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论“梁祝”的起源与流变》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4-10 09:43:37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陶立璠】《论“梁祝”的起源与流变》序

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梁祝传说》及其相关的梁祝文化研究又一次热闹起来。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的《梁祝传说》同时进入国家名录。大家知道,进入国家名录的民间文学作品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那些非代表性的作品,虽没有进入国家名录,但它们同样是全国梁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加以重视。其中的一些传说,可能进入省级或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保护。目前提起《梁祝传说》,大家只关注四省六地。四省指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六地指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有悖于《梁祝传说》家喻户晓的声誉。既然《梁祝传说》家喻户晓,它就已经不是某个地区所专有,而是突破地域界限,在广阔的地域和民族中流传,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应该视梁祝文化为一种大文化,它不仅在中国版图内各地区、各民族中广泛流传,而且随着移民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国界,在中国周边的所谓“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传播。在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中,可以和《梁祝传说》相匹配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牛女传说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声名远扬。前者的传播在于其生动的故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后者的传播则是完全与节日文化相融合,是对节日文化的艺术叙说。今天面对进入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对其研究应该是全方位、多侧面的。因为梁祝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在这种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加入了太多的艺术表现样式。除美丽动听的故事讲述外,戏剧、曲艺,音乐、民歌、叙事诗、小说、民间工艺、电影、电视都参与其中。这使《梁祝传说》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符号,艺术魅力历久不衰。就如我们今天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仍可以体会到传说带给我们的曲折动人的叙事和优美旋律所表达的无限意境。

民间传说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首先是如何把握传说的可信性特点。这种可信性表现出传说的产生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以某一人物或以某一事物作为依着,展开故事情节。《梁祝传说》正是以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主人公,以众多的地方掌故和文化遗址作为依托,构成传说的内核。无论是宁波、宜兴的传说,还是济宁、汝南的传说都是如此。因此传说依托事实的考证,对探讨其源流、传播、变异至关重要。宜兴的路晓农先生多年来就在做着这样的考察和考证工作。晓农先生是江苏宜兴人,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自二十世纪90年代起,即从事梁祝文化研究。他曾多次赴北京上海、天津、宁波、杭州、四川等地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到浙江宁波、上虞、绍兴、山东济宁、河南汝南、重庆铜梁等“梁祝遗存地”进行实地考察,前后搜集到历代记载“梁祝”的志乘、古籍130余部、篇。同时撰写梁祝文化研究论文,多角度、多侧面对《梁祝传说》的起源、传播及各遗存地的特点进行探讨。他的新著《论“梁祝”的起源和演变》更是以大量的史料、古迹遗存,考证《梁祝传说》的原生地。认为“宜兴梁祝记载最早、记述最丰、遗存最多”,为历来争论中的“宜兴说”寻找依据。晓农先生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它不仅重视文献检索,而且注重田野考察。为了给“宜兴说”找到充足的依据,他一方面对遗存宜兴的南齐《善卷寺记》、碧鲜庵碑等进行认真地解读,还对宜兴梁祝遗址祝陵、梁祝读书处做细致的田野考察,得出“宜兴是梁祝传说的本源发生地”的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历代‘梁祝’记载书(文)目叙”,分上中下三篇,详细介绍了历代古籍中关于“梁祝”事迹及传说的记载,其中宜兴最多共63则,宁波次之55则,其他地区只是零星记载。从这一考证出发,说明宜兴是梁祝传说的发生地。从传说人物和遗迹出发,配合文献考证,应该说论据是可靠的,具有说服力。

传说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是它的附着性。《梁祝传说》既是人物传说又是风物传说。民间传说都有“可信”的附着物。为了增加传说的可信性,讲述者往往会给附着物附会上美丽动人的故事。作为人物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否真有其人,历来存在争议。至于梁祝遗址本属于地方风物,也很容易使讲述者产生联想,编造一个故事附着其上,于是产生了关于《梁祝传说》的不同异文并形成不同的风物圈。宜兴、宁波,山东济宁、河南汝南的《梁祝传说》都是如此。笔者曾考察过江苏宜兴和河南汝南的“梁祝”文化,两处都有读书处(或书院)、十八里相送故道、梁祝墓、梁家庄、祝家庄、马家庄,都有生动感人的传说等等。两地都被命名为“梁祝文化之乡”,让人不信都不可能。为了深入研究《梁祝传说》的传承与传播,探讨梁祝文化的原生地。笔者曾建议晓农先生就其所掌握的梁祝资料,包括文献的和口头传承资料,绘制《梁祝传说分布图》。通过这种传说地图,观其分布,大体上可以判定这一传说分布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区,可能就是传说的源发地。和一般的传说研究相比,《梁祝传说》研究有它的特殊性。因为这一传说在它的流传过程中,传承者或讲述者往往忽略了地域性,变成在全国范围广泛传播的故事。虽然在上世纪钱南扬先生、冯沅君先生都对《梁祝传说》在宁波、汝南的传播进行过研究,提出“宁波说”和“汝南说”。而在实际传播中,人们往往突破《梁祝传说》的地域性特征,使传说的原生地在传播中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梁祝传说》脍炙人口,得到民众的认同,他们只是将其作为一则感人的爱情故事传承和传播,丝毫没有追究原生地的心理。但是,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探讨《梁祝传说》的原生地,探究它的传承、传播和变异规律,对于保护《梁祝传说》这一文化遗产,变得非常重要。我相信路晓农先生的《论“梁祝”的起源和演变》一书的出版,不仅会使我们穿越历史,重温梁祝文化形成和变异的历史足迹,体会它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保护《梁祝传说》的生态环境,活态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梁祝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路晓农先生在文献钩沉方面用力甚勤,有了丰硕的收获。我同样希望有关梁祝文化的田野考察报告能够问世,使梁祝文化的保护更上一层楼。为此愿与同行共勉。谨此为序。

                                                                陶立璠

                                                  癸巳年盛夏于北京五柳居

原载:路晓农《“梁祝”的起源于流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