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新乡土中国[024] 第十六章 强县: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25 15:51:52 / 个人分类:新乡土中国

查看( 1587 ) / 评论( 0 )

武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县域的特点,即并非只在某些村庄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是县域所有的村庄都从新农村建设中获益。通过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努力,今日的武义县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县域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一、桐琴:全国千强镇

桐琴镇是武义的东大门,全镇管辖44个行政村,总面积4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是2.16万,外来人口3万。近年来,桐琴镇紧紧围绕“提升工业化,农业特色化,促进商贸化,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心镇的积聚功能、辐射功能加强,。

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农业总产值5249万元,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财政税收7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收入4590元。因此,全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已跃入“全国千强镇,金华市十强镇。”桐琴镇的“强镇”荣誉得益于它以工业为产业支撑的发展和推进中心镇建设的作法。目前,桐琴镇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它作为“强镇”的优越性:

1.以工富农

近年来,桐琴镇充分利用周边县市个私经济进入二次创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大好时机,发挥区位、产业、土地三大优势,主动接受经济发达县市的辐射,以工业功能区开发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目前,全镇拥有企业480余家。2005年,全镇有市级、县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企业“六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列入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前100名的有20家。规模以上企业7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工业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首先,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近年来,桐琴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镇规模,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品位的目标,实施了“两街一公园”改造,两年共拆迁10万平方米,对两个共占地15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新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区内道路、广场、绿化、排污等配套设施一次性投入,目前安置区已全面建成,500多户农民搬入新房。桐琴镇党委书记何俊有介绍说:

2002年我们把桐琴镇定为工贸型园林城镇,我们从整个原来是三平方公里,拓展为15平方公里,这几年是来整个武义的变化都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个规划完成以后呢,我们第一步走是2003年,我们启动了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使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相配套,所以我们规划的工业园区要么在中心村旁边,要么在镇旁边,使工业区作为一个新城区来拓展。同时也采取公司化经营,业主化开发的这样一种模式,这么搞城镇建设。2003年一次拆迁占地0.51万亩老区最脏乱差的地区,这是桐琴这十几年,人代会上提案最集中的问题,但是桐琴一直没有启动。为的是时机成熟了我们再因势利导,然后2002、2003年的拆迁,我们拆了5.5万平米,建立了一个小广场小公园,这个让那些老人很高兴。我拆迁的时候一些老人还当面骂我的,说这就是我们这里的书记,他比日本人还凶啊。三个月不到我们做好后,还是那批老人,还多了几个,碰到我了,说:“何书记啊,我们桐琴这个城镇建设早个三年五年搞那就好了”,我说:“不用三年,三个月前我要搞的时候你们不是说我比日本人还凶啊!”他说:“这样搞好啊好啊,当时我们只是讲讲笑咧。”这老百姓他也是很实在的,一开始可能不适应,三个月后老百姓就感觉出来了。我们整个桐琴镇拆迁都是比较顺的。这是一期、二期拆迁的情况,同时我们建了两个安置区,一个是10万平米的连体别墅,还有东皋还有一个安置区。我们给农民的成本价是11万多一点,但是我们招投标建筑的成本就是11万。有大、中、小之分,小的是公寓式的,中的是占地95个平方,大的是125个平方。我们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安置的。

城镇的配套功能也得到了强化,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桐琴镇的饮用水是城乡一体的。也就是从县里供水过来的,并且新建了变电所。这里还抓市场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他们目前在搞的商业街改造。今年该镇还建立两个垃圾中转站,这样就使全镇的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从市场、基础设施到卫生环境都有了改善,桐琴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工业的发展,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农民数量。近几年,桐琴镇依靠农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全镇许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工厂打工,或者是从事商业等其他行业。农民的减少,促进了桐琴镇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何俊有书记在和我们的访谈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

我想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就是要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农民太多了,人如果不转移过来,就这点良田产生的效益要那么多农民分,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武义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所以象我们桐琴,2004年年底2005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当时我们就已经有6000的本地的农民在本地企业打工,我们常住人口只有21600,除了老的,45岁以上的和18岁以下的,这些除外,我们大多数的劳动力资源都在企业,这个转移农民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一转移了以后,这些农民都是最有优势的农民,也相对来说是头脑最活络、文化程度最高的这批人在企业,他不仅是到企业赚了工资,为企业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念的转变,他们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提高。有一部分可能已经从打工仔变成老板了,我们还在逐步转移。

