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的几篇关于民俗的专题调查报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11 20:23:41

关于压岁钱的调查报告

     马上就要过年了,春节有很多习俗:放鞭炮,贴春联,祭祖先…………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给压岁钱了。

【习俗由来】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悠久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春节习俗之贴春联调查报告 

[春节简介]

    春节是我们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习俗]

    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 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这其中我对写春联比较感兴趣,重点就春联进行了深入了解。

[春联历史]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中国的春联还是一种文化,写春联、对春联曾经也十分兴盛,一些经典的春联也让人爱不释手,从春联中感受到春联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有关调查]

    既然春联有着那么悠久的历史,现在的人过春节还贴春联吗?我对此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10%的人表示转悠半天买不到好春联,10%的人表示懒得贴春联,或根本没贴过,30%的人表示会贴,并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传统,50%的人表示很想贴春联但没有地方贴。竟会有接近一半的人表示没地方贴!!大家仔细想一想,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居形式发生变化,以前的对开门适合贴春联,如今是单开门,加上防盗门,没有挂横批的地方,不适合贴春联,而且一些所谓的年轻“潮人”,一些自认为走在时尚前沿的人,觉得贴春联太老土,有辱自己的身份,所以导致竟会有10%的人从没贴过春联!

    贴春联开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仅有的文字水平也不高。深圳大学学者殷秋明认为,主要原因是人们家居生活的变化和写春联的创作乐趣已被其它形式取代。部分市民认为,春联贴上去容易、揭下来难,怕麻烦就省了贴春联。

关于春节大门上贴春联的调查报告

     新年来临,家家户户以不同形式迎接新年,我知道的有许多。常用的有两种。

贴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古老的习俗

——压岁钱

      在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孩子们最企盼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在所有的节日中“含金量”最高。每年,一吃完除夕的团圆饭,爷爷奶奶就会笑眯眯地将压岁钱塞入我和弟弟的口袋中,所以,在所有的春节习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压岁钱。从出生到现在,压岁钱已整整拿了十二年了,可对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呢?

【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的变迁】

    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上世纪40年代,压岁钱一般是100块,其实那时候的100块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也就能买俩糖球儿吧——连包装都没有的那种。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拿压岁钱都要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就那样孩子们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60年代行情见涨,压岁钱涨到两毛五毛,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大米花儿。70年代拜年不用磕头了,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 80年代独生子女多了,孩子们平时的零花钱已将压岁钱的风头比了下去。到了我们这些90后,压岁钱已是整百上千地拿了,但自由支配的权利也被爸妈剥夺了。

年 夜 饭 调 查 报 告

 年夜饭简介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大人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年夜饭食品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年夜饭吉祥菜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年夜饭菜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其宗旨就是饭菜要代表吉祥,象征着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要万事顺利。年夜饭菜谱讲究名称吉祥如意,例如“五福临门”“三阳开泰”“年年有余”“鸿运当头”“团团圆圆”“笑口常开”等,菜做出来要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

    所以说,年夜饭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项民风民俗

 话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各种“福”字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福”字的含义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倒贴“福”字的起源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春节和圣诞节节日习俗比较

      在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了。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最热闹的是圣诞节。

一、来历

    春节: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西周初年就已经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交替之际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汉武帝时制定历法,以现今的农历正月为岁首,俗称过年。民国时,改用阳历,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圣诞:从12月24日晚起,西方国家的人们开始过圣诞节。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这原是宗教教徒的一个节日,后来,由于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遂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节日。在西方,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庆节日。

二、习俗

    春节:节前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挂年画,糊窗花,准备年酒、年饭。大年三十包饺子,办酒席,阖家吃团圆饭。吃罢年夜饭,开始辞岁。晚辈向长辈祝福拜年,长辈向晚辈表示良好的祝愿,孩子们还会得到一份心仪已久的“压岁钱”。接着是守岁。初一早晨,人们穿上新衣,喜气洋洋外出拜年。

    圣诞:圣诞节里,教堂灯火通明,教徒们都到教堂里做纪念耶稣诞生的半夜弥散。然后,人们在酒店、咖啡馆、舞厅、俱乐部、夜总会里彻夜狂欢。还有的国家,当钟声敲响12下以后,一群群青年男女身穿白色衣服,唱着圣诞歌,挨家挨户去“报佳音”,直到天亮。更多的人们则成群结队涌向街头广场,放鞭炮,狂欢,喊叫,一起跳舞。在家里,人们团团围坐在炉火旁,互赠礼品,吃圣诞饭。

三、传说

    春节:相传人类祖先曾遭到一种凶猛的野兽“年”的威胁。“年”以百兽为食,从小虫子到大活人都吃。为此,百姓惶惶不安。后来,人们在与“年”的斗争中得知它怕红色,怕火光,怕响声,便在门上挂红色的桃木板,在街市燃火,敲锣打鼓彻夜不眠,终于将“年”驱赶到荒山野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遂把这天的凌晨称为“年”。同时也形成了过年守岁的习俗。

    圣诞:圣诞老人是西方童话中的人物,传说是小亚细亚地区一个名叫圣尼古拉斯的主教的化身。因为尼古拉斯常常送礼物给小孩,而成为了奖励小孩的圣人。相传,圣诞节之夜,头戴红尖帽,身穿大红袍,足蹬大皮靴,白眉毛,白胡须的老人,驾驶驯鹿雪橇自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糖果、玩具等礼物放在挂于炉前的新长袜内送给儿童。

 关于年糕的调查报告

     每逢新春佳节,我国民间就有吃年糕的习俗。为什么要吃年糕呢?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因为过年吃年糕就含有庆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也有取“年年高”的谐音,含有希望日子一年胜过一年的寓意和悠久的历史。

[年糕的传说]

    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一种说法。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困,城中粮尽,军民纷纷饿死。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督建城楼时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像城墙砖样的糯米年糕,以祭祀伍子胥的功绩。因为是在过年时食用,因而称之为“年糕”,沿袭至今。

【年糕的做法】

         首先,要把淘好的纯糯米倒进一个大缸里,向里面灌水,一直灌满为止,浸泡48小时,才能把糯米从缸中取出来,沥干水分,然后把米放进磨盘里,磨成米粉。我抓着那白白胖胖的糯米,“喂”给磨盘吃,再用吃奶的力气艰难地推动着,“嚓嚓”白色的米粉不一会儿就落入了袋子里。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磨着,直到米粉变细为止。将磨好的米粉再加些水和好后,放入一个蒸笼模子里,模子分成了两层,第一层是一个一个的小方块拼成的,另一个是一块板子,上面刻着许多文字和图案,把米粉放入模子后,压实,再把一块板子盖在上面一翻,这个动作一定要快,要是慢了年糕就变形了,倒翻完后,就放入蒸笼里了,这时一定要用大火蒸12分钟,就可以吃了,那刚出笼的年糕白白的,热气腾腾,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年糕的品种】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分享到:

TAG: 调查报告 民俗 专题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30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5643
  • 日志数: 8
  • 建立时间: 2010-04-24
  • 更新时间: 2010-11-1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