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一角叶箜篌。

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3-06 08:56:28 / 个人分类:叶师文存

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

作者:叶春生

  内容摘要:“民俗主义”的概念不够严谨,“二手民俗”的提法也欠科学。民俗的“真”与“伪”应从它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发展的状态去分析,春节习俗也是那样。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原生态”,它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切忌为了商业或政治的目的去“打造”某一民俗。

  关键词:民俗主义/春节/习俗/真/伪

  【作者简介】叶春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广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ISPNR)会员。(广州 510275)


 

  当今“原生态民俗”的呼声很高,继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之后,张艺谋相继推出了《印象刘三姐》、《丽江景象》。前不久,云南还精心打造了一部《云岭天籁》,作为《云南映象》的姐妹篇,这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专家们认为,《云岭天籁》体现了云南各民族原生态音乐的要素,但不直接来自田间地头,进行了很好的艺术创作,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需求。这些话语委婉地表达出了一个意思,即《云南映象》也好,《印象刘三姐》也罢,都不是原生态的作品。它们只是吸取了原生态元素加以创新的作品,创造得好,也不失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佳作。

  春节习俗也是这样,从送灶神入年关开始,迎神祭祖、行花街、守岁、贴春联、接财神、放鞭炮、拜年,到出年关、行开耕礼、办庙会、闹元宵、舞龙舞狮,再到出春色、玩飘色(抬阁)等游艺活动,传承千年,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其实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就说北京的东岳庙会吧,自复办以来,年年都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不断地为社会和民众所认同。这里边哪些是传统的、原生态的,哪些是仿造的二手民俗(Folklorismus),哪些是伪民俗(Fakelore),实在是难分难解,其中不少事象都是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其中蕴涵着祝颂、避邪、祈年、庆丰、娱乐等多种意义,与戏台上做给别人看的不一样。当然,也有些掺杂了演艺和商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观光旅游人士的怀旧心理和娱乐需求而设置的,但大的时空氛围没变。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春节都是我们采集民俗的广阔田野。

  一、一个模糊的概念演绎的世纪是非

  民俗主义(Folklorismus)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民俗学家汉斯莫塞尔(Hans Moser)提出以来,虽然也热了一阵,后来追随者也不多,但却波及了欧美、日本乃至我国民俗学界,至今仍然有人在此桎梏中挣扎,并提出了重构这一理论体系的问题。以至2004年西村真志叶、岳永逸在《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一文中还提出:“作为当今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潮流之一,民俗主义不但能冲击大部分中国民俗学者仍然固守传统的民俗学观念,激发对民俗的思考,使民俗学者正视当今社会现实,从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民俗学仍故步自封的局面,改变建构与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断裂和凝望。”[1]其实,这些问题在20世纪的讨论中均已涉及。莫塞尔关于“民俗主义”的本义是指,为了商业或政治的目的,对某种民俗文化传统模式加以演绎和再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二手民俗”,或者叫做“演绎民俗”。只有这样,才能解析数十年来不断产生的新的节日习俗。目前,不单是我国,欧美、日本,甚至德国本身依然有部分学者在批判所谓的“伪民俗”。由于他们把“伪民俗”和“仿民俗”混为一谈(英文Fakelore的中文注释就是“伪民俗”、“仿民俗”),因而醉心于想象中的所谓“原生态的民俗”。20世纪人们认为苏格兰的《欧西安诗集》、芬兰的《卡列瓦拉》和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的童话》全都是打着民间传说的旗号,假造和合成出来的,是伪民俗的范例。笔者曾于1997年到过格林的故乡卡什,参观了格林兄弟纪念馆,并在那童话世界般的自然环境中体味它的诗意。我想,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承认,《格林童话》反映了那里的真实。假造也好,合成也好,它不愧为一部成功的作品。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伪”和“仿”之间。“伪”,指子虚乌有的;“仿”,原有个坯,依样画葫芦,甚至添枝加叶。这都是“民俗主义”的概念不够严谨引起的。有“二手民俗”是否还有“三手民俗”?“三手民俗”、“四手民俗”,人人都可创造的民俗,恐怕就是“伪民俗”了吧!钟敬文先生在谈到民间故事整理的忠实性问题时也说:“如果一般的记录者,都有权凭自己的意志、才能去自由地改变民间文学作品,那么作为‘历史文献’的真实价值一定要丧失了。”[2]那是从研究的角度而言的。此前人们对《格林童话》等的责难,也多从这一观点出发。尽管当时已经有人指出,民俗发展的历史也是个制造的过程,与其先入为主地把伪民俗看做不纯不实之物加以抵制,不如用民俗学方法来研究它。因为民俗不仅仅是一种僵死的遗留物,也是活生生的艺术。它不断采取新的形式使旧俗得以翻新,得以传承[3]。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化民俗遗产,培养传人,使之代代相传的问题。但也有人担心,在当代社会中,以观光为目的而活用传统民俗,意味着传统民俗可能因为观光客的喜好而改变。事实也是那样,日本人在不断创制新的“祭礼”,传统文化底蕴薄的美国更是发明许多节目,以表现国民的自我认同。日本人按柳田的《远野物语》打造了许多故事的场景和绿色生态的场面,企图给人构建一幅“故乡印象”的画图。这与当前我国热卖的《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十分相似,而且这股模仿、抄袭之风还在蔓延。这种情况不禁令人想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提出的“文化立国论”,其社会背景和我国当前的情况也如出一辙。我国经济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不少地方也提出了“文化立市”、打造“文化大省”的口号,加大了文化的投入,创办了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但愿各界在文化政策上莫把“文化”一词用滥甚至用歪了。

