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摘:清代时期的鞋履(四)京剧舞台“跷功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3-01 09:34:23 / 个人分类:读书读报

中国历代鞋饰》(叶丽娅编著)精品文摘

第九章:清代时期的鞋履

四、京剧舞台“跷功鞋”

正当女人们为“三寸金莲”而骄傲,男人们为“三寸香莲”而痴狂的时候,乾隆年间,以踩跷出名的梆子戏演员魏长生来到北平,以他惊人的技艺,把小脚女人的形象搬上了戏剧舞台。其脚著“跷功鞋”,模仿缠足妇女的举手投足,在舞台上表演的惟妙惟肖,婀娜多姿,顿时醉到京城的戏迷们,“跷功”在北京等地盛极一时。台上台下小脚女人互竞足小,推波助澜,无疑使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真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缠足年月的戏剧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真实写照。

跷功,亦称“踩跷”,“绑跷”,戏曲表演特技。主要为旦角,即花旦、彩旦、武旦,在表演中仿照古代缠足妇女的走路姿态而设。跷(音同),字意为:举足,踮起脚后跟。跷又叫跷板,传统戏曲中“跷”是件木制假小脚,长约三寸,下端前尖后圆。它绑缚在演员脚上,用布跷带缠紧,外面套上绣花“跷功鞋”,上着大彩裤遮住真脚,观众看到的是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在传统的旦角戏中都有它精彩的表演片段,但是演员要掌握这门技巧,经受的训练却是非常痛苦的。关于“跷功”的历史,据戏剧理论家齐如山(18751962)记述:其“始自陕西的踩高跷。高跷在汉唐等朝,名曰长跷伎,最初并无假纤足的扮法。后假扮女子者,把裤口加长,约与真足齐,又在下边装上一双小足鞋,显得身长而细袅美观。于是戏中之旦角,也仿而效之,渐成风气。由西安传到四川。”四川正是魏长生的家乡,而四川女子小脚之小也是屈指可数的。当时许多民间剧种都将跷功作为必学的基本功之一。还涌现出不少以踩跷擅长的演员,像梆子戏名旦魏长生及其高足陈银官,京剧名旦余紫云、路三宝、郭际湘、余玉琴、于连泉,蒲剧名旦王存才等等,都对踩跷有深厚功力。光绪年间,由汉剧《醉杨妃》改编的京剧《贵妃醉酒》,演员用“踩跷”演缠足的杨贵妃,可谓是以假乱真,曾轰动北京城。那时有许多戏中都有绑跷技巧,如《盘丝洞》、《西厢记》《穆柯寨》、《穆天王》、《虹霓关》、《打焦赞》等等。特别是国粹京剧中,娴熟优美的跷功表演技巧尤为突出。如:京剧名旦于连泉(筱翠花)跷功极好,他表演的《贵妃醉酒》中贵妃醉酒一场,要踩着“跷功鞋”,完成“衔杯”下腰、“卧鱼”、闻花、扇舞、云步、醉步等各种身段与步法,难度较大。其精彩的表演,轻捷的脚步,传神地演绎出杨贵妃的妩媚和醉态,故每场演出必满座。“跷功鞋”帮面采用绸缎,上绣漂亮的花卉图案,与真鞋无异。名角们多备有各种色彩制作的“跷功鞋”。

然而,要穿上这双“跷功鞋”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为了在戏剧舞台上塑造小脚女人形象,那时学旦角的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痛苦的磨练,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跷功”本领,穿上“跷功鞋”,演好“金莲戏”。跷功可分“硬跷”和“软跷”两种,因而跷功鞋也分成“硬跷鞋”与“软跷鞋”。

硬跷鞋一般采用红、白、兰缎地,五彩线绣制花纹,鞋头缀有彩色丝穗,鞋帮后跟缝有一块长约10寸的白布条,俗称“鞋拔带”。硬跷鞋底部为半截鞋底状,即前掌部是用白坯布纳制的千针底,后掌面空洞,正好露出木跷的后跟。穿上这双硬跷鞋要经过多道程序:

1、                    绑木跷:木跷下端削凿成缠足女子的莲脚形状,约3寸长,前尖后圆,脚心弓起。上端呈牛舌形,长度为5寸多。绑时把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跷牢牢扎紧。再穿入木跷套,仍用跷带绑缚(图72

2、                    穿跷鞋:拉住鞋拔带穿进跷鞋,再将绑缚带交叉向下环绕至脚裸处,然后系紧打结(图7374

3、                    带跷套:跷套为兰缎五彩线绣,俗称“裤腿儿”。上宽下窄,圆筒状,上有两根带子,系于膝下。最后放下裤脚儿便可遮住跷板,只露出跷功鞋(图75

软跷鞋也用红、白、兰缎五彩线刺绣,普通千针纳鞋底,长度根据演员脚码,一般约4寸。左右帮上设白布带,鞋尖内塞棉絮。与硬跷鞋不同的是它采用鞋垫,即在跷鞋内制高坡木鞋垫(白坯布包裹)。穿着分以下步骤:

A先裹脚:先用裹脚布将脚裹好,采用内置底软跷鞋,而不用木跷板(图76

B套软跷鞋:用后帮鞋拔拉进软跷鞋,再将两根带子绕跷鞋至脚背并捆紧打扣(图7778

C穿跷套彩裤:穿上兰色彩丝绣花跷套,再用大彩裤遮住真脚(图79

无论穿硬跷鞋还是软跷鞋,演员站立后,脚掌与地面均成75度夹角。最早科班的演员从小就要开始训练。许多著名旦角演员回忆,自己学艺时,单练习跷功就花了三四年。武旦表演翻、打、扑、跌时,都用踩跷。在脚上绑上木头作假小脚,要练得和真脚一样运用自如,没有长时间的刻苦锻炼是不行的。武旦只有把跷功练好才能穿上跷功鞋,开始正式学戏。京剧的很多程式都是以跷功为基础。

跷功表演采用足尖斜立于地像跳芭蕾舞一样,轻灵矫健,故有“东方芭蕾”之称,其实“跷功”比“芭蕾”更难。据戏剧专家介绍:芭蕾的舞鞋在鞋头部份有块软木,演员只有在立地旋转时才会用到脚尖的力量,跑跳时都还是脚跟着地。而我们的跷功要求演员一裹上木跷,腿部和脚腕都要绷直,整个脚都是离地的,完全依靠脚腕的力量挺立着,此时全身的重量都压在脚尖上,而套在脚前掌部位的“跷功鞋”后跟是无法着地的,因而训练起来难度较大。由此可见,中国的跷功确实比西方的芭蕾舞更上一筹。辛亥革命后,不少人认为跷功是对旧时代妇女缠足陋习的模仿,于是风靡一时的“跷功鞋”,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注释: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2、《清稗类钞·服饰》;

3、吴掁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二;

456台湾柯基生《深闺红颜泪·三寸金莲》台北县立文化中心出版1998.12


TAG: 精品 文摘 舞台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8977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