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6-11 23:08:26 / 个人分类:家乡纪事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转引自初晓光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568eac0100n4dl.html

一、卢龙历史

卢龙,如今是河北秦皇岛管辖下的一个县,经济欠发达,但是在历史上,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地方。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是孤竹国的地域,春秋时期,这里属于北燕,而后归肥子国。秦统一天下后,秦、汉、晋时均属幽州辽西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最早在此设立卢龙县,隶属于北平郡,到了唐、辽、金时代改称平州,元朝时,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明朝时期是永平府所在,辖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和山海卫。由于地处明代边关,又是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要冲,所以成为了一座军事重镇。清龙入关时,皇太极屡攻宁城不克,而转兵峰,从卢龙附近的隘口突袭得手,从而兵临北京城下。清一朝,这里仍称永平府,清廷在这里长期驻守重兵,以拱卫京师和护佑清东陵。民国时期,1913年裁府设永平县,翌年复置卢龙县,属津海道,1928年直辖于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迁卢抚昌和卢抚昌联合县,1945年复卢龙县治,属冀东行署。1949年8月,属唐专署,1958年11月,析卢龙并入昌黎、迁安两县,1961年6月复置卢龙县,1983年5月始,属秦皇岛市管辖。

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据张淑芬所著《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一书介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今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卷密教部经典之列;就密宗发展的历史而言,它是属于早期密教的经典之一。此经在传人中国后,即迅速流传,在中国密教发展的中期-即唐开元年间以后,更依此经发展出一些破地狱的仪轨,即所谓的“尊胜法”。虽然如此,此经在盛唐以后的流传与流行,并不限于密宗一派之内。由于社会和政治上的机缘,此经可以说是超越佛教宗派、普遍地流行于唐帝国广大地域,随着此经的盛行流传,经幢也随之广布树立于各地。此经的内容有其特别吸引人处,使它广受信徒接受;另外,此经部分的经文则直接促成经幢的建立。这部佛经的篇幅并不长,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意译部分,叙述释迦牟尼述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的原委,其中极力赞颂称扬此一陀罗尼的威力神效,并且教授持诵此陀罗尼之法。一是音译部分,则系“尊胜陀罗尼”。以此经最通行的佛陀波利译本而言,经文有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尊胜陀罗尼”仅三百二十六言而已;不过,“尊胜陀罗尼”才是此经最重要的部分。关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的由来,系释迦牟尼为解救善住天子即将面临短命寿终、受畜身、地狱等苦难而说的。某日夜晚,善住天子在享受和诸天游园等种种欢娱之后,忽然听到他即将遭受许多苦难的预告,包括他即将在七天之后寿尽命终,死后的境遇极为凄惨:先是受七返畜生身和地狱之苦;其后,虽然得以脱离地狱,生为人身,木过,却是生在贫贱之家,而且一出生就是无眼的残疾之人。善住天子听了,大为惊怖,于是向天帝释求救;然而,天帝释并无解救之法,乃转而求助于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应帝释的请求,便教以解救之道,即是“佛顶尊胜陀罗尼”。天帝释将此陀罗尼及其受持之法,传授善住天子。善住天子依法受持此陀罗尼六日六夜,不仅逃过死难,还得以远离一切恶道之苦,住菩提道,并获延年增寿。”

