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文化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7-31 21:42:39 / 个人分类:原创博文

在我市城镇化进程中,一大批“城中村”已经被拆迁和即将拆迁。菏泽市国土资源局牡丹区分局20099月统计资料显示:牡丹区共有“城中村”83个;开发区201212月数据,丹阳办事处28个村改居社区,有18个社区的20多个自然村属于“城中村”,已经拆迁的有都庄社区、赵堂社区、李大庙社区和何楼社区的一部分,以及姬庄社区的党庄自然村,刘庄社区、庞楼社区等已经丈量完毕即将拆迁。随着“城中村”的改造拆迁,那些关于“城中村”古老的传说、流失的记忆、散失民间的文物,还有古朴的乡风民俗,也将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近段时间来,我利用星期天和下班休息时间,到庞楼社区、刘庄社区、耿庄社区、姬庄社区等进行走访调查,并拍摄了一些影像资料,希望能为这些“城中村”留下一点可以回忆的历史资料。“城中村”的变迁,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记忆和发展的见证在此,我就几个“城中村”的调查情况向各位做如下汇报,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能采取措施,对即将流失的能见证历史的实物给予适当的保护。

“城中村”是一方被忽略的文化记忆

所谓“城中村”,是指留存在城市区域内的传统乡村,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在不断地扩展,使得“城中村”农田部分也逐渐变成城建用地,留存下来的一部分乡村住宅用地,成为了在城市建设之前已经存在的一方居住群体。“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随着“城中村”的拆迁和城市进程的加快,村落文化逐渐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土壤而走向衰弱和消亡,在专业化、市场化的土地产权操作模式下,“城中村”改造中必然会出现全部拆除、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的格局。在这个拆与建的过程中,大都忽视了“城中村”的文化保护意识,导致的后果不仅使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村民社交活动场所灭失,更重要的是一些民俗传统、技艺、邻里关系因丧失了其存在的载体而难以传承和保护。那些靠着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多重因素结合而成的村民集体共同体,担当着地方文化风俗的传承。物质化的方面体现为传统民居、古建筑物等,“城中村”中那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其本身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物’的概念,而已成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的村民生活的精神中心所在,深植于村民的内心世界之中,带给人不仅是村这一聚居单位,更反映了这个村的历史渊源和居住特征;非物质化体现为饮食习俗、邻里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村民们情感的寄托和慰藉。

二、“城中村”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流失与现状

在近几个月的调查走访和拍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反映最强烈的是被毁掉的古柿子树,耿庄社区居民62岁的杨静生很痛心地说:“耿庄是‘曹州耿饼’的发源地,以前有‘出城进柿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说法,几百年的老柿子树,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被砍掉了大部分,加上近几年的征地开发,老柿子树找不到了,耿饼就更不用说了。”刘庄社区支部委员刘月刚说:“刘庄村南有300多棵500多年树龄的老柿树,是近些30年才毁掉的,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市物价局、国贸中心和博士庄园所在地,仅‘柿子行’(博士庄园所在地)就有100多棵,刘庄周围的土地被一些干部职工买去建私房时砍掉一些,项目建设征用土地砍伐了大部分,村外的全砍完了,村里边仅存6棵,树龄在300年左右。”庞楼社区居民庞德强陪我到庞楼村南看现存的14棵老柿树,他说:“这些柿树都有500岁的年龄,结出的柿子味道不一样,有甜味的,还有咸味的,有棵一年能结上万个果的老柿子树,也被砍掉了。村庄要拆迁,这些树要是被砍掉,真是太可惜了”。他指着旁边说:“卞庄还有60多棵,不知道能长到哪天”。

说起被毁掉的古建筑,被调查人无不痛心。刘庄社区80岁的李金科说,村里的“高台老陵”里埋着始迁祖,几百年的历史,被挖掉了,村西还有何家的一座老陵,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旁边一口500多年的老井也封了口。庞楼居民80岁的庞承云说,现在的“庞氏宗祠”,占地5亩,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建,重梁起架,八砖扣顶。以前祠堂外还有扇门和厅堂,“文革”时期毁坏,祠堂上的瓦片当时也被掀掉,1984年修补上。祠堂里现在还有5块清代石碑立在那里,石碑旁有块雕花石头,陪同拍摄的庞德强说,这块雕花石头是当年扇门上的。姬庄社区支部委员,68岁的刘金成说,姬庄社区的党庄村东北角有一座白玉奶奶庙和一座天爷庙(玉皇庙),破四旧时 被毁掉。走在几个村庄里,还能看到几个散落在街巷里的石磙、石磨、叉子、铁锄、草编大锅帽等,几个村的人都提到织布机,都说现在用不着了,又不好放,就当柴火烧了,只有刘庄社区的支部委员刘月刚说他婶子家还有一台完整的织布机。好多历史古城,在现在的城区,已看不到过去的脉络足迹,这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遗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村庄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村风礼俗,这些村风礼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的特质。庞氏每年在“庞家祠堂”祭祖,每10年一大祭,全国各地的庞姓代表好几百人在此公祭先祖。耿庄社区杨氏的“炎黄纪念堂”和孟氏的“三迁宗祠”都承载着本姓氏家族的祭祖习俗的延续,保持着一个家族的血脉流传和在一个地方生活的风俗习惯,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礼仪特色,凸显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

当然,我们菏泽牡丹、耿饼、木瓜都可以做为传统产业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加以开发,使之成为我们菏泽的城市名片,这与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文化保护不相抵触,可以并成为菏泽的大文化范畴。

三、建议

1、将“城中村”文化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打造适合自己身份的城市名片

 “城中村”文化保护,不仅仅是某一个村庄自己的事情,它保护的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多是些所谓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都变成了“同一张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这是城市建设的一大悲哀。人们在参观名胜古迹时,越来越重视其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对一些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反而并不感兴趣。保持地方特色应成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从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基本都是围绕拆迁、补偿和城市硬件规划进行,对“城中村”的拆迁改造中存在的文物损失,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并未出台有效抢救政策和措施。打造城市‘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城市和人一样,饱含了宽广而深厚的阅历。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发展城市化不能丢掉传统文化。无论是“城中村”中的古建筑,还是原住民,在他们身上都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因此,在“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应做好规划,以保护这样一种人文生态。

 2、尽早制定“城中村”文化保护措施,以减少历史古迹的损毁和乡风礼俗传承的消失

在调查的几村庄里,那几百年树龄的柿子树、100余岁的“庞氏宗祠”和沿袭已久的村风民俗,都是很有留存价值的历史文化。庞氏宗祠,100多年的风雨历程,期间尽管遭受过即将被毁灭的伤痛,却依然留在那里。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拆迁,不知道它的寿命还有几何?那些历经500多年的柿子树,希望能在旧城改造时不要遭到砍伐,对一些村风民俗中的仪式活动给予影像资料留存,对一些民间用具给予收集和管理,让子孙后代能够知晓他们的先辈曾经的生活,以留下一座城市的记忆,给那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城中村”保留些许的文化记忆。


TAG: 城中村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3-08-01 08:17:00
让子孙后代能够知晓他们的先辈曾经的生活,以留下一座城市的记忆,给那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城中村”保留些许的文化记忆。--现在说拆就完了!最多只留下了村名!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