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民俗学研究所 硕士生

华东师范大学《西方民俗学原著选读》期末总结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08 23:14:37 / 个人分类:民俗学

Contemporary Folklore Studies Course
1、Documenting,Archiving and Mapping
2、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3、Ritual and Festivity
4、Performance,Context,and Event
5、Applied and Public Folklore
6、Feminism Approaches
7、Intangible Heritage and Cultural Tourism
8、Museum Studies
9、Urbanlore and Media Culture
10、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History and Theory
根据这个提纲,我把这门课总结为十二个专题:戏谑理论、民间故事研究、心理学与民俗学、仪式节日、表演理论、应用与公共民俗、女性主义、非遗与民俗旅游博物馆、都市民俗与大众文化、当代美国民俗学。给后来的同学们一个参考

专题一:戏谑理论
阅读材料:
1、《原始结构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里夫-布朗著 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四章《论戏谑关系》、第五章《再论戏谑关系》
2、《Joking and Avoidance,Hostility and Incest:An Essay on Gisu Moral Categories》,Suzette Heald
3、《Joking,Affinity and the Exchange of Ritual Services Among the Kiga of Northern Rwanda:An Essay on Joking Relationship Theory》,Jim Freedman
4、《The Social Control of Cognition:Some Factors in Joke Perception》,Mary Douglas
我的总结:由于戏谑在很多地方习俗中都有体现,因此该理论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比如有人对洮岷“花儿”的戏谑事象进行了研究,范长风老师运用戏谑理论对河南“骂社火”仪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我觉得,中国许多地方婚俗中戏弄新郎、公婆等现象都可以用戏谑理论来分析。还可以对社会关系进行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不同组织、族群、社区中只要存在满足戏谑条件的现象,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

专题二:民间故事研究
阅读材料:
1、The Life History of A Folklore,Thompson,Smith,1946
2、Geography and Folk-tale Oicotypes,Carl Willbelm von Sydow,1999
总结:民间故事研究是民俗学的经典话题之一,著名的有孟姜女故事研究、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灰姑娘故事研究等,故事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局势,有对故事理论的研究、故事史研究、形态与类型研究、故事与社会史、宗教关系研究、故事伦理研究、故事村或故事讲述人的研究,等等。上次(2011年12月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关于口头叙事研究的学术会议上,学者达成了这么几个共识,第一,口头叙事更加关注口头流传和表演;第二,从传统的故事文本研究转向讲述人、听众的研究;第三,口头叙事方式的扩展,从口头叙事、书面叙事扩展到物象叙事、行为叙事。故事研究不仅要重视它的异文、流传演变,我觉得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也是很重要的。

专题三:心理学与民俗研究
阅读材料:
1、The Flood Myth,The Flood as Male Myth of Creation,by Alan Dundes
2、Social Learning and Acquision of “Folkloric Behavior”,by Hasan M.EI-Shamy
我的总结:从心理认知角度来解读民俗行为,这种方法在人文学科中基本被摒弃了。精神分析导致主观臆断,实证分析的方法也有很多缺陷。本专题给了我们一个清醒的认识。

专题四:仪式阅读材料:
1、The Rites of Passage,Arnold van Gennep,1909
2、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Victor Turne
我的总结:盖纳普的《过渡礼仪》和特纳的《仪式过程》这两本书是仪式研究的经典之作,其实涉及仪式研究的大家还有很多。最早应该是神话-仪式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勒、弗雷泽,后来是涂尔干和马林诺夫斯基。涂尔干在代表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用以神圣/世俗区分事物,仪式是宗教的形式和表达。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对新几内亚东部的特殊交换制度“库拉”做了人类学描述,认为库拉作为一种交易形式,使得神话、巫术和传统已经围绕着库拉建构了一定明确形式的典礼仪式,人们围绕着“库拉圈”形成了一个关系网,整个关系网自然形成一个织物。布朗、格鲁克曼也做过仪式研究。实际上,人类对仪式最早进行系统探讨的是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德•范•盖纳普(Van Ganap)。范•盖纳普的《通过仪式》把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分离期(seperation)、过渡期(阈限期,liminal period)、聚合期(incorporation)。仪式理论的另一位杰出人物是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他继承和发展了盖纳普的仪式观点,提出“结构”与“反结构”的概念,用以分析仪式行为和事件。
“仪式”,与其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不如说“仪式”本身就是民俗,是民俗学最正宗的构成元素。《说文解字》中:“仪,度也,从人,义声。”仪式就是一种行为规范。“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淮南子•修务》)“礼仪”是我国古代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微观缩影。仪式在远古社会中表现出某种法律效力,具有不容抗拒,必须遵从的威势。“礼仪”还是连接传统社会内部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它既是有形的仪式活动,又是社会价值体系和观念形态。但我们必须看到,“礼仪”和“仪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礼仪”可分为日常礼仪,如见面问好、餐桌礼仪、求职礼仪等等,还有非日常礼仪,一般是神圣性的仪式活动。而“仪式”一般是指特定场合、特殊时期,为了特定目的而举行的规约性行为。常见仪式活动,一是人生礼仪,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二是公共/集体仪式,如祭祀仪式、升国旗、会议、就职演说的仪式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仪式是特殊时期展开的具有模式性、规约性的行为活动,沉淀着一个社区/群体/族群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和集体记忆。只有通过仪式,社会才能获得一种合理性和连续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俗也是一种“法”,它在强制性法律、法规之下,是一种传统习惯约束力,但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种文化约束力。克利福德•格尔兹说:“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本尼迪克特在著名的《文化模式》中也说过:“开始,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仪式对人的规定性和约束力就是习俗的约束力。因此民俗学研究完全可以借鉴人类学的仪式研究理论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理论范式。

专题五:节日研究
阅读材料:Popular-Festive Forms and Images in Rabelais,巴赫金
我的总结:从现有的研究材料来看,学界对传统节日、祭祀庆典活动的研究较为集中,而对都市新兴节日的关注较少。从传统的节日研究理论来看,学界对传统节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注重节日形式的传承与变迁以及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二是从节日角色、社会秩序、仪式表演等微观角度考察节日与平日的区别,揭示出节日的时间性、象征性和符号性;三是从社会构建和文化构建等方面来研究节日(或祭祀庆典)的功能和意义。


TAG: 华东师大 民俗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罗平

罗平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075
  • 日志数: 12
  • 建立时间: 2011-11-13
  • 更新时间: 2012-06-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