萨吉尔在《陀罗尼、真言及其他》一文中,对陀罗尼做了解释,“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陀罗尼所对应的梵文原文是Dhāraz,该词的词根是√Dhr,有执持、拿着之意,因此,在汉译佛典中,陀罗尼亦被译为总持。陀罗尼的产生与古代印度对经典的学习、传承方式有关,古代印度对经典的学习、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书写的传统在历史上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印度开始印刷书籍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重视口传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延续要求学习者博闻强记,佛教亦是如此。因此,早期的佛教弟子均被称为“声闻众”,对佛教教理精通的佛教人士也被称为“多闻者”,早期的佛经也是以“如是我闻”作为开篇语。人寿有限,对众多的佛教经典的记忆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陀罗尼最早也是作为记忆术而产生的。梵文是拼音文字,这为将佛经的大段内容浓缩成几句话、几个词,甚至几个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古印度人强调思辩,经典在记忆过程中还要辅之以辩论,这样才能化外在的经典为内在的思想体系,从而更有助于修行。因此,在佛教传统中,陀罗尼往往又与辩才相联系,得陀罗尼就能达到辩才无碍。......,真言所对应的梵文是Mantra,真言在佛经中亦被翻译为咒、咒语,其应用在印度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吠陀时代,真言就已经出现,在广义上,它指有韵律地念诵吠陀经典,狭义上,它特指对神的赞颂与呼召。真言所具有的力量也与古代印度的传统有关。古印度人认为梵语由神所创造,是神的语言,梵语的拼音系统及前面提到的经典的传承方式使印度人特别重视声音的作用,他们认为通过声音,人与神能相互交流、沟通,人以声音取悦于神,从而消灾避祸。......,陀罗尼作为经典的缩略记忆形式,如果当事人不熟悉经典,他眼中的陀罗尼只是几个或一堆无意义的符号,但佛教僧侣却能据此掌握众多的佛教经典,正是在
后种意义上(符号背后所指向的丰富的语义),陀罗尼逐渐具有了神圣的涵义。一般的信徒认为,通过念诵陀
罗尼,也相当于念诵了其所指代的经文,而经文的念诵有助于信徒身心的提升,此种观点逐渐被主流所认同,陀罗尼也频繁出现于一些佛教经典中。再后来,陀罗尼具体的经文指向被淡化、模糊,甚至消除,而代之以守护身心的功能,陀罗尼与真言也在这个层面上功能日趋重合,逐渐合流。就广义而言,陀罗尼的功能更宽泛一些,除了保护,其记忆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因此,一切真言均可称之为陀罗尼,而陀罗尼并不完全等同于真言。真言一般出现于密宗经典中,陀罗尼则在显、密经典中均有发现,密宗在汉传佛教中并不发达,但陀罗尼却特别流行,唐代以经幢形式出现的大量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即是明证,这也彰显了陀罗尼在世俗层面消灾避祸的功能。”

《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一书认为,“它即具有除灾和成佛这两种功能;不仅可祈求现安的利益,永离病苦、延年益寿,并且可免除因业障恶因所招致地狱、畜生、饿鬼恶道的果报,更可得佛授记,尽此生后可往生诸佛国土。......,此经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兼济生灵与亡者,尤其特别强调“尊胜陀罗尼”的破地狱功能。从此经中释迦牟尼说“尊胜陀罗尼”的两个别称,便可知晓,此经又名为《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吉祥能净一切恶道》,可知此陀罗尼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净除一切恶道-包括地狱、畜牲和饿鬼。......,破地狱虽然是此陀罗尼最主要的功能,但是它也有祛病、长寿,以及免除一切畜生等恶道的功能;只是,其破地狱功能后来几乎掩盖了其他的功能。唐人特别重视此经的破地狱功能,以及此经初传人即大受欢迎,都和7世纪以降社会上地狱信仰有密切的关系。此经因其所强调破地狱功能和唐代社会上流行的地狱信仰暗和,是它大受欢迎、很快便广为流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墓瞳”的建立-即有很多经幢是为亡过者所建,树立在坟墓傍侧。研究经幢学者都认为下列一段经文,直接影响经幢的建立:“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率堵波中。天帝,若有芯刍、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觅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提到若有人书写此陀罗尼,将它置于高处,如高幢、高楼、高山上,或将它置于率堵波(塔)中,则此人所有罪业恶报皆可消除,不堕地狱等恶
道的描述,诚然直接影响了唐人采取将此经镌在石幢上的方式,而创作了石经幢。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将尊胜陀罗尼书写于高幢上,这仅是宗教上的祈求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方法以祈求消弥现世的灾殃,以及免除地狱等恶道之苦。又,上文提到尊胜陀罗尼威力最为神妙之处——“尘沾影覆”,是此经最耸动人心之处,也是促使唐人建立经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文中提及:凡人接近或见到此陀罗尼,甚至只要书写着此陀罗尼的经幢的影子映到身上,乃至于幢上的灰尘偶然飘落人身上,则此人亦得以净除一切罪业恶道。......,受持此陀罗尼之法相当简单,也是此经之所以易为人所接受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受持此咒之法共分三种:第一种是为短命者所说:宜洗浴着新衣,于月圆十五日,持斋诵此陀罗尼满千遍,则不但可增寿,也可永离病苦,消灭一切业障,不受地狱之苦。而若有病重之人,乃至畜生鸟类闻人诵此陀罗尼,亦得好处,病者离一切病苦,消除其应受之恶道;而畜鸟类闻此,则尽此身之后,便不复受畜生鸟类之身。第二种是若人已造恶业而命终堕于地狱等恶道受罪,其亲人可取亡者之骨,以土一把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以此土散亡者骨上,亡者立可免受诸苦,即得升天。第三种是对持诵者说:若人日日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可往生极乐世界;若人时常念诵,亦可增寿快乐,此生之后可往生诸佛刹土,常与诸佛俱会一处。其法是:于佛前取净土,作一四方坛,在坛上种花草,烧香,胡跪,作慕陀罗尼印,诵此陀罗尼一百零八遍。”

