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开幕式致辞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16 16:52:48 / 个人分类:IEL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世界濒危语言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

开幕式致辞

朝戈金

 

 

        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开幕式上致辞。屈永仙 摄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事们、同学们、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值此次论坛召开之际,我谨代表承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对前来我院参会的各位国内外专家和全体与会人员表示诚挚的欢迎!本次论坛是“中欧社会科学合作研究项目(CO-REACH-SSR)·口头传统的记录与建档:跨学科研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欧中研究协调机制”(简称CO-REACH)三方合作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莱顿地区研究所、芬兰文学学会民俗学档案馆共同举办。该项目于2009年8月启动,属于“中欧社会科学合作研究项目”框架下支持的研究主题──文化遗产──领域。正如项目阐释中所说:“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了解在中国与欧洲都极为重要。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方面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共同研究开发有利于档案资料和其他历史纪录的保存和传播……”中国、芬兰、荷兰三方合作研究者围绕口头传统田野采录和数字化建档这一课题,分别于2009年、2010年在荷兰莱顿和芬兰赫尔辛基举办了研讨活动。这些联合开展的学术实践充分体现了知识共享理念,旨在促进口头传统的搜集和建档等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以探索建立国际档案化标准的可行性和工作模型,从学术创新层面为相关国家建立口头传统档案库集思广益,为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跨学科的理论视野,为当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利用和传播拓展国际合作的有效路径。

  自1980年建所以来,口头传统研究就是我所科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后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编写”、“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及贡献”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2000-2010),“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丛编”、“蒙古口传经典大系”、“藏族《格萨尔》精选本”等院级重大项目,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我所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史、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此外,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里我还想提及的是,2003年以来,我所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基层州、县展开实质性合作,相继启动了9个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包括内蒙古扎鲁特乌力格尔口头叙事传统(2003年8月)、贵州黎平侗族大歌(2004年4月)、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2004年4月)、青海果洛格萨尔史诗传统(2004年8月)、四川德格格萨尔史诗传统(2004年8月)、四川美姑彝族克智口头论辩传统(2005年4月)、新疆阿合奇玛纳斯史诗传统(2005年8月)、甘肃玛曲格萨尔史诗传统 (2006年7月),以及新疆和布克赛尔江格尔史诗传统(2006年9月)等田野研究基地,初步实现了我所“重点打造民族文学研究的‘四梁八柱’”的工作目标。田野研究基地的基本的技术路线是:围绕特定的口头文类、传承人群体、文本与语境,以及与口头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生活事象,进行长期的形态学和类型学的定点追踪研究,借助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科学的观察、忠实的记录和实证的分析研究,以契合学科所要求的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观察的两相结合,从学理上探索人类口头文化的表达之根。

  由此,信息化建设也成为我所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中国民族文学网”创建于1999年8月,多年来秉承着“振兴学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建站宗旨,努力在特色资源、学术品牌、专业频道等多个向度上寻求突破,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中国民族文学网” (简称“资料库/基地/网络”) 这一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势,从而为更好地发展和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研究事业奠定了资料学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在积极参与我院实施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的建设即将启动。相信通过本次“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这一国际交流平台及其深度的学术研讨,我所同仁将从中汲取有益的实践经验、工作范式和学术理念,更好地将国际前沿案例与中国本土的学术实践贯通起来,加快数字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的建设步伐,为促进现代科技手段与口头传统研究的结合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江河合水而为大。”我相信,这次论坛必将进一步促进世界濒危语言和口头传统研究工作,从而在国际层面加强文化遗产领域的学术对话和通力协作。这样的共同研究,对于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创造力,增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必定有深远的意义。

  最后,请允许我向各位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再次致以由衷的谢忱,并再次感谢到会的各位新老朋友。

  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2011年5月19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专题链接:

http://iel.cass.cn/html/6/index.html

 


分享到:

TAG: 濒危语言 朝戈金 口头传统 社科论坛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