  一个模糊的概念引发的世纪纷争,至今仍是一个模糊的结论。这正好说明,在现代社会中,辨别民俗的真伪并不重要。传统的“真”民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就沦为“民俗主义”(二手民俗),而“伪”民俗经过包装,也会得到族群的认同而转化为“真”民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广东人新春舞狮子,沿街逐家挨户采青,“瑞狮临门”,欢乐吉祥。主人家自然高兴,都把“利市”悬在“青”中,犒赏采者,习以成俗。近年有些外来游民看到此举有利可图,纠集三五同伙,举着个烂狮头胡乱起舞,以此来讨“利市”。新春喜庆之日,为了不惹麻烦,主人也给个小红包打发了事。这算真民俗还是伪民俗?还有广州人年初一凌晨接财神,有时迎来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在人们举案接财神的时刻应声而出,高喊着“财神到”飞跑而来,送你一纸吉利的单语,讨些赏钱而去。不了解此俗的人误认为广州人奉乞丐为财神。据说外省真有些地方奉乞丐为财神的,不知是否为此俗误传的结果。哪些是原生态的?哪些是衍生的?说不清了。在春节民俗的大舞台上,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北京东岳庙会复办以来,内容不断拓展,事象不断更新。从福路的修设,祈福区的装饰,都透射出民俗变迁的信息。在民俗展区内,精巧的小戏台、仿古商亭、花轿、敞车、大红灯笼等,大多是仿造的。如果按照民俗主义的理念,这些都是二手民俗,但它决不是“伪”的,是Fakelore所不可涵盖的。在2006年12月召开的春节文化庙会研究会上,宋兆麟先生说在庙会追求创新的基础上,还要以传统为根,深入挖掘东岳庙会自身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刘铁梁先生提出,要打造庙会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节目要具有内在的文化逻辑;刘锡诚先生认为,庙会需要新的文化阐述,这才会体现时代的变异和生生不息。

  可见,专家们对民俗活动的与时俱进不但认可,而且提倡。只有守住根基,不断创新,民俗才能生生不息。

  我的结论只有一句话:在Folklore和Fakelore之间创造一个新词,把伪民俗与仿民俗区别开来,不要在空洞的理论上多作争拗,大胆去享用琳琅满目的春节民俗!

  二、后现代社会对农耕文明的审视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不管是以冬至为岁首,还是以立春为岁首,都是从农事季节方面考虑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在立春之日迎土牛、祭勾芒种、观拗春童、鞭春等,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寿物丰。春节也是一年农事告一段落,秋收冬藏的季节。农夫辛劳一年,稍事休整,娱乐庆丰,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这期间的一切民俗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大主题进行的。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送穷鬼,初四人乞米,初五神落天,初六嬲一日,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皇诞,初十去打春,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这一切都与祈福、庆丰、娱乐有关。审视这些民俗的含义及其发展、传承规律,都必须从农耕社会的实际出发。北方春节吃饺子,办龙牌会;岭南地方舞春牛,粤瑶胞年初二放牛出栏,开耕节。阳春人还到地里插禾花树,潮汕地区新春游大标,把丰收的果实挂在标杆上,还有些地方有赛大鹅、比肥鸡的习俗。这些习俗之所以得到长久流传,与民众对农耕社会的依恋有关。社会发展到今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代,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可以说是跨入了工业文明的行列,但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应该说还是处于农耕文明或者说是半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农耕文化的层面上,农业生产的丰歉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下层人士(即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沿海大城市,文化精英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对农耕文明的习俗还是十分尊崇的。就说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吧,流传了两千多年,十几年前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禁放,但广大农村依然如故。不少城市禁而不绝,2006年北京终于开禁了,由禁放改为“限放”,不少城市跟着效仿。春节放假的问题也是那样,人大代表反复呼吁,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因为春节许多活动是从除夕开始的,迎神祭祖大部分在除夕进行,团年饭要准备,年宵品要采购。过去要守岁,现在不守岁要看“春晚”。广州人年晚要行花街,在外工作的人还要赶回家。还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做,如扫尘、蒸糕、包粽子、包饺子、贴春联等,实际上现在除夕虽未放假,人们已经自动放了。留守单位的人已无心工作,不如顺从民意,正式宣布放假。