《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唐代民俗风情》一文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传入,翻译和流行进行了分析,“传译有种种异说。据《佛祖统记》卷三十九记佛陀波利仪凤元年从西国来华,“至五台礼文殊, 遇老人曰‘
此土人多造恶,佛顶尊胜咒为除罪秘方,可还西取经流传。’忽不见,至是取经来上。” 其被告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一切恶业,劝其取此经。至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奏帝,帝请日照法师、杜行颇助译,又同汉僧顺贞共译出。当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初译并非佛陀波利,最初经由北周时阁那耶舍译出,但没产生什么影响。进人唐代此经备受青睐,有多种译本,所谓杜行颇、月照三藏、义净三藏、佛陀波利、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不空三藏等译本,及法崇注释本等。据《大正藏》所录,在唐代就有五种译本,分别为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杜行颇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地婆诃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1;地婆诃罗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一卷,译出年不详;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义净译《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以上诸译本中,佛陀波利本最为流行,流布最广。正如《开元释教录》卷九所云 “比诸众译, 此最弘布。到了中唐之时,该经有10种以上的本子流传。另外,还有善无畏译《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不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若那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唐法成译《诸星母陀罗尼经》等数部仪轨译本及若干陀罗尼单译本流行于世。在各译本之中,佛陀波利译出最为神异,因此,在各种本子中佛陀波利所译之本也最为流行,也正是经由佛陀波利弘扬之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才广为流布。“在敦煌遗存的写经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序、启请文共116种,其中大都是唐代写本,波利本最多。”......,《尊胜经》流布各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译经师本人的努力是主要的,但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辅助因素,如帝王的提倡。当时的帝王武则天和唐代宗都竭力推崇, 特别是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初,代宗敕命不空俗弟子功德使李元琼,诏令天下僧尼限一月之内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精熟。“天下僧尼诵佛顶尊胜陀罗尼,限一月日诵令精熟。仍仰每日诵二十一遍,每年至正月一日,遣贺正使具所诵遍数近来。”像这样皇帝下令举国诵陀罗尼的事情,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这也集中反映了当时密教信仰的浓厚程度。由此尊胜陀罗尼便广泛传诵于寺刹而家喻户晓了。这是尊胜陀罗尼广为流行、盛传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尊胜陀罗尼流传全国,也是国家用行政手段推行的结果。还有贵族、官僚的积极参与,如朝散郎行鸿肿寺典客令杜行领,朝议大夫兼侍郎御史武征,殿中侍御史蒋那、王少府、行通舍人张承福,长史张绎等,这些信奉者显赫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这一信仰的流行。同时,宗教界僧尼的弘传及广大民众的热情追捧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有五台山文殊信仰等更具社会影响力的宗教活动的推动,等等。特别是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提倡,建尊胜陀罗尼幢习俗亦渐次形成,这对佛顶尊胜信仰的流播,无疑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密宗大师在推广其教时,就曾借助于此经。另外,密宗的弘传者金刚智、不空都曾翻译过此经。特别像不空,不仅翻译和注译此经,还利用他对帝王的影响力来提高此经的地位。据不空《代宗朝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五所记,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不空曾上疏请在太原大唐兴国大崇福寺净土院灌顶道场处,令僧人长诵“佛顶尊胜陀罗尼”,为国祈福。其实,此经内容所涉仅为个人现世利益的, 如得免病痛、消除一切罪业等,无关护国内容。因此,若无不空等的提倡,实难得到帝王如此的重视。总之,此经的传遍天下,乃是由于当时的宗教、政治、社会诸因素合力助推的结果。”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又与诸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尔时三十三天于善法堂会。有一天子名曰善住。与诸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大天受胜尊贵与诸天女前后围绕。欢喜游戏。种种音乐。共相娱乐。受诸快乐。尔时善住天子即于夜分。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狱苦。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于贫贱。处于母胎。即无两目。尔时善住天子闻此声已。即大惊怖。身毛皆竖。愁忧不乐。速疾往诣天帝释所。悲啼号哭。惶怖无计。顶礼帝释二足尊已。白帝释言。听我所说。我与诸天女共相围绕。受诸快乐。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七返受畜生身。受七身已。即堕诸地狱。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贫贱家。而无两目。天帝。云何令我得免斯苦。尔时帝释闻善住天子语已。甚大惊愕。即自思惟。此善住天子受何七返恶道之身。尔时帝释须臾静住。入定谛观。即见善住当受七返恶道之身。所谓猪狗野干狝猴蟒蛇乌鹫等身。食诸秽恶不净之物。尔时帝释观见善住天子。当堕七返恶道之身。极受苦恼。痛割于心。谛思无计。何所归依。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令其善住得免斯苦。尔时帝释即于此日初夜分时。以种种华鬘涂香末香。以妙天衣庄严执持。往诣誓多林园。于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七。即于佛前。广大供养。佛前胡跪而白佛言。世尊。善住天子云何当受七返畜生恶道之身。具如上说。尔时如来顶上。放种种光。遍满十方一切世界已。其光还来绕佛三。从佛口入。佛便微笑告帝释言。天帝。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狱。能回向善道。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悉皆消灭。当得清净之身。随所生处。忆持不忘。从一佛剎至一佛剎。从一天界至一天界。偏历三十三天。所生之处。忆持不忘。天帝。若人命欲将终。须臾忆念此陀罗尼。还得增寿。得身口意净。身无苦痛随其福利。随处安隐。一切如来之所观视。一切天神恒常侍卫。为人所敬。恶障消灭。一切菩萨同心覆护。天帝。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诸

