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茶马古道文化的守望与展望:丽江龙蟠调研纪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21 10:46:23

8月初到丽江龙蟠田野调查,遭遇了不少文化震憾(culture shock),其中之一在一个乡下老宅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献档案。经过初步的整理,该档案的时间范围上迄乾隆56年(1791),下至改革开放初期;内容主要以地契、人口、租额、户数、义学、庙宇、诉讼、渡口、收税、兵差、徭役等为主,涉及到乡村农业、教育、文化、宗教、经济、军事等;从卷宗上分共有120卷,最早系民国时期整理装订,有些卷宗因年久失修,边角有些损坏,但整体保留较为完整;档案涉及行政区域主要以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为主,其中也收藏了国家、省、府、州、县的一些公文、文件,尤其是清朝、民国时期的公文较为完整。

这批档案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沧桑而得以保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书记一翻开这些古董就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地方文化往往与地方人物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




整理档案成了老书记乐此不疲的一件差事。每隔一段时间他要把不同的文件、公文、材料要重新整理入档。当然,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有些村干部认为多出一举,有的很随意地把文件、材料顺手一卷塞进裤兜里带回家里,更多是做了包装纸用。和书记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贵在坚持,一坚持就四十年。伟大寓于平凡,老书记把一件琐碎繁杂的小事做出了惊天动地的文化奇迹!


这批档案文物的守护者是龙蟠乡龙蟠村委会的书记和绍尧,他是龙蟠资格最深的村干部,现已年近70,村干部当了近40年。这批文物是在他手里保护下来的。当我问他为什么要保留这批档案时,他正色地说:“文章千古事,老祖宗一直这样说,以前不管在路上还是在田里,只要见到纸片都要捡起来回家烧掉,纸是记录圣人之言之德的。这批档案不只是我们村历史的记录,也是龙蟠乡的历史见证,如果在我手里遗失,我就成了文化大罪人。文革时期有人要烧,我说这是阶级斗争的证据,谁销毁证据谁就是阶级敌人,这样他们才放过的……”

这是和绍尧从柜子里抱出来的部分档案,因书桌上放不下,他又拿了个长登,每一摞就是一个年代。从卷宗的装订、纸张、字迹、表格设计、内容就可辨析出岁月时代的变迁。

 

 

老书记的孙子好奇地翻阅这些古董,对他来说,这些字体、纸张好象来自另一个世界。但这些记载的内容与他的祖先、他的村子、家庭是息息相关的,甚至是在不经意间融入到他的血脉中、灵魂中。终有一天,这些文字也会苏醒过来的……

 

乾隆时期办义学时的地契文书。

 

 

嘉庆时期土地买卖证据

中国成立后土改时期的分田地契。

 

 

 

光绪年间山照中所绘的地形图,不同颜色标识着不同河流、山川、田界、道路。所绘技法与当时志书体例是一致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兹事体大,不能不慎重。

 

 

该档案收藏在上图大院中,该院是丽江茶马古道上的著名商户和万华旧居。和万华是龙蟠村人,丽江到藏区的茶马古道从村中通过,和万华把生意做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拉萨、昆明、康定、成都等国内外,分别在上述地区开设了商号,在丽江的龙蟠、丽江古城、昆明、拉萨置办了家产。龙蟠老宅是一个连通五个四合五天井院落的建筑群,每一院落相互穿通,至今村民还在说,在和家大院,可以做到一年不见太阳。如果算上家庙、佣人住所,将近有120个房间。解放后,和万华因对地方有功,还选举为地方贫协主席;1951年划为工商资本家、地主的双重剥削阶级,1952年被错杀。和家大院除了第一大院作为龙蟠乡政府(当时称为阿喜区人民政府)外,其余的瓜分给无房户居住。因为乡政府设立于此,从地主、旧政权中没收来的档案就集中在此处。后文革后期乡政府搬出,这批档案作为旧材料废弃于此,散落在楼上地板上,转为村公所后由和绍尧发现而得以收藏。

 

和万华旧居堂屋上的门窗,上面刻写着颜氏家训。

听村中老人讲,和氏家族子女自三岁起要读书,第一件启蒙之学就是背育这一家训。和万华在村中接受私塾教育,民国后转入丽江省立中学。但其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这不仅从旧居格局、装饰中可见一斑,同时在其书信中也多有流露。丽江地处偏僻,龙蟠在金沙江边,离丽江城区近80多公里,历史上以纳西族为主体。但因处于茶马古道咽喉要地,南来北往的商客,川流不息的人流、物流带来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雍正元年的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丽江畅通无阻,渐成主流,原来处于主体文化的东巴文化逐渐势微,退缩回穷乡僻壤,这从龙蟠一地的文化变迁中可以得到见证。

