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2011年中国民俗学会年会论文·基层民俗学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02 17:41:13 / 天气: 阴雨 / 心情: 平静 / 精华(3) / 置顶(3) / 个人分类:民俗理论

2011中国民俗年会论文

 

基层民俗学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引子

中国民俗学复兴以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民俗学要发展、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不得不从中国民俗学的基层建设来探讨一些实际问题。实事求是的说,中国民俗学界要大踏步的前进,依然潜藏着许多制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诸如民俗资料的严重消亡,造成研究资料的匮乏;田野作业的不深入,引起空泛理论、伪理论的泛滥;内部结构的失调,基层组织的缺失,社会的冷落等等,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本文试从民俗学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缘起,探讨中国民俗学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基层民俗学人才培养在中国民俗学科领域的重要性极其地位。

 

一、对基层的正确理解

基层从定义上理解:为外壁外部层的一部分,位于基柱层或盖层下颗粒及其他外层成分之下。指的是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

应用学科上,对于基层的解释是:古生物学(一级学科);古植物学(二级学科);孢粉和植硅体(三级学科),孢粉和植硅体就是最基层的应用学科了。

  在建筑学中,基层是指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

  各种社会组织中也有最低的一层,当基层分为多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
  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场、乡、镇、村、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基层,是各类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各类艺术人才的沃土和基地。作为社会性的文化组织,基层就在农村,就是那些千千万万个体家庭户。

胡锦涛书记强调,要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落到实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前进,就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只有党的基层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都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体党员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强大力量。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但是,它应用到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上,也同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要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各地各民族各基层的民俗组织、团结各地各族民俗文化工作者共同奋斗。民俗学的基层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科骨干带头作用,保持民俗学同传承人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为推动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民俗学学科的建设要不断凝聚民间这一强大的力量。

我们不是套用政治对基层的管理模式,其实,作为社会学科范畴的民俗学,在学科建设上,也应该采用中国社会政治的管理模式,或者叫管理办法,来建设自己的学科和发展自己的学科。民俗学的基础在基层,它的原始资料在基层,民俗学离开基层的原生态的资料,那就成为一座徒有虚名的、豪华的高阁空楼,我们的民俗学理论家也都成了清谈家,高谈阔论,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民俗学的理论多么正确,也只是一种空谈形式,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社会的进步、对学科的发展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之,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问题得从基层说起,得从基层抓起,得从基层建设起步。

 

二、民俗学基层组织现状分析                      

中国民俗学学科基层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也就是说怎样理解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基层组织呢?

把中国民俗学会作为中国民俗最高层的的一级组织,那么,各省市一级的民俗学会就是它的二级基层;在二级学会下面,应该有市级民俗学会的存在,我们就视其为三级学会,县级民俗学会自然成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四级组织了。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乡一级发展民俗学会,这就成为中国民俗学会的最基层组织了。

这是理论上的一个构建思路,实际上也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把这个学科建设的大问题提出来,以拓宽我们学科的高层领导在决策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时规划的眼光。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也一定会发展壮大起来的,相信有一天,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会有各民族的、各门类的、各形式的民俗学会基层组织,到那个时候,才是中国民俗学学科真正壮大发展的时期。不过,这是一个原始理想的“社会”,就当前我国民俗学科的现状来看,那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理想罢了。无论从中国的社会现实看,还是从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力量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学科大工程。

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国民俗学学科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内部结构期待完善;再就是,这种学科本身的“古腐”严重的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三者,就是新时期人为的鄙夷与文化内容的失调。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觉得中国民俗学学科不会有“雨后春笋”般地景象出现,也就不会出现四级、或者五级基层组织的建立。要说有,不过是极少地方的极少基层数罢了。

我为什么这样“悲观”的看待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呢?除了以上讲的学科本身三个方面的客观现实情况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这就是民俗学学科的基层资力、人力严重缺乏和民俗学资源的严重消亡。

上面我说过,中国民俗学学科本身很年轻、很“古腐”,且又受到社会的鄙视,这就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空间,失去了发展的生命旺盛力,再加上民俗学学科的基层资源就很薄弱,如人力资源和大量民俗事象的一天天消亡,这都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大力发展,带来了不可抗拒的毁灭性力量。

那么,中国民俗学学科现在的状况又怎样呢?