  对于春节风俗的不同态度,也是自然的,只要考察一下历代春节风俗的嬗变就不难发现,各个朝代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意向去取舍和评价这些风俗事象的。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京兆》之《新年佳话》收录《都门风俗记》:

  正月初一日子刻后祀神,谓之接神。初二日祀财神。初三日旗檀寺打鬼。初五名破五,禁妇女往来。初六日琉璃厂开寺。十三日试灯,黄寺打鬼。自初一至十五游大钟寺。十九日游白云观。二十日雍和宫打鬼。此一月中几无处不可以游,无日不可游。唯琉璃厂今则一日即开寺,任人游览,至若古董字画,须过三日后陈列始多。盖各种商人,变度三天年也。

  正月初二日各家祭财神。其所祭之财神,有由店铺购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者。此类童子大半为贫苦之家,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曰:“送财神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即满意而去。若不欲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

  《湖北》章“黄彼岁时纪”载:

  每逢立春之左右,邑役必须派人下乡说春,售芒神春牛。说春之人,红袍纱帽,以一人鸣钲。所说皆吉利语,似歌非歌,似谣非谣,说毕酬以米。曾见某贫家见春官来,忙托一板凳与坐,凳缺一脚。春官云:“见了春官把凳托,托个板凳三只脚。不是春官看见快,险险栽破后脑壳。”又某贫家以闭门羹待之,彼唱曰:“一见春官把门闩,交了霜降打脾寒。”

  《广东》章“广东时序”载:

  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早,黑则水。竟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以土牛泥泥灶,以肥六畜。元日拜年,烧爆竹,啖煎堆白饼,沙壅,饮柏酒。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间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为陆龙,长者十余丈,以轮旋转。人皆锦袍倭帽,扬旗弄鼓,对舞宝灯于其上。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歌伯斗歌,观者持瑰异物为庆头。其灯师又为谜语,悬赏中衢,日灯信。

  娄子国《新年风俗志》“台湾”目下:

  开春。除夕之夜的三更以后,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红烛高照,先拜神明,再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祀典供清茶及红豆等,焚称“寿金”、“割金”的纸箔。

  开门。除夕深夜“封门”的人家,元旦零时,要行“开门”礼。有封水井和工场的,也要行“开封”仪式,礼华燃放鞭炮。因此爆竹声声,从后半夜半始,直到天亮,此起彼落,远近可闻。

  拜年。礼神祭祖以后,幼辈向长辈拜年,按辈分长幼次第行礼。天亮后,要出门去向亲戚至友拜年。先已准备好了红纸上印着自己姓名的拜年卡,去到哪一家放一张就走。如果大家碰到了,一边拜年,一边说吉利的话。主人还要拿出龙眼干、冬瓜糖、花生糖等请客人吃。有孩童的,相互赠送红包。

  迎喜神。元旦早晨,有的人家要设坛迎嘉神,合家跪拜,祈求年福。然后才出门去,向着“喜神方”的吉利方向走一段路。

  《浙江》“宁波”目下:

  接春。立春的早晨,有用牲酒爆竹祭神的,叫做“接春”。

  开门炮。元旦早晨起身,先放三个爆仗,叫做“开门炮”。

  占年成。乡民以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的晴雨,预测年成。占云:“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蚕成;三八晴,好收成。”

  从以上材料不难看出,中国春节风俗的缘起、发展、演变,都与农耕节气紧密相关,大地回春,阳气萌生,万物生长,是为岁首。庆贺、祝颂、祭祀、感恩、娱神、娱人、团年,凝聚着农耕社会朴素的自然崇拜、宗族神灵信仰和浓浓的亲情。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去审视这些民俗。人们在不断地选择。文本是历史的记忆,口述史是民间鲜活的见证,老百姓关心的是他们身边的现实生活,文人采录的是他们认为特别值得记载的东西。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也是这样“略其旧而新是详”的,说明人们对风俗的多元性是认可的,不要以今天的观点去否定过去,不要以自己的“科学”观去骂别人是“伪科学”,所以什么 “真民俗”、“伪民俗”、“仿民俗”、“原生态的民俗”、“原汁原味的民俗”,且慢道来。老人们要吃团年饭、要守岁、要祭拜祖宗,可以理解;年轻人要去旅游、去泡吧、去追星,就由他去。城里人搞新春联欢,开游园晚会,看芭蕾舞,听交响乐;乡下人舞龙舞狮,办年例,赶庙会,唱八音,卖武,耍杂,行傩,穿令等,也各有所好。实际上,现在城乡举办的许多娱乐活动,都是经过包装的,没有什么原汁原味,只有老太婆祭神时喃喃自语、穿令游村时群众狂呼的场面,还真有点原生态的意味。这样放宽了尺度,春节民俗的舞台就更多姿多彩,任君采撷了。

