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婚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29 20:23:56 / 个人分类:民俗漫话

查看( 1501 ) / 评论( 0 )

1)添箱

结婚前,要进行补礼,男女将议定彩礼的 短缺部分择日由媒人送往女家,然后,双方商定日期,卜定良辰举行婚礼,俗称“娶媳妇”、“过事情”、“出嫁”等。亲邻为男方赠送礼物谓之“贺礼”,为女方赠送礼物谓之“添箱”。由于以前条件较差“添箱”的东西无非就是一双袜子、一条头巾或一个镜子都可以,只要表达出对结婚人的真诚祝福即可。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西客

2铺床

待嫁姑娘在结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开脸,即用两条 线反复绞合,把脸上及两鬓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聪俊漂亮,表示处女生活已经结束,新生活即将开始。男方家还要在结婚前的一天“铺床”。一般有儿女双全的嫂子或表姐等去新房里铺床。关于铺床司马光的《书仪·亲迎》一书记述前期一日男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按宋代的俗例毡褥帐幔陶衾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帷幕之类应用之物明代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收有一篇《快嘴李翠莲记》,写翠莲与未婚夫拜堂后,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听侯婆家撒帐。婆家人边撒五谷,边唱《撒帐歌》: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膑珠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红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梦吉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可见这种习俗古来已久。在武威一带铺床时,先把新褥新被取出铺在床上,在炕或床的四角还有枕头下面放上花生、红枣、核桃当然铺床时还有不同的说辞。有的说道:枕头一拿,快快生娃。枕头一落,五子登科。有的是双双核桃双双枣,儿子多了女子少。有的是:一撒荣华富贵,二撒金玉满堂。三撒百年合好,四撒全家安康。

嫂嫂铺床结束,新郎领着小弟、小侄和小外甥们都一齐上床睡觉(俗称压床,在大靖一带也可以是姐夫或者男方兄弟压床),不准让女孩参加。除此之外在武威一带还要找一个小男孩在婚床上撒泡尿,即童子尿,意思是希望能早生贵子。另外武威有“离娘亲,见娘红”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在娶亲的当天,当新娘离开娘家时,男方还要给女方父母送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离娘肉”。首先在桌子上点上两根红蜡烛,将新娘的父母请到前面坐下,然后新郎、新娘跪拜父母,同时将这些东西恭恭敬敬奉送父母。毕竟姑娘是娘的心头肉,从小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一旦离开时也是难以割舍。男方能够娶到一位温柔贤淑、勤劳能干的妻子是他毕生的福气,当然要饮水思源,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有了送“离娘肉”的习俗,同时也是让新娘的父母能够放心。“见娘红”指的是刚见准丈母娘的时候要给红包,希望事情有好的结果。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中华书局20024北京第一版,P124

3)娶亲

娶亲之日,男女穿戴一新,男家备骏马、香车迎娶。古浪大靖河流域由新郎赴女家迎亲,有陪郎、娶亲奶奶和媒人伴之;娶亲去的人数要单数,其中要有妇女一人,谓之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焕人儿。此意也是希望双方结婚后能子女众多、家族繁盛,十全十美。娶亲回来时新娘家也要有一人送亲,谓之送亲奶奶

古浪河流域是新郎在家恭候由娶亲公公、奶奶、媒人等赴女家迎娶。女家招待后,礼炮响过,新娘由姑爹或兄长抱入轿中,谓之“抱轿”。新娘上轿时,照例都要号啕大哭,谓之哭嫁。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尽管“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但毕竟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长,猛然分别,女儿将做人妻,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不由得涕泪交流,痛哭一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心理上的迷信,当地人认为新娘上轿不哭,娘家就不兴旺,民谚有:女儿哭一哭,娘家富一富。临走哭嫁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没哭,娘家人佯装要打的样子,让新娘哭出声来。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惯例。同时新娘出娘家门前,要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钱财,这与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有关。由于中国人历来有讨口采的习俗,筷子就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五子登科,等等好意头。十双筷子在一起呢又有十全十美的意思。筷子筷子,快生贵子,这在清代末年,非常流传的,加之筷子是成双成对的,一般结婚时送两双红筷子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希望双方能够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另外,在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一把筷子落在地上,哗一声响,大家就都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有着这种说法。由于以前在一些山区交通条件差,所以常常用马车或毛驴车娶亲,娶亲时女方家的人要偷偷的把男方娶亲的的东西藏起来,如马鞍、围脖子、楸抓子,临走时让女婿出钱赎回。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在其他少数民族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方式略微不同而已。比如壮族娶亲用的是牛车,牛车上挂起黑蚊帐,新娘就坐在蚊帐里出嫁这天,新娘不能见天;要不以后总挨日晒雨淋,劳累辛苦一辈子。去送嫁的几个姐妹也坐在牛车上,她们打布伞遮起脸来。

  一声鞭响,牛车上路了。一出村来,这些送嫁的姐妹便嘻嘻哈哈,拿新郎来取乐。牛车赶得快了,一首山歌马上打过来:

“妹夫妹夫莫鲁莽,

赶车不是撵鸭帮;

若是我妹头昏了,

要你帮她扯鼻梁。

新郎不知道她们在开玩笑,老老实实去拉牛绳,车刚刚慢下来,又一首歌劈头盖脑砸过来:

妹夫赶车莫学坏,

蜗牛爬竿慢慢来;

你是酒醉饭又饱,

我们挨饿颈脖歪!