佛剎土。及诸天宫。一切菩萨所住之门。无有障碍。随意趣入。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众生说增益寿命之法。尔时世尊知帝释意。心之所念。乐闻佛说是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那谟薄伽跋帝啼隶路迦,钵啰底,毗失瑟咤耶,勃陀耶薄伽跋底怛侄他唵毗输驮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娑破啰拏揭底伽诃那娑婆皤输秫地,阿鼻诜者,苏揭多伐折那阿嘧咧多毗晒鸡阿诃啰阿诃啰阿瑜散陀罗尼输驮耶输驮耶伽伽那毗秫提乌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娑诃娑啰,喝啰湿弭,珊珠地帝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咤耶,頞地瑟耻帝,慕侄隶跋折啰迦耶,僧诃多那秫提萨婆伐罗拏毗秫提钵罗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萨末那阿地瑟耻帝末祢末祢怛闼多部多俱胝钵唎秫提毗萨普咤勃地秫提社耶社耶毗社耶毗社耶萨末啰萨末啰,勃陀頞地瑟耻多秫提跋折梨跋折啰揭鞞跋折滥婆伐都么么萨婆萨埵,写迦耶毗秫提萨婆揭底钵唎秫提萨婆怛他揭多,三摩湿婆娑遏地瑟耻帝,勃陀勃陀,蒱陀耶蒱陀耶,三漫多钵唎秫提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頞地瑟耻帝娑婆诃。

