要吃药。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14-06-09 21:54:10

QUOTE: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4-6-8 11:34 发表
我们是靠“迷信”活着的。
这句话是我在丽江田野时听到一句话。话中有话,意味深长。
什么是糟粕与迷信?是谁说了算?破除了迷信,移风易俗后剩下的一地鸡毛谁买单?
我来说两句

(可选)

张润平

张润平

张润平,男,1963年出生,汉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羌藏历史、民间文学、民间信仰、藏传佛教、马家窑文化等。出版专著《西天佛子源流录文献与初步研究》《岷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散论》《岷县青苗会研究》《洮岷花儿》《花儿暨西北史地探研》,编著《人文岷州》《岷县史话》《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岷州宝卷集成》等,《民族研究》《中国藏学》《丝绸之路》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82321
  • 日志数: 301
  • 图片数: 8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9-12-19
  • 更新时间: 2024-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