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摘:原始社会的鞋履 (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13 10:32:54 / 个人分类:读书读报

中国历代鞋饰》(叶丽娅编著)精品文摘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鞋履

一、人类最早的鞋饰还在民间流行

  在蛮荒的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穴居在深山密林,以捕猎野兽为生,“食其肉而衣其皮”,用简单的石制工具获取有限的物品。严寒酷暑,四季轮回,为了捕获更多食物,为了逃避自然灾害,常常要爬山涉水,披荆斩棘,此时保护好双脚就成了生存的首要条件。“远古妇女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特别是那些寒冷地区,在冰天雪地里奔跑,常常冻坏双足,此时,用狩猎的战利品——兽皮,来抵御风寒,温暖双脚,便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先祖们拿尖利的石器,切割捕获的兽皮,简单地裹在脚上,以防其脚底受冻、刺伤…,这就是人类最初原生态的鞋子,俗称“裹脚皮”。在炎热的南方,先人们也用自然馈赠的植物树皮、草茎等绑缚在脚掌下面。由于双脚的磨难和载重远远超于上肢部位,所以许多情况下都显得比护身更为重要,更加先行。“裹脚皮”的诞生,使人类摆脱了跣足行走的原始生活习性,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扩大了生存的范围,因而,有力促进了农耕渔猎等生产活动的发展,继而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积淀着祖先智慧的“裹脚皮”,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也拉开了远古鞋饰文化的序幕。

然而,人类最初的鞋子在漫长的岁月中难以保存,其实物资料更是凤毛麟角。迄今为止,在大量考古出土文物中尚未发现人类“裹脚皮”及其有关化石。人们在竭力想象,试图复制其当初的模样,也有跑到国外去寻求旁证。难道中国大地上真的无可探索,无法考证这远古鞋踪吗?不!回答是肯定的。许多年来,我们的民俗学、历史学工作者在长期艰苦的田野调查中,惊喜地发现:人类最早的鞋履居然还在民间流行。“如今我们在维吾尔民间所看到的‘裘茹克’鞋(图1,只是用刀简单切割而取的一块动物生皮,单底,边沿呈不规则的齿状,在不规则的边沿只有不规则的小眼,是穿绳用的,既无剪裁的痕迹,也无针线的介入(图2。说明这种鞋的取用除了一般常用小刀,不需要别的工具,甚至连刀也可不要,也不需要专门的复杂技术,以动物肉和乳为主要饮食的经济生活环境里伸手可得,易取易用,比在南方取用草鞋和木屐还要简便,很符合物质条件极差的人类童年期,逐水草而居,有畜牧就可生存”1。大家知道,原始人类只能采用简单工具和较低的智力水平来维持生活,无论是裹在脚上的兽皮,或是披在身上的树叶……。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变异性告诉我们: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方式亦是这样。吸取某些落后、边缘地区的民俗生态状况,和先进地区生活方式的比较,再与历史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我们可以推测人类及其文化的进化规律。“裘茹克”的遗存正是如此,它折射出远古鞋文化的发展规迹。首先,“裘茹克”取材方便。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靠猎取动物而艰难生存,因此获取自然馈赠的兽皮是轻而易举的;其二,“裘茹克”制作简单。人们用石刀等原始工具即可运作。根据自身脚的大小来切割兽皮,由于连割带撕,所以皮料边沿切得很不规则性,再在上面打些小洞,供穿绳用便成;其三,“裘茹克”保存容易。它直接采用生皮,稍一干燥就收编绷紧,依照个人脚的尺寸自然成形。平时只需保持一定湿度,便能柔韧结实,奔跑轻松。其四,“裘茹克”穿着方便。为保暖起见,先将裹腿(兽皮、草葛、树皮、细毛线等)缠在小腿上,再踩在切割好的兽皮上,最后拉紧穿过小孔的绳索即可成鞋,且不易脱落。穿时可按季节变化随意调节,冬天毛皮朝内,夏天毛皮朝外,裹腿也可依据冷暖,择多择少。正是如此“裘茹克”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据调查,这种以兽皮裹脚代鞋的原始习俗,至今还在东北、西北等地区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族、藏族等民族的牧区中流行。如:塔吉克语称作“皮依禾”;柯尔克孜族叫“巧考依”;而在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草原,土著汉族牧民冬季上山伐木劳动也穿此鞋,他们称其为“皮窝子”。此类用动物皮制作的简易鞋,不需特别輮制和加工,“制作时,将一块没有熟的生羊皮(山羊皮最佳)放在水中泡软,脚踩皮子,包住脚面,使鞋底和鞋帮为一整体,再沿皮子的边每隔1寸左右割一孔眼,用一根牛皮绳串连,干后即成,穿时拉紧皮绳,就会裹在脚背上。2”这些民族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用的生存方式大致相近……,条件艰苦,交通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由此可见,“‘裘茹克’这种鞋履跨民族、跨地区的普遍性。在受到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猛烈冲击的当今生活中,它仍然被偏远牧区好动的牧童和奔波于草原上的牧工穿用。这又说明这种鞋在特殊经济生活区域内的适应性。3”其折射出的多方位民俗文化信息,使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原生态鞋履“裹脚皮”的踪影,它还活生生地流行在民间。