  三、守住传统与生态文明的反思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大整合。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我们民族某些传统节日被他国抢注(其实端午节被韩国抢注只是媒体的误导,我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是两回事)的态势,有人打出了“保卫春节”的旗号,精神可嘉,行为可笑。它反映了国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这些人没有看到,我国春节丰富的内涵,以及一整套完善的礼俗,特别是其中浓缩的那种亲情、乡情,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期盼团圆的那种心情是抹不去、抢不走的。每年春运接送几千万的旅客,前几年满天飞舞的贺年卡,近年充斥荧屏的电子贺卡以及手机短信、网络拜年等,也像西方人平安夜拥向教堂、日本人元旦前夜拥向神社那样,是他国代替不了的。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风俗的嬗变,年轻人抱怨说: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他们要“颠覆”春节传统,冲破物质的桎梏,去与朋友狂欢,去跟同学聚会。我说可以。其实对于一种习俗来说,老的传统慢慢变淡、新的元素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就今天而言,年味不是淡了,而是浓了。请看:

  大年初一的下午,斗门区井岸镇中兴路到西堤路一带成为流淌欢乐的海洋,在这里举行的“金鸡起舞闹新春”首届斗门区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群众,使节日的斗门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打头阵的是来自斗门区中坚龙狮武术馆的舞龙队、醒狮队,“龙”腾“虎”跃之间还夹着两只色彩斑斓的“大公鸡”,衔着报喜春联一路点头作揖“恭喜发财”,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珠海特区报》2006年2月10日)

  正月十五晚,连山县城火狮欢腾,鞭炮齐鸣,锣鼓震地,火光冲天,山城干部群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炸火狮、放烟花、唱山歌、舞春牛、吹奏壮族八音,这些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吸引许多群众观看和参与。小小县城万人空巷,街上摩肩接踵,煞为热闹。(《清远日报》2006年2月14日)

  2006年春节前,《羊城晚报》还特地做了个调查。在被调查的这600户家庭中,对年夜饭表示看重并且花心思安排、比平时丰盛的有九成多,说明年夜饭仍是广州人除夕夜的一项重要节目。其中上酒楼吃年夜饭的家庭比例与去年一样,保持有两成多(23%)。逛花市这一传统活动魅力依然,并且吸引力有所增强,这年逛花市的人从2005年的54.6%上升到57.5%。

  可见,随着千百万民工匆匆往车站、码头,扛着大包小包赶回乡过年的身影,商家炒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宵市场人头涌动,花讯大潮持续高涨,春姑娘的脚步已在绿色的原野降临,年味是浓了。关键是,我们要把传统民俗深沉的内涵告诉年轻人,让他们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根基,自觉传承,让其生生不息。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民俗原生态的问题。春节民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原生态就与农事节令息息相关。如农村广泛流传的春牛舞,从内容、曲调到表演形式都是为了祈愿农业生产的丰收,其原生态的表演是在村中地塘进行的:给耕牛带上大红花,一老农唱着春牛调,深情地从牛头摸到牛尾,边摸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五谷丰登全靠你……”充满对耕牛的祝颂与关爱。但在舞台表演时改用两头纸扎的耕牛,由人操舞,表演农家乐的气氛,这算不算原生态?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被授予“中国麒麟之乡”的东莞樟木头的麒麟舞,开始也很粗糙,套路、曲调也很单调,后经过舞蹈家罗学光、杨明敬帮助,他们认真打造,取得了全国民间舞蹈大赛的最高奖——山花奖。这算不算原生态?其实它已经糅合了现代舞蹈、音乐、美术的许多元素进去。真正原生态的东西,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恐怕是难以接受的。包括许多所谓原生态农庄、旅游景区,也经过精心的打造,外观是仿生态的,内里是现代的。如果从里到外都是原生态的,恐怕只有留给非洲的难民去享用了。当今“原生态”的口号,多为商家的炒作,民俗研究者诸君切莫跟风,要好好利用春节这个民俗活动最丰富、最集中的舞台,抓紧采集研究,拿出成果,做好政府立法的参谋,为国家“申遗”做些实事,为春节传统文化的护卫、创新、辉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西村真志叶,岳永逸.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J].民间文化论坛,2004,(6):76-81.

  [2] 杨哲.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 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户晓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4期)


分享到:

TAG: 春节 民俗主义 习俗 真伪

耕田书童 引用 删除 耕田书童   /   2016-07-14 23:12:21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