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探寻千年蛊毒之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07 22:39:28 / 个人分类:田野视界

探寻千年蛊毒之谜

□ 本报记者 高剑秋

“下蛊毒”专用的一种印章。
草药师解蛊毒仪式
传说中的蛊。
蛊神纸马。

“蛊婆放蛊”表演。

 

  “整蛊”一词,常用来形容遭到别人莫名的作弄、算计。在湘西苗族地区,人们若是莫名其妙地生病、总是遇到麻烦,会被认为是中了蛊毒。蛊毒作为“湘西三邪”之一,是延续了上千年的神秘文化。那么,蛊真的会让人中毒吗?

  ▲▲最诡异的一种毒——蛊毒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一定对其中苗族人在罐子里养毒虫放蛊的情节不陌生。传说中,苗族是最擅长放蛊的民族。而蛊毒,也与赶尸、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

  至今,在湘西农村,村民们有时还会警告外乡人,不要轻易吃别人给的食物,并远离一些人,甚至连村民自己也非常小心。究其原因,就是害怕中蛊。

  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在探秘湘西蛊毒时曾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天,村民小军突然被恶心和腹痛折磨了一上午。奇怪的是,小军的母亲没有去找药,而是通过观察,断定小军是中蛊了。

  什么是“蛊”呢?从字形来看,“蛊”字上面一个“虫”,下面一个“皿”,生动地表示是将虫子放在器皿里。

  蛊毒从何而来呢?相传在端午节毒虫现身之时,苗族蛊婆会悄悄地到高山上捕捉各种毒虫,回家后放在一个小罐中。虫子们互相厮杀,剩下不死的毒虫便是“蛊”。

  从事湘西民俗研究的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介绍,放蛊在传说中分为两种。一种是药物蛊,由蛊婆将蝎子、毒蛇、癞蛤蟆等毒虫研磨成粉,和其他添加物暴晒而成。在关键时刻,趁人不备,蛊婆将藏于手中的毒粉弹入外人的碗中或身上,这人就会中毒,甚至不治而亡。二是意念蛊,就是几句咒语、一个眼神、一口唾沫。如果蛊婆想放蛊,那么被蛊婆盯上的人就会莫名其妙地生病,或水土不服,或迷路,总之遇到麻烦。

  那么,使小军中毒的蛊是什么时候下的呢?据小军回忆,他清早起来之后遇到了蛊婆,跟她说了几句话。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小军被放蛊了。

  中毒就要解毒。在湘西农村,草药师是一种祖传的职业,他们不仅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解蛊也在他们的行医范围内。经过草药师诊断,小军中的是“蜈蚣蛊”。草药师开出了祖传药方。服了几天草药后,小军身上的“蜈蚣蛊”神奇地消失了。

  ▲▲揭开蛊毒面纱

  小军所用的药方,被他学医的表弟带回家研究。表弟发现,这种药物的组合是用来治疗中木薯毒的。

  小军回忆,在看病时,他曾向草药师说过吃了没有蒸熟的木薯。原来,未蒸熟的木薯含有一定的毒素,吃下去之后会导致人昏迷、呕吐,甚至死亡。草药师并未说明中毒实因,而是说中了“蜈蚣蛊”,其实是为了保持其职业的神秘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仍然对蛊毒深信不疑呢?

  实际上,包括蛊毒在内的巫蛊在中国存在了千年之久,已经形成了一种巫蛊文化,民众对其有天然的恐惧心理。《汉书》中记载,汉武帝年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起源是陈皇后让女巫念咒、向邪神献祭,也就是行意念蛊。事后,女巫等300余人遭诛杀。

  意念蛊并不能使人直接中毒,那么用毒虫制成的药物蛊能让人中毒吗?田茂军教授认为,所谓中毒基本上也是杯弓蛇影,是一种不适的心理反应。

  “泸溪县史志办的张自家曾和我说过,1949年底,解放军到湘西剿匪,47军中多数人得了腹泻病。后来有人猜测是村里一个蛊婆在水里放毒,就将她家里所谓的‘毒品’带到县里化验,结果证实这些‘毒品’并没有毒,就是普通的草木灰。实际上,这些来自东北的解放军战士到湘西后,一来水土不服,二来不认识湘西的油桐果实,以为是苹果,摘了就吃,所以很多战士得了腹泻。”田茂军说。

  此外,湖南绥宁县中医院的李开妹在《解蛊药方治疗乙型肝炎30例疗效观察》一文中认为,蛊毒的流行范围与血吸虫病等疾病的流行范围基本一致,而中蛊后的发病现象与血吸虫病的症状也极类似。这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人们把某些不了解的疾病归咎为蛊毒发病的可能。

  其实,对蛊毒这种疑难杂症,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并给出了药方:“解诸蛊毒,不拘草蛊,蛇蛊,蜣螂蛊,其状如咽刺痛欲死。取胞衣(即胎盘)一具洗切,曝干为末,熟水调服一钱匕。”

  那么,蛊婆到底有没有下毒能力呢?田茂军教授认为,有的妇女因为相貌丑陋、家里屡遭不幸、肢体缺陷等原因,遭到人们的疏离,人们便把家人所得的奇怪病症归于她们放毒所致。被戴上“蛊婆”帽子的人被指责、被怀疑,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中。有的人为了自卫,就默认“蛊婆”身份,将放蛊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手段。实际上,这些被歧视的妇女是蛊毒的牺牲品。

  ▲▲蛊毒正远离湘西人的生活

  巫蛊文化流传千年,为什么以湘西为盛?一般认为,清代“改土归流”之后,中原居民大量迁徙到西南地区。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对陌生的人和物产生恐惧感,思想上容易受到自古形成的蛊文化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虽然古代以法律等形式禁止蓄蛊、放蛊,但西南地区地处偏远,草木繁盛,有毒动植物资源丰富,给蛊术兴盛提供了生存空间。为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以神秘崇拜为特征、以生物毒药的提取和使用为核心的蛊毒就在湘西地区延续下来了。

  为什么放蛊如此神秘呢?这是因为放蛊属于一种巫术,是秘密进行的。放蛊过程极少有人亲眼见过,而蛊婆和草药师为维持其职业的神秘性也对别人秘而不宣,因此与蛊有关的一切也就显得越发玄乎。

  田茂军教授认为:“现在的湘西,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蛊毒。蛊毒只是在人们的脑海中被想象和猜测,在口耳相传中被夸大了。”他进一步解释说,人本身就是感性动物,易受暗示,或者盲目从众。有时候因为某种信仰并不会造成实际的伤害,因此信仰某些事物就成为普遍的价值尺度和评判尺度。人们信仰蛊文化,是一种习惯和环境使然,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

  广西民族大学黄世杰教授认为,从文化角度进行蛊毒研究,对认识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对巫蛊文化进行全面的、突破禁区的开放型研究,必然会丰富“大文化”研究的内容。

  随着文明的进步,蛊毒已经逐渐远离湘西人的生活。但现在,人们在茶余饭后还会谈起它。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神秘文化对吸引游客产生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成为湘西苗寨重要的旅游文化内容之一。

  田茂军教授说:“现在湘西有关部门在培训导游的时候,特别强调解说蛊毒、赶尸等现象的准确性。”而随着游客的口耳相传,巫蛊文化和湘西优美的风情、淳朴的民风民俗一样,越发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

《中国民族报》 2011年10月21日

 


TAG: 蛊毒 民间信仰 巫蛊文化 巫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