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乐黛云:文学人类学构建新的文学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26 22:57:58 / 个人分类:平行学科

乐黛云:文学人类学构建新的文学观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6日 16: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文学人类学正是以颠覆“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中原中心主义”三大流弊,作为重新进入历史的入口,为文学研究展开广阔的前景。

  20世纪有两次重大的理论与方法转型,一次是语言学转型,另一次是人类学转型。这两次转型都对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人类学转型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学人类学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阈,从族群、民俗神话宗教信仰等多重角度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范式和发展空间,深入阐释和反思了本土文学与文化现象,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而且也为文化学、民族宗教学等学科构建了新的平台。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院式文学专业教育实际上遮蔽和压抑了本土知识的发展。叶舒宪教授认为其有“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和“中原中心主义”三大流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提出应更加重视活态文学、多元族群互动文学和口传文学,充分发挥其融合故事、讲唱、表演、信仰、仪式、道具、图像、医疗、出神、狂欢、礼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从仅仅局限于文学性和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式,走向文学的文化语境还原性研究范式,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本土文学观。这种文学观的更新,将大大扩展我们对本土遗产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认识。中国文化内部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和多源性的构成特征,中原汉民族的建构过程离不开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迁移、传播与融合运动。文学人类学力求突破划分多数和少数、主流和支流、正统和附属、主导和补充的二元对立窠臼,提出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中国文学观,倡导从族群关系的互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入手,在中原王朝叙事的历史观之外,寻找重新进入历史和文学史的新途径和新材料。正如罗兰·巴特所强调的:“历史文本是一个‘能指’的星云,而不是一个‘所指’的结构;它调动的代码无止境地显现,不可确定;各种意义系统都有可能控制这个绝对多元的文本,我们可以通过好几个入口进入到其中,但任何一个入口都不能被确认为是主要入口,更不是唯一入口。”中国文学人类学正是以颠覆“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中原中心主义”三大流弊,作为重新进入历史的入口,为文学研究展开广阔的前景。

  中国文学人类学已经发展了20多年。记得1987年,笔者随杨周翰、王佐良教授赴美参加第二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当时萧兵教授“在世界神话语境中探讨中国太阳神”的报告,在普林斯顿、印第安纳、洛杉矶各大学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笔者当时即感到这就是中国文学研究面向世界的重要前景。此后20年来,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大量无愧于世界前列的开创性的优秀著作,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四川大学率先确认文学人类学为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在这个方向下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则有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在这一学科领域内选作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学生更是遍及全国。经过20多年的锤炼打磨,从国内来看,应该说现在正是全面总结“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最好时机。

  从国际学术发展形势来看,“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现在也正是急需总结的时机。2010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举办的“欧中高层文化论坛”所讨论的问题就是: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过程中,如何让不同文化不至于像合金那样熔为一体,而是处于普遍和谐之中,各自保留自己的文化基因,体现传统特点,以保存数千年形成的多样文化生态。会上,恩伯特·埃柯认为“肤浅的伪全球化”不应遮蔽更深层的文化差异。我们的基本目标应是理解和尊重“在他者的自身文化多样性”中的他者。因此,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对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国家的政治议程上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教育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多样性的“对视”之上。文化多样性显然必须建立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之上。中国学者黄平博士进一步强调,“跨文化”不只是地理或空间意义上跨越各种阻隔的交流和对话,而是对现有文化的超越,跨越出自己文化的屏障,看到文化的多样性,并从中看到未来的开放性。各地区和族群的人们在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情境下自己创造历史,共同走向和谐、正义的可能性和正当性。这也正是文学人类学的目标。赵汀阳博士指出,中国的“关系理性”与西方以个人为出发点的个人理性不同,它优先考虑的是最优的相互关系,是互相伤害的最小化,是优先确保关系安全和关系利益,以便更好地保证各自利益,并开拓更大的可能利益和幸福。他以此为例说明,任何文化都可以超越自己,并为其他文化提供新的思考和可能性。他们的发言引起了到会者的热议。从这次会议也可以看出,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人类学转向决不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在中国蓬勃发展并走在世界前沿的文学人类学,正是中国思想面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保护人类文化生态,并为全球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丰富的理论、方法和事实依据。

    作者:乐黛云 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享到:

TAG: 民族学 文学人类学 语言学 宗教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