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沈北锡伯族民俗记事: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23 18:13:56 / 个人分类:民俗学之旅

(本文材料来源:沈阳市沈北新区贵州29号区文化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具有积极向上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活动。

沈阳市锡伯族人口5.5万,是全国最多的地区。其中作为新疆锡伯人故乡的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原新城子区为基础组建),就聚居着3万多人。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九代,四五百年历史。此外,沈北新区八家子村吴文佩、关德伟,大孤家子村吴恩忠,王家村吴来德,达连村吴占春,高坎村韩志仁,盘古村关中学家等都遗存有喜利妈妈。

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崇拜,户户供奉。

喜利妈妈是神化了的人,是锡伯族女祖先。但供奉的是具体的祭祀物,用它来表示意念中的锡伯女神。所以喜利妈妈并非人形神位,而是一条两丈九尺长的麻绳,上面相间拴挂有多种三寸左右象征物。其中,以背式骨标明辈数,以弓箭喻指男孩,布条喻指女孩,摇篮、靴鞋、缨帽等象征子孙满堂,铜钱象征生活富裕,木锹、木叉象征生产丰收。其制作之人必须是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族人,用品一律向儿女双全的外人讨要。

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半柱香时由男主人请出,将老头棍绑于西北墙角,由分支棍领向东南角(如屋小可折几折),然后用黑毛公猪按一套程序领牲。

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荞麦面。

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结绳纪事的家谱,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其敬祭活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这一文化现象仍有遗存,但已濒危,亟待保护。

祭喜利妈妈习俗所在村社区域: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人口40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沈北新区地处平原,海拔50米左右。东部为长白山余脉的低山丘陵,有辉山、棋盘山等风景区,境内有辽河、蒲河、长河等河流,一年四季分明,为北温带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气候,适合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辽河沿岸,水草丰盛,土质肥沃,是辽北的小江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人居环境,吸引了以游牧为主的锡伯族人,在三百多年前,从兴安岭南迁这里扎寨安营,直至定居,并成为全国锡伯族的故乡和发祥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锡伯同胞,就是240多前年从这里出发,西迁戍边的。

项目传承人吴吉山就住在辽河之滨的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同居一乡,相距仅三里路的大孤家子村关玉善提供的家谱记载:“忆夫始祖康熙三十八年,奉谕来自沈城以西三家子浮处,迨至三四组后迁达沈北大孤家子,见大田膏腴,可以兴利,陪都咫尺,可以求名。俗多诵读,可以建功而立业,未至善地而弗止,既臻善地而弗迁,于是俾四世祖等领地开荒,以图久远之计。”这个关氏家谱,提供了锡伯族人当年定居沈北的依据。

锡伯族是我国55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18.88万。沈阳是全国锡伯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市共5.5万人,而沈北新区就达31,509人,是全国两大锡伯族聚居区之一。

   1983年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这里相继成立了兴隆台、黄家、石佛寺三个锡伯族乡镇,有锡伯族人口300人以上的村20多个。此外,新城子乡、财落乡、尹家乡也是锡伯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全区境内各村屯都有锡伯族人散居。

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在生活实践中融入了一些汉满等民族习俗,但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诸多风俗人情,尤其供奉喜利妈妈可说是锡伯族文化核心的集中体现。

该习俗主要分布在沈阳沈北新区西北部的黄家乡、兴隆台镇、石佛寺乡、财落镇、尹家乡等锡伯族居住地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祭喜利妈妈习俗的历史渊源:

锡伯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的后裔,早期生活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锡伯族的信仰极为复杂。由于长期的迁徙流动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锡伯族先后和匈奴、契丹、蒙古、满、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直接往来,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民族文化的影响。锡伯族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锡伯族的各种崇拜中,祖先崇拜尤为重要。

喜利妈妈最早产生于锡伯族的原始崇拜,表现出鲜明的母系社会特征,这可从锡伯族口碑史料反映出来。

举一例:远古时候,锡伯部落出动围猎,留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老年人和儿童。围猎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保护了老年人和18个孩子,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锡伯部落得以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

这则口碑史料真实反映了远古锡伯人战天斗地、繁衍生息中女人的地位和作用。

实际上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游牧生活,产生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

从《魏书》记录并考证,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市郊阿里河镇森林中的嘎仙洞,便是锡伯族先人活动的地方,他们游牧狩猎,行无定所,不断迁徙,过着部落群体集居的生活。他们没有文字,有重要事件就往木头上刻几个符号。锡伯族是崇拜祖先的民族,为了传宗接代,把祖先的辈数、家族的繁衍情况记刻在木头上。但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而且不好携带搬迁,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慢慢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拉一条绳子,锡伯族叫“喜利”,表示传宗接代,每生一个男孩儿,就往喜利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孩,添一个红布条。这样一代传一代,后辈对自己的祖先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原来的喜利挂在林中两树之间,后衍变为在房中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拴挂。

当时男人经常外出打鱼狩猎,妇女在家养育子女看护家园,因此妇女在人们眼里逐渐和挂在屋里的“喜利”联系在一起,在不断演化中,这些女人逐渐被神化,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被认为是繁衍子孙、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了,从此被称为“喜利妈妈”,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

在八九百年前的元代,锡伯族开始使用文字编修家谱,传承家族历史。“喜利妈妈”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缅怀先祖、祈求人丁兴旺、家宅平安的寄托载体。今天所能看到的“喜利妈妈”,大多是家庭先祖的遗物。

沈北新区黄家乡锡伯族村民吴吉山属正黄旗,其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经九代四、五百年历史。现在他家供奉的喜利妈妈已传承了七代。

在文革期间绝大多数喜利妈妈失传,吴氏家族的喜利妈妈被其母亲藏在纸糊的棚里得以保存下来。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非常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沈北新区八家子村吴文佩、关德伟,大孤家子村吴恩忠,王家村吴来德,达连村吴占春,高坎村韩志仁,盘古村关中学等都存有喜利妈妈。


TAG: 贵州 锡伯族 中国 沈阳市 文化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7056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