对于无法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农民,镇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培训措施:

那么怎么培育农民?有技术的已经都到企业去了,另外一些我们政府要加强培训,引导,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培训。我们镇里已经分批、分期的对农民进行培训了。这里培训又分两个方面的培训,一个是政治的培训,另一个是技术的培训,也包括我们现在继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这些也需要培训。现在种早稻、晚稻跟过去的技术也不一样,品种也不一样了,特别是我们现在推广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这种杂交稻,如果没有一点技术水平,也是种不好的。所以也需要培训。包括我们这一块的蜜梨也一样,我们把原来的五百多亩变成三千多亩了,已经规模化经营了。我们桐琴的蜜梨做大了,每年可以为农民增收接近一千万。

桐琴镇依靠工业的发展,城镇规划、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等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使该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日益走向成熟。

2.给农民以实惠

首先,工业功能开发给农民带来实惠。全镇在企业的本地职工约6500人,按一年10个月每人每月平均工资700元计算,每年本地农民在企业中的工资收入就达到4550万元。全镇有近1万外来人口需租住当地民房,按10个月每人每月25元租金计算,本地村民房租一项收入就达250万元。工业兴起,商业兴旺,从桐琴到全国各地的货物托运专线就达10多条,收入十分可观。全镇有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近1千户,从事经商者有2000多人,个体工商户的年总收入达3000万元。

其次,城镇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桐琴镇进行城镇建设,需要拆迁部分房屋,统一规划。拆迁实行市场价补偿、成本价安置,从商住用地出让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安置区建设,实际成本16万元的安置房,镇政府以每幢让利4万元给拆迁户,共有安置房500幢,政府让利总额达2000万元。随着人流、物流的加快,房地产市场也应运而生,镇区沿街店面出售、租金比县城还高,农民受益匪浅。

最后,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农民得实惠。近几年来,桐琴镇从土地出让收益中积累了一些资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2000年以来,全镇所有水利灌溉费由镇政府承担,镇政府共用于有线电视安装、康庄工程、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资金达3000万元,新建道路16条、3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17个村实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通过了市级生态镇验收。用于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扶持资金达1500万元,农业特色化进程加快,全镇形成了蜜梨、花卉、笋竹两用林三个产业带,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5年人均收入达4900元。农民尝到了中心镇建设的甜头。对此,桐琴镇党委何俊有书记指出该镇这几年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做了五件事情:

这几年我们(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做了五件大事。第一件事,从2002年开始我们每年拿出几十万,到去年年底统计了一下已经350多万贴农资金,对蜜梨基地、花卉基地、杂交水稻的推广等等我们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第二是从02年我们全镇的水利灌溉由政府支付,不向农民收一分钱。第三是2004、2005、2006年三年的时间内投入了3000万完成了全镇的康庄工程。所以现在我们44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全部都通上水泥路,除了上面的补助,我们镇也拿出了差不多3000万的资金来扶持。这个是老百姓最得利的,特别是贫困的地区对政府评价的最大就是这个修桥铺路。第四点就是我们从前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我们镇财政拿出了将近1000万补助一部分村搞村庄整治,使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包括村庄的外墙粉刷、路灯的亮化还有绿化,有的地方建起了公园。村庄整治我们已经支付出去1000万了,今年的还不算。象刺立桥就得了120万的补助(县里的和镇里的大概80万一起)。第五点就是我们有44个行政村,其中有21个村的还是比较薄弱的,那么我们对这21个行政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现在已经几十个频道了,有线电视的开通,我们没有向这些村收取费用,每户出了300块的初装费,剩下全是由镇里出资的。所以这几年我们光是镇里就出了几千万的资金。那么这些资金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城镇建设两个公司的资金积累,哪有那么多资金。就今年我们这个商业街的改造,我们整个投入就将近800万。

这个就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特别是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我们政府采取转移致富,反哺农业,支持农业这样一个结果。同时又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大的好处,我们通过发达地区的发展,也带动了贫困地方的老百姓,使他们也得到了发展。