佛告帝释言。此咒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拔一切秽恶道苦。天帝。此大陀罗尼。八十八殑伽沙俱胝百千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大日如来智印印之。为破一切众生秽恶道苦故。为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众生得解脱故。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众生得解脱故。短命薄福。无救护众生。乐造杂染恶业众生得饶益故。又此陀罗尼于赡部洲住持力故。能令地狱恶道众生。种种流转生死。薄福众生。不信善恶业。失正道众生等。得解脱义故。佛告天帝。我说此陀罗尼。付嘱于汝,汝当授与善住天子。复当受持读诵思惟。爱乐忆念供养。于赡部洲一切众生。广为宣说此陀罗尼印。亦为一切诸天子。故说此陀罗尼印。付嘱于汝。天帝。汝当善持守护。勿令忘失。天帝。若人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夜叉罗剎鬼神布单那羯咤布单那阿波娑摩罗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菩萨。同会处生。或得大姓婆罗门家生。或得大剎利种家生。或得豪贵最胜家生。天帝。此人得如上贵处生者。皆由闻此陀罗尼故。转所生处。皆得清净。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场最胜之处。皆由赞美此陀罗尼功德。如是天帝。此陀罗尼名吉祥。能净一切恶道。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犹如日藏摩尼之宝。净无瑕秽。净等虚空。光焰照彻无不周偏。若诸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喜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天帝。若有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乘斯善净。得生善道。天帝。此陀罗尼所在之处。若能书写流通。受持读诵。听闻供养。能如是者。一切恶道。皆得清净。一切地狱苦恼。悉皆消灭。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宝幢旛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埵。真是佛子。持法栋梁。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尔时阎摩罗法王。于时夜分。来诣佛所。到已。以种种天衣妙华。涂香末香庄严供养佛已。绕佛七匝。顶礼佛足而作是言。我闻如来演说。赞持大力陀罗尼。故来修学。若有受持读诵是陀罗尼者。我常随逐守护。不令持者堕于地狱。以彼随顺如来言教而护念之。尔时护世四天大王。绕佛三匝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广说持陀罗尼法。尔时佛告四天王。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宣说受持此陀罗尼法。亦为短命诸众生说。当先洗浴。着新净衣。白月圆满十五日时。持斋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令短命众生。还得增寿。永离病苦。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地狱诸苦。亦得解脱。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佛言。若人遇大恶病。闻此陀罗尼。即得永离一切诸病。亦得消灭。应堕恶道。亦得除断。即得往生寂静世界。从此身已。后更不受胞胎之身。所生之处。莲华化生。一切生处。忆持不忘。常识宿命。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极重恶业。遂即命终。乘斯恶业。应堕地狱。或堕畜生阎罗王界。或堕饿鬼。乃至堕大阿鼻地狱。或生水中。或生禽兽异类之身。取其亡者随身分骨。以土一把。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佛言。若人能日日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舍身往生极乐世界。若常念诵。得大涅盘。复增寿命。受胜快乐。舍此身已。即得往生种种微妙诸佛剎土。常与诸佛俱会一处。一切如来恒为演说微妙之义。一切世尊即授其记。身光照曜。一切剎土。佛言。若诵此陀罗尼法。于其佛前。先取净土作坛。随其大小方四角作。以种种草华散于坛上。烧众名香。右膝着地胡跪合掌心常念佛。作慕陀罗尼印。屈其头指以大姆指压。合掌当其心上。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讫。于其坛中。如云王雨华。能偏供养八十八俱胝殑伽沙那庾多百千诸佛。彼佛世尊咸共赞言。善哉希有。真是佛子。即得无障碍智三昧。得大菩提心庄严三昧。持此陀罗尼法。应如是。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众生应堕地狱道。令得解脱。一切恶道。亦得清净。复令持者。增益寿命。天帝。汝云将我此陀罗尼。授与善住天子。满其七日。汝与善住俱来见我。尔时天帝于世尊所。受此陀罗尼法。奉持还于本天。授与善住天子。尔时善住天子。受此陀罗尼已。满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愿满。应受一切恶道等苦。即得解脱。住菩提道。增寿无量。甚大欢喜。高声叹言。希有如来。希有妙法。希有明验。甚为难得。令我解脱。尔时帝释至第七日。与善住天子。将诸天众。严持华鬘涂香末香宝幢旛盖天衣璎珞。微妙庄严。往诣佛所。设大供养。以妙天衣。及诸璎珞供养世尊。绕百千匝。于佛前立。踊跃欢喜。坐而听法。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顶。而为说法。受菩提记。佛言。此经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汝当受持。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二、经幢