 

中西合璧的门窗。玻璃窗在晚清时期的中国不亚于现今的ipad,和万华旧居中的玻璃窗是丽江较早的新洋景,是由马帮从印度运回。正是这条茶马古道,为抗战的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文化的融合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丽江县在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40年代来丽江考察,认为丽江古城市场繁荣景象胜于大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国内大陆交通线仅剩此条茶马古道,从线路远近看,原来的末端成了前沿,好多商品是从印度到拉萨,再到丽江,继而转运到大理、昆明。

茶通古道的历史启示是深远的。因为它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不是唯我独尊的,而是美美与共,多元共荣,它不是文化而文化、经济而经济,而是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交流融合……正因如此,丽江才由边陲小镇成为古道重镇,才踏出了古城辉煌。古城这一明珠是由周边熠熠生辉的诸多小镇点缀而成,如龙蟠、石鼓、巨甸、桥头、拉市等等,这些线路构成了丽江通向周边各地、甚至世界的肌脉,也正有了这一强健的肌体,丽江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列为全省六个优等县。如果没有这古道,丽江可能仍是偏安一隅的蛮荒边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国后极左路线的猖獗,长时期实行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肌脉联系,虽然国道、省道取代了古道,但它并不承担起原有的历史重任,更多是回到了自给自足、小国寡民的封闭时代,丽江也逐渐沦为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被称为“云南的口袋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滞后状态。原来把商号开到世界各地的纳西商人的后代成了“不会做生意的民族”!整个古城退位给外来经商户。“梦里不知身是客。”茶马古道的失落,也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失落。好在恶梦醒来是早晨,改革开放的春风抚遍玉壁金川,历史脉络重新打通,丽江又成为滇川藏交汇的重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经济产业异军突起,丽江成为世界的丽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丽江模式”其实与茶马古道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费孝通说:“西部大开发,给丽江带来了机遇,使其有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新发展,应该从旧的道路来,从传统来。”正因为古为今用、尊重传统、善待历史,丽江从口袋底成为世界的丽江,从原来云南17个地州的末位成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茶马古道是个新名词,其问世时间也不过二十年,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国家文物局准备把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一同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正因为这一学术名词成了品牌,不少地方、商家看到了其背后的商机,纷纷不择手段予以炒作,从茶马古道重镇层出不穷到普洱茶的恶炒就是明证。无庸讳言,真正深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内涵的学术研究处于严重滞后阶段,至今茶马古道的范围、线路、意义、特征都处于荒芜阶段,这也严重制约影响了这一文化品牌的深层提升,进而影响了它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

窃以为茶马古道作为文化线路,它是由这一线路经过的不同区域、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文化点、文化丛、文化圈构成的,对这些文化线路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民族志研究,成为迫在眉睫的学术重任。

民族志并非调查报告,更非材料的堆积,而是结合历史与田野调查进行深层的理论梳理与总结,对地方文化的成因、意义、结构予以理解与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茶马古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龙蟠是丽江的北大门,是丽江、乃至云南进入藏区的必经之地,史书上记载“丽境大渡,总归阿喜。”至今这里还遗留着老渡口、查税所、营盘、官厅、铺子等老地名、遗址,是名副其实的云南面向藏区的桥头堡。龙蟠境内茶马古道主要线路有两条,北线是鲁南到丽江古城(束河),南线是阿喜到丽江古城(大研),两条在境内也有交叉,同时南下大理、北上中甸也从此处经过,现在也是丽江重要旅游景区,虎跳峡就在其境内。江对岸是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在二十多公里线路内,集中了虎跳峡镇、迪庆州开发区、金江镇、藏秘酒厂、硅铁厂等经济实体,夜幕降临后,江对岸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而丽江这边“江岸灯俱黑”,可以说一江之隔,冰火两重天,甚至有些村民开玩笑说,从对岸回来就是一夜回到旧社会。

有这么好的文物档案,还有如此显要的历史位置、正在经历的文化变迁,这些都构成了龙蟠的历史文化魅力,不只是对研究茶马古道而言,对于边疆历史文化、乡村社区、地方国家的变迁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TAG: culture 国家 军事 丽江市 民国时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27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