此外,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满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民族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其他比较原始的鞋履,如:兽皮靴(图3、摺脸鞋、靰鞡鞋等。这些鞋上有“裘茹克”的影子,显然是从“裹脚皮”进化而来,但在缝制技术上明显已比它先进许多。

摺脸鞋(图4:此为原始态的成型鞋,是从“裹脚皮”进化而来。鞋材为生兽皮(牛皮、马皮、鹿皮和狍皮等),其帮底不分,用粗麻绳将生兽皮前部周边抽成圆形,形成鞋头状,再在上面缝一块皮革脸盖即成。此鞋易做易穿,采取简单的缝制技术,初步呈现鞋的雏形,穿脱便利,无需解绳。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一直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山区百姓中流行。

靰鞡鞋(图5,亦称“乌拉鞋”,满语为“粗制皮鞋”。不仅是满族男子穿,也是赫哲族、达斡尔族等东北少数民族喜穿的防寒鞋。靰鞡鞋有草、皮两种,其制作简单,取材广泛。皮靰鞡用牛皮、猪皮、狍皮、鹿皮、鱼皮等缝制,以牛皮为贵。此鞋帮底不分,采用一块生兽皮,前脸聚褶,缝耳穿绳,其质地硬挺,圆头似船形,号称“走荆棘扎不漏,过泥沼湿不透。”在严寒的冬季将棰好的乌拉草絮在鞋内,再往鞋内垫进柔软的靰鞡草,舒适温暖,特别适合天寒地冻时打猎。“东北山村的牛皮靰鞡,是牛皮裹足的原始形态,底与帮同一层牛皮,是古俗的遗留。4”“草靰鞡即草编靰鞡,采用遍地丛生的靰鞡草编制,每至冬季,农家都编自用,几乎成人都能。其形似面包,圆圆胖胖,长脸儿,鞋口紧,后跟松,鞋体宽肥,可絮靰鞡草,穿着舒适暖和。5”这种人人都能动手编制的草靰鞡,取材于大自然馈赠的宝草。靰鞡草(图6,被称为“关东三宝”之一。属于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盛夏到来,千里关东辽阔的大地,飘拂着郁郁葱葱,细如发丝的乌拉草。《长白汇征录》云:“乌拉草,蓬勃丛生,高二三尺,有筋无节,异常绵软……其功用与棉絮同……。”对于东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来说,靰鞡草几乎捶手可得,随时可编,这种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自给自足的穿鞋习俗,笔者认为:草靰鞡极可能是东北地区的最原始的草鞋。

鱼皮靰鞡,常年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不仅吃鱼肉,还穿鱼皮服饰,著鱼皮靰鞡(图7。鱼皮靰鞡大都采用个大、皮厚的怀头、哲罗、细鳞、狗鱼等鱼皮制成。其做法很精细:先用一块鱼皮半包围成鞋身,再将另一块鱼皮抽成褶状半圆形做鞋脸,然后用薄鱼皮沿鞋口缝上一块靰鞡,用皮条做鞋带扎紧即成(图8。鱼皮靰鞡不怕硬,但不能踩过热过潮的东西,特别是踩了刚拉的牛尿、马粪,容易烫坏。鱼皮靰鞡轻巧、暖和、抗湿,防滑,其形制类似靰鞡鞋,放进靰鞡草,既轻便又温柔。赫哲人捕鱼时多喜欢穿这种鞋,碰到饥饿时,还可煮熟食用。在这些一针一线缝制的靰鞡鞋上,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远古“裹脚皮”的发展痕迹,也看到了今天皮制鞋的雏型。


TAG: 精品 文摘 原始社会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8977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