桐琴镇在工业发达的同时反哺农业,使全镇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如今,地处浙江中部的桐琴正以昂然的姿态从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迈进,在新一轮的致富大潮中,奏响了一曲和谐的新乐章。桐琴镇是武义强县的最佳示范乡镇。

(图87:桐琴镇政府)

二、武义:县域经济实力提升

这几年来,武义通过工业的壮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在全国县域经济实力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同时,经济实力的提升带来财政税收的增加,如今的武义财政收入步入了公共财政阶段,从而有能力扶持全县各项社会事业。我们不得不承认武义是个“强县”。

1.新农村建设八大成果

在武义模式元素的相互作用下,武义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整体性的成功,正如20068月《领导班子述职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取得了8个方面的成果:

(1)提升工业化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2003年以来,全县园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0.04亿元。工业区建成面积从2002年的10.19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7.8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五金机械、文教旅游\休闲用品、印刷包装、汽摩配件等特色产业集聚区。2005年,全县年销售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80家,5000万元的43家,1亿元以上的23家。今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4家。“十五”期初到“十五”期末,工业区建设逐步从“铺摊子”为主转到抓两个“三率”上来。在加强对新进区企业的“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督查的同时,对已投产企业狠抓新“三率”,即企业投资率、产出率和税收贡献率。注重单位用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建立入园企业用地指标评估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用地需求合理供地,在不影响园区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园区土地空间利用率和园区投入的产出率。同时,扎实做好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建立经济环境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考核测评机制,规范涉企检查和收费行为。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全程服务等制度。实施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承诺审批等审批方式,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2)扩大对外开放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尽可能地融入到周边城市群和产业群中求发展。充分发挥土地、政策、服务等方面比较优势,形成了“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的创业洼地,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县市的产业转移。2003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新办工业企业427家,全县累计进区企业已达1044家。随着产业基础的夯实和区位条件改善,招商引资工作从注重企业数量的引进转变到注重产业链的引进和培育,重点抓“巩固内圈、拓展外圈、突破外资”三大环节,即在继续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县市产业转移的同时,努力接受杭州、温州、宁波、台州等地的辐射,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机遇,努力在引进台资、港资和韩资上有新的突破。海关出口值从2002年3933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62亿美元,增长566.2%。今年上半年,海关出口达1.9亿美元,同比增长66.9%。

(3)推进城市化步伐

加快了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不断实现城乡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体等资源要素共享。固定资产投资从2002年的14.4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8.19亿元。建国以来交通总投资为19.5亿元,近5年投入15.52亿元。我县原来的交通区位十分闭塞,仅有330国道擦肩而过。近年来随着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上松线、330国道、永武线的拓宽改造,正在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干支相连、交通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近五年共实施旧城改造70万平方米,完成城镇引供水、城市防洪、农村电网改造、滨江广场、湖畔公园、壶山公园等工程建设,县城城区面积从2002年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2002年的9.6万增加到12万。

(4)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突出抓好村庄整治。2003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开展164个村的村庄整治工作,其中已验收合格的77个村,全县先后有3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有1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生态村建设扎实开展,已累计完成了69个生态村建设。农村交通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县级道路改造283.8公里,完成康庄工程建设748.3公里。积极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鼓励劳务输出,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来富裕农民。2003-2005年,全县实施就业培训2.9万名,有7372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实现劳动力转移1.65万人。武义县南部山区乡镇的农民,目前有1万余人在外地开办和从事超市业,已在昆山、苏州、常州等地共开办超市3000余家,年纯收入达2-3亿元。全县已有来料加工点785家,从业人数1.4万人,2005年实现加工收入1.2亿元。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已达26.8万人,参保率93.42%;目前全县共有低保户2647户,4285人。

(5)大力实施扶贫攻坚

武义南北差异很大,南部山区地域占全县的60%,人口占全县的40%,其中有8万人居住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有4万人生存条件特别恶劣。为逐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认真探索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在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开发扶贫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实施高山深山农民移民搬迁工程,使大批山区农民走出了深山、大山,彻底摆脱了世代捆住他们手脚的恶劣环境,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本届县委继续狠抓下山脱贫工作,积极探索下山脱贫模式。目前,全县累计有328个自然村、14315万户、43729万人实施了下山脱贫,其中2003-2005年搬迁下山6497人。下山脱贫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占全县山区群众的三分之一,实施搬迁的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五分之一。下山脱贫彻底拔掉了千年“穷根”,让山区群众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下山脱贫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6)加快农业产业化

