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义田簿》:历史话语的地方叙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2-21 19:23:03

《义田簿》:历史话语的地方叙事

 

英古阿格

 

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张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云南布政使发给丽江府鲁甸乡沙立目的一张开荒执照,以此来说明这一时期清朝生产经济发展状况。

笔者在云南省丽江市龙蟠乡调查期间,在当地村公所里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地方档案。经过初步的整理,该档案的时间范围上迄乾隆56年(1791年),下至2011年,时间跨度达220年;内容主要以龙蟠境内的地契、人口、租额、户数、义学、庙宇、诉讼、渡口、收税、兵差、徭役等为主,涉及到政治、农业、教育、文化、宗教、经济、军事等;从卷宗上分共有120卷,最早系民国时期整理装订,有些卷宗因年久失修,边角有些损坏,但整体保留较为完整。档案涉及行政区域主要以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为主,其中也收藏了国家、省、府、州、县的一些公文、文件,尤其是民国至解放初期的公文较为完整。这些档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记忆

在这批档案中,有一本乾隆56年(1791年)至光绪29年(1904年)的地契文书——《三甲义田簿》,是这批档案中有记录书写年代最早的资料。此文书大小接近现在32开本,纸质为绵纸,由绵线装订,文字为毛笔繁体字写成,全书虽仅有23页,但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三甲义田簿》反映了在“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流官以期达成“以夏变夷”之效,积极提倡办学,而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下,一些地方乡绅也积极响应,置办义田的这一地方事件,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记忆。

一本清朝地方史

清朝实行保甲制度,在乡以下设甲(相当于村一级单位)。文书中提到的“阿喜里”相当于现在的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三甲”也就指现在的龙蟠村、土官村、鲁南村,书中的葡萄湾系龙蟠村的纳西语“爬堵坞”的转写。三个村地处龙蟠乡北部,相互毗邻,所以才有了共同兴办义学之举。“义田”指学田,即为“义学馆”筹集办学资金的出租田。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杨馝、管学宣等流官在丽江各地广办义学馆。在乡绅的大力提倡下,当时阿喜里的三个村顺应潮流,办起了义学馆。本文书中内容涉及到阐明办义田的宗旨、收取田租的份额、税金的分配、管理制度、惩罚措施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民俗等多元内容。一本义田簿,也是一段清朝地方史和乡村史。

从义田簿编写人员名单上看,顺序并非“按姓氏笔划排名”,而是根据村落与人物的声望来排定次序,如龙蟠村因中科举功名人数多而居于前列,且特别标注了监生、军功、佾生的“荣誉称号”。这些参与编写的人都是地方的头面人物,他们聚议编写《三甲义田簿》,其背后实际上隐喻了地方政治话语权力。

义田最早置办是在乾隆年间,到重新制定义田古规时已有百余年,时过境迁,社会情况发生了重大变迁。清朝末年,政府租赋居高不下,内地土地承载力有限,大量移民迁入边疆省份进行开荒谋生。龙蟠乡地处金沙江边,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宜耕宝地,自古以来也是移民兴盛之地,从此文书中的十多个杂姓情况也可看出这一史实。另外,晚清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地主、官绅、喇嘛等上层社会,广大农民生活难以为继,出现了开荒山地,拖欠地租的情况。文书中提到指云寺侵占义田一事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

喇嘛寺在丽江势力极大,是境内最大的地主。喇嘛寺广置田地,而自身不从事生产,由此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出现枪杀抗租农民的事件。龙蟠三村乡绅对指云寺侵占义田也表示出“同仇敌忾”,面对约保惊惶失措的窘态,他们采取了自保的措施。这其中就反映了喇嘛寺势力与地方实力阶层的尖锐矛盾。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考察,这一制度虽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但其官僚体系也只到县这一层面,乡村一级的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由此为地方自治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而在自治中,既通晓朝廷政策,又熟谙于乡情的乡绅成了地方自治的关键和主体力量。如果国家政策开明、措施得当,地方与上层官方能够保持共和局面,但如果统治者政策失衡,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影响到地方势力的既得利益,他们也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抗争,而这些抗争客观上也具有保境安民的积极因素。

另外,从收租情况来看,义学馆师资约为三石,义田所收田租其中两个村为七石,已绰绰有余。剩余田租成为三个村的集体资财,用于修桥铺路、修缮水利、举办庙会、邀请戏班等公益活动。此时,义田绝非捐资办学那么简单,它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图景与地方乡绅阶层的权力运作方式:他们利用国家政治资源操纵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促成自身利益的资本化、权力化;同时,通过维持地方秩序、兴办学校、建设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等手段达成地方代言人的角色,从而在国家与地方之间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中介者”角色。他们既是知书达理的地方名望,也是权倾一方的实力派。

制定义田古规这一事件折射出了晚清时期国家与地方,乡绅与民众,乡绅与官僚等多元力量之间共谋、博弈的复杂社会关系。

图文并茂的地方知识读本

这本《三甲义田簿》对义田的范围不仅作了详细的文字阐述,同时通过一目了然的地形图予以说明。这份义田地图中标明了义田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对山名、田地名、村名、路名、水系、沟渠、树种、边界进行了标示。用不同颜色画出雪山、坡地、树林、房屋、水塘、江流、溪泉。另外,地图还对一些地名进行了解释:“聚石脚即本地说山名,瑟根岩是也。”土地问题无小事,兹事体大。可以说,土地问题贯穿了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中,土地不只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成为各方势力角逐、博弈的对象,构成了政治权力的象征符号。

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为兴学重教、“以夏变夷”制定的义田古规,也并不全是古板的仁义礼信、经济数据,其中还饶有兴趣地介绍了龙蟠三村的民俗风情:

羬音岩,山羊大而细角,本地人于羬名曰瑟。聚石脚有小洞,走狗赶羬到此,羬羊即飞入洞中,每回赶之不得,故猎者名之曰瑟根岩,即是羬羊狡猾躲避之岩之意也。本地人于狡猾谓之“根”。竹箐内乃昆仑山异龙出脉,由西域而来至竹箐内,禹王治水开导金江,即雪山过峡处也。

格仲寒有硝泉,人饮之生疣,别处羊饮之不久而死,又煮米而红,烹茶无味。开由都水土有咸味,鹿猪牛羊爱吃。

竹箐内春景

雪岭巍巍,金江澹澹;云淡风清,林深竹绕。夜间虎啸猿啼,尽见鸢飞鱼跃。水复山重之内柳暗花明,岩扉石磴之中鸡鸣狗吠,麻衣板屋还同上古之风。地僻人殊宛似桃源之辈,但愿用夏变夷移风易俗。      

                                                                                             和德元识

以上簿内所注多有译言,愿阅者细察之。

和德元是丽江纳西人,科举出身,是乡绅中的翘楚,在他的笔下:义田所在的竹箐俨然是一个充满异俗趣闻的神奇之地,也是一个景色旖旎、民风淳朴、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但这些优美的抒情文字的表象下隐含着书者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对这种世外桃源景象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又期望“用夏变夷移风易俗。”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毕竟是化外之地,只有“用夏变夷”,才能达成理想国。可见,在社会大变局的背景下,丽江的地方乡绅,作为深受儒学熏陶的士人,他们为发展本民族、本地方,乃至为了国家的强大而自觉把地方和民族认同置于了更为宏大的国家认同之下。

一册义田簿,百年地方史。从地方史了解国家主流话语,从小传统中反观大传统,这对于我们更为深入、全面把握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皆有裨益。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22日博物版


分享到:

TAG: 博物馆 布政使 国家 历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70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