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华侨才是中国文化最后的捍卫者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7-24 22:25:39

前些天陶老师在博文《建国伟业》中,批评这部影片中有太多角色由已加入他国国籍的华人扮演。大伙笑曰:此乃“共产国际”!昨日路过学校影院,看到正在上演这部片子,不由地产生了想亲眼看看的念头。花了20块钱,进去看时,开演已经5分多钟。宋教仁正在国会发表演说,随即马上在火车站被刺身亡。

此后银幕上上演的一幕幕环环相扣,动人心魄。袁世凯祭天复辟,蔡锷依依惜别小风仙,率领北伐军浴血奋战,由周润发扮演的袁世凯归天,北京大学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担任教职,青年毛泽东登台,张勋复辟,此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周恩来,邓小平等青年旅法勤工俭学,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影片中除了给袁世凯,蔡锷,陈独秀和毛泽东数人较多镜头之外,其余的人物一般都不过五六个镜头和几句对话,但出演的几乎全是大牌明星,演技也的确不错。虽然像由冯巩和赵本山这样的笑星扮演的军阀们出场时,还是难免会引起哄堂大笑。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一个是由陈道明扮演的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使节(据理力争而不敌豪强,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另一个是五四那天率领青年们冲进曹汝霖宅的学生头头(扮演者和出演《潜伏》中那位极其敬业的国民党特务“佛龛”是同一人),还有就是在北大讲坛上侃侃而谈的梳着一根小辫的辜鸿铭了。编导巧妙地把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句话编入了剧中,第一句是“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第二句是“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嘿嘿,刘佩琦简直把这个人物演得酷毙了!

回到家中忍不住上网去找辜鸿铭的资料,才知道他原来是位出生在南洋的华侨,而且还是中国人(父亲)和欧洲人(母亲)的混血儿,十几岁时便留学英国,德国。和那些妄想着通过复辟来实现个人野心的本土保守派相比,这位生在国外长在国人的中国人,却有着一颗比谁都更纯正无瑕的赤子之心。当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全都同仇敌忾地誓与传统相决裂时,似乎只剩下了这个带着一半欧洲血统的南洋华侨,还在扮演着中国文化最后的捍卫者的角色。让我们听听他是怎样温情脉脉地来描述心中的中国的吧: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语出《春秋大义》或曰《中国人的精神》)

可惜这种温良的气质,经过百年革命的洗礼,早已荡然无存了。今天的中国人所崇尚的,不再是文质彬彬和谦逊守成,而是强取豪夺和当仁不让,难道不是吗?


TAG: 北京大学 辜鸿铭 华侨 五四运动 中国文化

农夫的小院 引用 删除 一介农夫   /   2011-07-25 10:56:54
有道理,不过当下海外华人所秉承的中华传统似乎成为了另一种文化,我们感觉很亲切却又很陌生的文化。东南亚的娘惹人就是这种文化的捍卫者和不断的制造者,他们说英语,吃马来饭,行中华传统的礼仪,在这群人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何其具有包容性,然而,眼前的我们社会却不能包容它的存在。值得反思。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1-07-25 07:03:53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38889
  • 日志数: 148
  • 图片数: 24
  • 文件数: 44
  • 书签数: 3
  • 建立时间: 2009-06-02
  • 更新时间: 2015-01-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