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建立了相应的学科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方法论也逐步形成。但是,基层组织和基层研究人员的缺少,致使民俗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宣传与普及就无法开展。没有民俗学学科的基层组织,民俗学学科就等于没有双腿,走不起来,基础理论研究也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无法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基层没有民俗学组织,专业研究机构不够健全,基层民俗学科业余人员零散,缺少专业的或者业余的民俗学研究人员,传统的、历史的民俗事象大部分已经消亡。各地一些民俗事象的传承者年事高迈,失去记忆能力,有些传承人甚至“人亡俗亡”,有价值的民俗事象也就随着传承人的死亡而消亡。这就是我们民俗学学科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据不详细调查,我国各个省市虽然都成了民俗学会,有些县市也有民俗学会的存在,但是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一个学会的存在关键是这个学会的活动能力,但是,省一级民俗学会大都没有开展活动,有些省市级民俗学会,正常业务长期开展不起来,就是开展一些活动,都是依赖于有钱人或者民俗文化的企业主,打着研究民俗的幌子,象征性的邀集几个与民俗学不靠谱的学者,说说与民俗学毫无关系的话题,吃了、喝了、转了、完事了。经费困惑着一切,支派着一切。据了解,有好多省级民俗学会形式上成立了,班子组织起来了,但是,因没有高昂的35万元的注册费用,至今未能被国家承认,变成非法组织。省级民俗学会的人员老化严重,有些省从成立到现在没有开一次学术性的会议,机构组织人员原封未动,徒有虚名。本来地市一级的民俗学会在全国就很少,上世纪8090年代在国内比较有活动能力和社会影响的民俗学会,现在也“销声匿迹”了,看不到它的踪影了。就我们关陇民俗研究会讲,这些年由于经费问题,很少组织大型研讨活动,只是在小范围内邀请一些民俗学家进行田野考察和研讨工作。20多年来,关陇民俗研究会作为甘肃省民俗学会的一个下属基层组织,虽然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至今还没有办公的地址和挂牌的地方。

经费的困惑的确让许多地方民俗学会的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是目前国内基层民俗组织生存和发展受到的最大阻力。为什么民俗学会就不像国家基层的残联、科协以及文联下属各协会一样,得到国家经费的帮助呢?这是牵扯国家政治体制的大事情,我们在这里就无法说清,也就根本没有力量去说清楚。

这就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基层组织的一个现状。这个现状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就是将来希望改变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中国民俗学领袖级人物乌丙安先生在他的《中国民俗学面临的学科发展难题》一文中就明确的指出了这个问题——

经过近30年来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现行体制中,任何一个学术领域或学术机构的学科带头人,甚至是最有权威性的或最有个人魅力的学术领导人,都难以直接推动或左右全国性学科建设的进程,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必须经受我国科学体制的制约和行政管理的支配,民俗学科也并不例外。

 