张淑芬的《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一书,对经幢做了较全面的论述,“经幢是唐代才出现的一种多面体的佛教石刻,其上大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来道教也模仿此一形式,所以也有刻道教经典者。这种石刻以棱形石柱居绝大多数;就中又以八角形棱柱为最多,也有少数是六面或四面体。另外,极少数则作十六面体,也有少数作圆形石柱体,唐代人心目中的经幢,是指刻有“陀罗尼”的石刻,称为“石幢”。......,经幢的高度和它的结构、形制有密切的关系。据建筑学者初步的观察,唐代经幢刚出现时,结构简单,一般均为单层,装饰亦少,高度大都在2、3米以下;中唐以后,特别是宣宗大中年间以后,经幢逐渐采取多层的结构,装饰也益趋复杂;下施须弥座,上加华盖,装饰日趋华丽,高度多达4、5米。五代以后,华盖增至数层,高度也相对地增大。至北宋时,经幢规模愈趋高大,但也有少数例外者,唐代也有少数经幢的高度在10米以上,如上海松江陀罗尼经幢残高9.3米,若连同残缺部分计算,估计应当在10米以上。一般来说,五代以后经幢的形体愈显高大,如五代临安海会寺经幢高达12.1米,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建的梵天寺经幢通高15.67米,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至公元1007年)建的彼岸寺石幢高12.18米,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建的河北赵县陀罗尼幢更高达18米。不过,时代愈晚,墓幢相对地增加,而墓幢的高度一般都在2米以下。由下至上,经幢一般可分为幢座、幢身翮幢顶三部分。经幢通常是由数个石块组成的,关于经幢的结构与作法,可能有好几种方式,迄今所知者仅有以下两种:一是榫接法,石块之间都敷有石灰粘料,只有幢身的上、下端各凿有阳榫,套接上、下盖所凿的阴榫;又,为了保持建筑的垂直平衡,部分层次间还加垫了铜钱。至于如何将经幢固定树立在某一个定点,则是先用匾长形的石板做一八角形的石廓,然后在此石廓的外缘,以扁长形石板砌结台阶四级。在石廓的内部中央,平填五块石条板,板的周围夯填泥土,而在其上砌结经幢(幢座、幢身和幢顶)。另外一种则非榫接法,每级都是以整块石刻雕琢而成,叠合之处未见有榫铆结构。......,从经幢的题记和实物,可知有些石经幢原是施有彩绘,并有部分帖金;完工时还悬挂着五颜六色的丝幡,因此在外观上没有石材的厚重冰冷的感觉,而是彩绘缤纷,相当亮丽庄严。......,经幢上镌刻的文字主要是佛经,另外还有造幢记、造幢者的题名,少数的经幢也有额题。造幢记-包括序、铭和赞,主要是叙述造幢缘起,其中多是赞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威力神效,有的也兼述此经东来的传奇。造幢者题名通常刻于幢座。”经幢刚开始出现时所刻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来在刻波利本的尊胜经幢上,也常刻有唐代僧人志静所撰《经序》,记述此经东来的经过和佛陀波利的传奇。宋代以后,还经常刻有“启请”和“跋尾”。有的经幢在《尊胜经》以外,还刻有其他佛经或经咒,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六门陀罗尼经》,《妙法莲华经》,《大悲咒》,《佛说大佛顶陀罗尼》,《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等。也有的经幢所刻不是《尊胜经》,如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一切如来白伞盖大佛顶陀罗咒》等等,还有在石幢上刻《道德经》,还有一些经幢是梵文或西夏文。......,经幢树立的地点有以下几处:寺院、交通频繁的通衢大道、墓傍或墓中、塔侧以及爽垲之地、个人家中等,而以树立在寺院领域内和墓侧者居多。”

三、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内南门里的十字路口中央,俗称石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经幢系用多块巨石精雕细刻后叠砌而成,高大挺拔,秀美壮观。经幢高10.35米,耸立在正方形的石砌台基中央,台基四周以石雕栏柱围绕,占地面积25平方米。经幢为八棱多层式建筑,幢身分为六节,各节间设置华盖、幢檐及迎莲等石雕饰件。其上为莲花宝珠式幢刹,下有须弥幢座,外围龙盘玉柱,呈八龙祥扶;须弥座上各面雕饰猛兽、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及飞天等,造型古朴,雕刻精细。此幢体量高大,屹立千年而不倾覆,应为榫接。

据董宝瑞在其《卢龙古城屹立千秋的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文中介绍,“经幢第一节的石柱上刻有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撰写的《平州石幢记》,第二节刻有《千手千眼大悲神咒》,第三节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四节刻有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撰写的《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上的各个立面雕刻有浮雕佛造像。”因无法看到经幢所刻经文,故不知其第三节所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是何经文,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所刻为《佛顶尊胜陀罗尼》,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最大,另一种可能是所刻为其他经典,因为其他经幢造幢记中称“大佛顶陀罗尼”的,所刻为《一切如来白伞盖大佛顶陀罗咒》,《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等。据幢身第一节所刻的《平州石幢记》记载,这一经幢始建于唐初,当时,佛教盛行,有人在此地修建经幢,刻密言于石上,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经幢建成后,巍然屹立数百年,于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毁于自然灾害,金大定九年(公元1171年)五月,经幢得以重建,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使之保留至今。

至于为何要在此地修建如此雄伟的一座经幢,已无从考证。此经幢高大,按比例推算,其所配之殿宇,陵墓将规模宏大。但典籍并无此地有殿宇、陵墓的记载,我觉得此经幢用于寺院、墓地、或个人用途的可能性不大。按照经幢的用途推想,用于通衢大道或震慑妖魔海眼的可能性较大。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提及,此“陀罗尼”有“尘沾影覆”的威力神效,可以消除人们的业障;因此,造幢者也常在通衢大道上树立经幢,希望惠及众多的过往行人。民间传说这里地下原有个洞,从洞里边冒出黑水,水流四溢,形成水患,周围百姓出行不便,绕道而行。一位云游僧人过此,发愿募化修经幢,压在上面,据说此经幢一侧是一口古井,一条铁链顺入井内深不可测。如此说当真,则此经幢也可能用于震慑海眼。