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通过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长足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壮大。名优茶、有机茶、蔬菜、蜜梨、蚕桑、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到200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1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6088吨、产值1.22亿元。获得“中国有机茶之乡”称号,有机茶开发面积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全县有机茶面积累计已达2.03万亩。“武阳春雨”系列茶经过整合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武阳春雨”系列茶产量达到950吨,成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全县果园总面积已达3.58万亩,水果总产量32726吨,总产值3788万元。花卉苗木发展到1.13万亩、产值1105万元。全县桑蚕饲养量达12371张,产量518.9吨。特色优势畜牧业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末生猪存栏14.54万头,全年生猪出栏19.79万头;家禽全年饲养量471.84万羽;奶牛存栏551头。2005年,我县被国家商务部等有关部委评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目前,全县共有27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共有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127人,带动农户1.9万户,联接基地5.8万亩。

(7)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义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很好,并留下了一批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特别是有华东地区一流的温泉资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本届县委把发展以温泉为主导的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旅游开发从无到有,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游客总量从2002年的33.98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57.54万人次,增长69.3%;旅游业直接收入从2002年的400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5500万元,增长37.5%。2004年我县被浙江省旅游局等部门联合授予“浙江省最佳休闲胜地”荣誉称号,成为浙江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3年郭洞、俞源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温泉品牌进一步打响。与此同时,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8)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县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大力推进“平安武义”建设,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治安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狠抓安全生产工作,有效控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定期开展领导下访活动,群体性上访得到有效遏制。深入总结培育和弘扬“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武义新精神,激励全县人民干在实处,奋发图强。抓好文明县城创建工作,2005年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考核和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抓好农村文化“四个一”阵地建设,抓好社区、企业和党校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开展城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了实验小学迁建工程、继续教育中心工程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对教育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2003-2005年累计达到3.5亿元,2005年通过省级教育强县验收。加快推进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和谐。

总之,从20031月以来,武义县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5.5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8.36亿元,增长64.3%;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3.2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21亿元,增长121.8%;全县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6.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2.53亿元,增长98.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202元增长到2005年的4340元,增长35.5%2006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68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财政总收入4.94亿元,同比增长19.8%

从上述一系列的数字中,可见武义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国排名从2000年的407位上升至2004年的189位。

2.公共财政回馈社会

武义县经济实力增强后,财政收入年年上升。武义财政实现了从讨饭财政到吃饭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转变。正如武义县财政局李国旗局长所说的那样:

从财政收入来看,几乎每年上一个亿的台阶。统计口径有个变化。前年武义因为地方承担了出口退税,有3401万,如果加上这3401万的话呢,等于说跟大前年的统计口径一样的话,实际上是6亿多。资金这一块,原来武义属于讨饭财政,就是养人都养不过去的。过去只有几千万的收入,地方收入更少,这些钱就是养干部、养教师。当时还养不过来。后来是吃饭财政,就是说基本上能维持这些人工资、开支和机构的运转。最近五年已经从吃饭财政慢慢地走向公共财政,人头经费大概是转变为2亿多元,今年是2亿4千多万。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县里的财政收入除了能满足正常开支外,还能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改善。武义财政从讨饭财政到公共财政的变化给全县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的实惠。当县里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地回馈于社会的时候,这个县就进入了“强县”的行列了。武义县正是如此,这几年以来,县财政开始反馈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方面。特别是在支农投入方面大辐增长。如下表所示(见表11):

表11  2001-2005年武义县财政收入与支农支出情况对照表(单位:万元)

财政收入金额

增长速度

支农支出金额

增长速度

2000

15487

150

2001

24418

57.67%

240

60.00%

2002

32403

32.70%

495

106.25%

2003

45481

40.36%

642

29.70%

2004

54704

20.28%

942

46.70%

2005

72135

31.86%

1280

35.90%

平均增长

36.56%

55.71%

资料来源:武义县财政

TAG: 中国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