三、关于基层民俗学学科人才的培养问题

中国民俗学学科基层组织的现状很实在的摆在我们面前。这个现状改变的可能性和机率是很小的。那么有没有必要探求基层民俗学学科人才的培养问题呢?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因为,人才培养是各个学科的重中之重的大事。没有人才就没有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我们深信,只要人类存在,民俗现象就会存在;只要人类在进步、在发达,民俗学的学科就会进步就会有发达的时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民俗学人,民俗事象的存在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大笔财富。对于民俗文化人,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它,因为这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会使今天的社会勇敢的面对自己,并从民俗事象里学到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经过民俗的涵养、洗礼与熏陶,只要你不离开你所生活的环境,民俗就会继续的影响着、运作着、传承着。旧的民俗事象消亡了,适应新的环境的新民俗事象还会发生,并熏陶着人们。比如吃的民俗,穿的民俗,看的民俗、行走的民俗,你随时随处都被一种民俗现象紧紧的包围着、影响着。另一方面,一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这种永久性的民俗现象一直伴随着你的一生,影响你一生,所以,这种处处不在的民俗事象,需要一个人去从收集记录描述,并在理论上进一步得到阐述解读。这些工作的实施者,就是那些长期生活在这种民俗事象里的“当事者”。这些“当事者”就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基层者,他们承担着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他们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大厦的“构造层”“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他们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生力军、骨干力量。

这些生力军、中坚力量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质量”问题。所以,对基层民俗学学科人才的培养问题就关乎着这一学科的基础性的东西。民俗学学科的基础人才培养就显现得十分重要和十分有意义了。

这种民俗学基础人才的培养,我认就是对他们进行民俗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基础人才不是学科的高级人才或者是尖端人才。他们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民俗学学科的一般知识,也就是民俗学的常识性的内容。

学习和掌握这些常识性的知识,不需要他们进入大学的民俗学专业读本科、读专科,只要参加一些民俗学专家、教授举办的培训班、或者民俗学一年度、半年度的进修班就可以了。或者由当地文化部门举办民俗学学科常识普及学习班,邀请大专院校民俗学专业教授来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这些民俗学学科的教学、学习方式,是普及和推广民俗学常识的最有效的、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要给地方各级领导举办民俗学学科理论研讨班,让一级地方党政部门的领导懂民俗学,懂得民俗学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事业上的重要作用,使他们首先知道什么是民俗学学科,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新的历史时期民俗学学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力量。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的的保护名录,大都是传统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都是当地文化的无形资源,对促进和繁荣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事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事实,要给这些地方官员讲明白、讲透彻。要这些官员们明白民俗学学科是怎么为地方经济服务。让他们自己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自己地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自己地方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建设的大事。

四、意见与建议

几点建议如下:

1、高等学府的民俗学学科专业,要走“开门办学”的路子,走“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路子,教授们要深入各地基层,在基层举办各种名目的民俗学普及学习班,学习班要主题鲜明,讲点新颖,举证充分,语理清晰,田野数据准确,讲话口才精炼,选讲的材料具有普遍性、前瞻性、易学性和当地性。

“请进来”的方法就是,大专院校民俗学专业,把那些长期从事地方民俗文化优秀的工作者请上大学讲台,专场讲述他自己是怎样“单枪匹马”奋斗在民俗学学科的最底层这个广阔的民俗学领域的,是怎样从事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怎样进行民俗事象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是怎样以发展与创新的眼光来运作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建设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保护生态区的,也听听他们如何发现一个传承人、培养和保护一个传承人的工作过程的。

2、选择基层人群密集的地方,举办短期的民俗学普及学习班,让当地群众都参加民俗学的普及与提高的学习班,让他们都知道什么是民俗,民俗事象包含哪些内容、那些形式。怎样传承自己祖先创造的原汁原味的民俗内容。

3、出版部门要组织各大学民俗学教授编辑一套民俗学简易普及读本,出版发行,让他们人手一册,在闲暇的时候去学习、去感悟民俗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自学,在自己的行为中潜意识的进行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俗事象。

 

结论

我想用一句话来小结我的论述。民俗是来自民间,还是把它恢复到民间去。我们的民俗学家把民俗这个词神秘化了,复杂化了,我们的民众天天和民俗一起生活,但是对它却很陌生。通过民俗学学科的大众化、普及化,让民俗在民间简简单单的继续生存下去。

作者简介   王知三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通讯地址   甘肃静宁邮政信箱0081    邮编  743400

 电子信箱   ganwei461110@163.com

      18609335381


TAG: 论文 民俗学 年会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3369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