四、《永平府志》和《平州石幢记》

《永平府志》(卷二十七·封域志·古迹下·石幢)记载了卢龙石幢:“石幢,在府城南街。高三丈,环以石栏,觚棱八面,自下而上凡七层。第一层刻创建石幢记:(金大定年间)。第二层三层刻佛经,第四层刻明万历年间重修记。以上三层皆佛像。迁安城东南隅,亦旧有石幢。高三丈,方圆六丈。上有八棱,下有三层花草、人物,雕刻玲珑。明正德间巡按刘士元撤去。”

《平州石幢记》刻于第一节石柱上,全文为:“□□《国平州石幢记》□□□中都□□僧并述:窃闻自东汉永平年间,摩腾入洛,始闻佛教之声。尔後西僧继至,故佛之圣典,渐流二京。三藏真证大衍九域比屋,黔黎皆沾甘露。上至王公,下及皂隶,竞为读诵,诚为苦海之舟航矣。然佛教虽著,犹有多门,乃大列三乘高张五教,或偏圆不定,或显密殊途,虽万派洪波,咸归大海。後至唐仪凤年中,西天神僧曰:佛陀钦风殉命,来游清凉,参游未遍,遇文殊化身,相对言论。文殊曰:尊者远来,游礼五顶,欲求圣利,未知将得尊胜陀罗尼经来不?佛陀曰:不。老叟曰:若未将经至空游何益?佛陀闻次,便辞老叟,策杖西归。不数年间将经再至,还遇老叟,相慰晤言。叟曰:若将经至以利生民,诚为大喜。佛陀乃诣阙陈词:□□真文译讫,朝廷降旨今於京邑州,郡□□□中建石幢,刻密言于石上。以希尘□影覆之,□潜滋万古,此乃建石幢之始也。平州大郡东□遥山,西临大水,厥田上中,居民纯厚,有三代遗风。原其所系尧创九州,属青州。禹添三州,遂隶于幽。武王封召公于燕,故此地属燕。秦并六国,以天下为三十六郡,乃号辽西郡。炎汉御宇更号右北平。司马氏及曹丕有国,改置卢龙郡,今之县名,仍从古号。元魏、石勒、慕容氏父子建国皆从卢龙之郡。隋文创业,去郡为平州,盖顺古北平之号。唐乘玉辇只号平州,後唐五代,□辽皆从平州之名。大金建国远收淮北之地,正隆迁都於燕京,大修宫殿建号中都,故我州为大国之东门矣。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於南城中旧有石幢一座,於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仆之于地,居民秽污,深可悲夫。於戏!万事无恒,荣枯互作,会州中信士王昌吉校尉□发心再建。遍告州人,□邑□施铜钱二千万。命匠琢石及刻密言於上,始於大定九年五月间兴工,後至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工毕,奇巧之势十倍于前,举高三丈,落落风规,实州中之伟望。落成之日,仕庶稽□咸谓奇哉!众议式胎厥德,万古不泯,乃命都僧□直笔茂实以传不朽。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建。医士黄玄书石。”