牛牯不懂人情,拉车照样甩它的尾巴,有时竟甩到新郎的脸上,使得新郎狼狈不堪!牛车赶上坡时,新郎央求送嫁的姐妹下车。那些调皮的姐妹根本不听从。牛拉不动了,新郎只好去帮拉车,弄得气喘吁吁,这帮姐妹却吃吃地笑了。所以有的新郎怕挨整,接新娘时就用两头水牯去拉车。”以上的取闹往往使得喜庆的婚礼更加热闹,所以新郎对这种善意的做法也是非常的乐意。

在闹完新郎后,然后再由至亲好友组成送亲队伍,谓之“西客”,12人、14人、16人不等,其中有“送亲奶奶”和陪娘,照料新娘,管理嫁妆;新娘弟弟或较近的亲戚的小孩坐在陪嫁的东西上“压箱子”(陪嫁妆,具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 具等)。到男方家门口,坐在上面不下来,然后等待男方的姐夫等抬女方家陪的嫁妆。因为以前条件差所以给一些糖果或几元钱就算完了,现在少则100元,多则千元。

另外在娶亲的路途当中也有好多讲究,比如新郎家要提前在娶亲车路过的地方,将井口要盖住,在大树上贴上红纸条以避邪。这恐怕是远古时候自然崇拜的遗迹。正如《古代文明的起源》一书所说,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先民们面对着充满神力的灵性世界,对它的神秘、强大、仁慈、邪恶等等特点无法把握,难免在心中产生神奇、惊愕、无助、恐慌、畏惧、敬仰等情感,而且随着这些情感的世代积淀,便将它们作为一种明确的意识凝结并积淀起来,并要求为它们找到一个稳恒的寄托对象,这样便形成了人类最初的信仰要求—自然崇拜。也就是说,不管利己还是异己,对于先民来说都是不能随意左右的力量,正如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可见在原始人眼里,万物都有灵,他们认为路途当中的神灵或邪魔会伤及到新娘,于是在沿途贴红纸条以避邪。同时对娶亲的路线也有讲究,即娶亲的去路线与来的路线要不同,另外在娶亲途中如果碰到另外的娶亲车辆不能就此走开,要把车停下后双方交换手绢或其他东西,一则是礼节的需要,另外也是互相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有更重要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忌走回头路。

到男方家后,男方家门口摆有酒桌,置米面、水、火酒烟等物,排列迎亲男女。同时男家门口,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马鞍、套簧子(驴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妇要跨过马鞍、套簧,然后进街门。这是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马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也有在车前布马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还有的进门时在大门口放置一盆火,让新娘跳过去。跳火盆,这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当然也有驱邪之意;跨马鞍,则是祈求夫妇白头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让新娘懂得规矩,做到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在武威一带新娘入门时,脚不沾地,用两三条毛毡轮换铺地,新娘从上面踏过。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新郎、新娘一进门以后就放炮、敬酒,用和着盐、面、五谷杂粮的彩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还的地方是有人手抓五谷杂粮,不时撒在新娘身上,口里吟诵: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进大门大吉大利,进二门万事如意。同样的习俗在其他少数民族也也有,如壮族结婚时,新娘头上盖遮头巾,由送嫁姐妹打伞,涌进大门来了。那妇女甜滋滋地往新娘头上、身上和新娘经过的路上抛撒五谷,边撒边念彩词……随着新娘脚步缓缓的移动,看着一把一把五谷轻轻地撒落,品味那迷人的彩词,人们欢喜若狂!那彩词虽不是糯米陈旧,却能把每个人灌得醉醺醺的:“

玉米扁,

饭豆圆,

玉米脚上种饭豆,

饭豆攀藤得见天。

你犁田地,

我锄地边,

有心耕来有心种,

莫给野草来占园……

彩词里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另外在新娘到来前在新房炕上要有合属相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同时新房窗户要用红纸糊,在新娘进房时由新娘拆破窗纸,意味这结束少女生活,新的夫妻生活即将开始。

欧阳若修/韦向学《中国婚俗集锦》,漓江出版社,198611月第一版,P4.

②同上P7


分享到: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