卢龙文人胡宝珊有一篇《试读<平州石幢记>》,对此文有了较详细的解说,现摘录在此:“我听说自从东汉永平年间,印度摩腾高僧来到洛阳,(中国)才开始听到佛教的声音。从此以后西方的僧人才开始到达(这里),因此佛教的经典逐渐流传到京城长安、洛阳。在广大地区,家家户户老百姓都能得到佛法的滋润,上自官吏和那些达官贵人们,下至官府的差役们都争着念起佛经来,真好像在苦难的大海里遇到了救命的船只!虽然说佛教一时非常兴盛,但它也有好多门类。大加宣扬“三乘”佛法,极力宣扬“五教”的佛法。虽然教义、佛法有所不同,有许许多多种门派,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统的佛门。后来到了唐朝仪风年间,神僧说:我等佛子舍生远来参拜游览文殊菩萨的住地五台山,还没来得及各处都去参游,便遇到了文殊菩萨的化身一个老头,彼此互相交谈,老头(文殊菩萨)说:“尊贵的高僧,你远道来参游礼拜五顶山(五台山)菩萨,有求神佛,想得到爵赏,不知道是否带来尊胜陀罗尼经啊?”和尚说:“没有。”老头说:“假如没带佛经来,白白参游有啥好处!”和尚听老头这么一说,便辞别了老头拄着拐杖回西方去了。没过几年,带着佛经又回来,又遇见了那个老头儿。当面交谈,互相问候。老头说,要是能把佛经带来,对百姓大有好处,实实在在是件大喜事。和尚这才去朝廷申述理由。等到佛经翻译完毕,朝廷降下旨义:各州、县、村、邑要建石幢,把佛经刻在石幢上,希望百姓受到无边法力的佛法恩惠,万古永享。这就是当初建石幢的初衷。平州,这里是个大郡府,东面可以望到遥山,西面靠近大河,这里土地数上中等;百姓性格纯朴厚道,有古代中华民族夏、商、周三代遗留的高尚素质。系统地考察其源流:尧创九州的时候,这里属青州;禹在九州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三州,这里属幽州。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此地属于燕。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里是辽西郡。到汉代改称右北平。到了三国时曹魏及司马氏建晋,改设卢龙郡,现今的县名仍旧顺从古来的称号。南北朝时北方拓跋珪建魏,后被前秦所灭;慕容氏一族,慕容垂建后燕,前燕、前秦等十六国,此时这里称卢龙郡。隋文帝建隋朝这里改为平州,以顺应古北平之称号。唐代这里称平州。后唐五代至辽仍称平州。到金代金建国,收服了淮北大片土地,到正隆年间迁都到燕京,大修宫殿,建立中都,因此我们平州成了大国的东门啦!古代的平州城就是现在的北城,南城是辽人建筑的,在城中原来就有一座石幢,于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五月二十日,遇到大风暴被雷击毁,倒塌在地上。百姓都觉着这事很不吉祥,实在叫人们心理悲痛!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总是有盛就有衰,州中的有识之士聚会在一起商量,由王昌吉校尉等人许下心愿,决心再重新修建,并向州里城乡人等广泛宣传,为了这件善事人们捐铜钱二千万。叫石匠们动工修建并在上面刻上佛经。由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五月间开工到十一年(公元1171)九月三十日完工。工艺的奇巧比以前的石幢胜强十倍。塔高三丈,看着非常潇洒自然,有落落大方的风度,实在是州中很有名望的建筑。落成的那天,人们都去叩头礼拜,都说修建的非常奇妙啊!大伙议论说,这样积德的善事应该发扬光大,使其万古永不泯灭,命和尚中的长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成文章,以便永久传流下去。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九月三十日建立。平洲医士黄玄书写碑文字。 ”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四、经幢石刻

卢龙经幢虽然不如赵县的高大,但是石刻精美,尤胜于前者。经幢周边被石雕栏柱围绕,栏柱的材质不相同,应是不同朝代修建的。经幢须弥基座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圆形石板,第二层为八棱形,雕刻有佛家吉祥物图案,并有莲瓣装饰,第三层也是八面,每面雕刻有奔跑嬉戏的瑞兽二只,虽神态已满莫不清,但是姿态生动,各不相同。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基座之上便是幢身,外侧由八根龙柱支撑,盘龙姿态刚硬古拙,不似明代盘龙风格柔美,似是辽金时期所建。幢身两层八面,下层八面上雕刻了八个不同的场景,人物、鸟兽姿态各异,似是佛教经变故事或历史典故。上层八面已不太清晰,不好分辨。龙柱上层有一圈石刻飞天,风格苍劲,但细部雕刻分明,应为辽金文物。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经幢共有六节,下面四节刻有经文和文字,每节之间用石雕的华盖、仰莲分割,雕刻细腻精美,世所罕见。尤为可贵的是,经幢虽最初立于唐代,但是金、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不同时期的石雕艺术集中在一起,既有金的古朴刚历,又有明的细腻大方,实乃不可多得之荟萃珍品。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河北秦皇岛卢龙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经幢最上面两节没有雕刻经文,而是在八个面上浮雕佛造像。从幢檐下所表现的斗拱形式来看,应不是唐代风格,也非明朝式样,很可能是辽金时期建筑形式。如真如此,那更显珍贵。


五、参考资料

1. 《永平府》,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62324.htm

2. 《经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314.htm

3.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87051.htm

4. 《卢龙县城:<平洲石幢记>》,佛教导航,http://www.fjdh.com/wumin/HTML/100326.html

5.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李彦,张映莹,《文物世界》,2007年5月

6. 《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张淑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7. 《陀罗尼、真言及其他》,萨吉尔,《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8. 《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唐代民俗风情》,夏广兴,方海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

9. 《卢龙古城屹立千秋的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董宝瑞,《文史天地》,http://hi.baidu.com/fnxdaj/blog/item/97b746cd43ecea580fb345d8.html


TAG: 河北秦皇岛 陀罗尼 卢龙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