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朗庄面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31 19:22:12

庄面塑:一把面团捏了数百年
 
 
来源:聊城新闻网 时间:2007-2-12 10:38:21
 

  11月28日的郎庄热闹非凡,一对新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眼前的场景让李保山感到很荣耀,因为新郎就是他的孙子李思刚。
    不过,72岁的李保山对荣耀感并不陌生,而带给他最多这种感觉的是一种手工艺品———面塑。他曾是郎庄面塑优秀艺人中的代表之一。
    郎庄位于聊城最西端冠县北陶镇境内,全村仅300多人,曾经因为家家都捏面塑而闻名。
    但是,现在的郎庄面塑却走近失传的边缘。“一些能捏面塑的老人都相继去世了,而年轻人对这个手艺根本不感兴趣。”李保山担忧地说。

面塑历史 说法不一

 11月28日上午9时许,李保山和老伴张朝兰一脸的喜气,他们正在等待孙子的结婚典礼。和记者谈起面塑,更增添了两位老人的兴致。
“郎庄面塑已经做了八代了。”谈到郎庄面塑的历史,老人拿出家谱说。两位老人都不识字,在历史上郎庄面塑也没有文字记载,郎庄面塑的发展仅靠言传身教。
 也有老艺人回忆,郎庄面塑至少有三代了。“我爷爷的爷爷就捏面塑。”
 村里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几百年前,有郎姓兄弟从山西到冠县定居,取村名郎庄。“郎”与“狼”同音,大家怕太凶压不住,就用面粉蒸制老虎来镇压,后世代相传,竟成了一种工艺品。艺人只将制作技艺传自己后人,不外传。因此几百年来,仅此一村制作。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以上说法已经无法考证,但一个事实是,多年来仅有郎庄的村民做面塑,附近村庄很少有人涉足此业。

面塑相助 渡过难关

    李保山老人说,他从十几岁开始捏面塑,三十多岁时技艺趋于成熟。在经济最困难时,面塑多次使他们一家渡过难关,继而一度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富户。
    “上世纪60年代,我曾经用30斤面粉捏成的面塑换来1300斤面粉。”李保山说。
 李保山的女儿李改玲说:“在我很小的时候,附近村庄有些人因为吃不上饭都外出逃荒,我就问母亲是否也要逃荒去,母亲说我们不用去,因为做面塑有粮食吃。”
 “我父亲曾说,1943年我们这一带饿死很多人,但郎庄的人却都安然无恙,这要得益于郎庄人的面塑手艺。”61岁的郎文礼说。
 面塑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它有广阔的市场。
 李保山说,由于他们家面塑捏得好,很多外地商贩就住在他们家要货,有人一次就要几麻袋。“记得我三十多岁时,为了赶工,一家人曾经三天三夜没有睡觉。”
    郎文礼曾和母亲及两个叔叔搭伙捏面塑。“60年代,我们一天就捏一千个,卖给商贩,二分五一个,不到5块钱的成本就能卖25块。”
 除了批发给商贩,郎庄面塑的主要市场就是本地的集市和庙会。“方圆几十里的集市和庙会我都去,面塑很畅销,但干这一行的都是郎庄人。”李保山说。

面塑技艺 难以传承

 过去的辉煌并不能掩饰现在的危机。
 用李保山的话说,现在郎庄还在捏面塑的就剩他和老伴两个人了。“有人要就捏点,没人要就算了。”
 在郎庄人的记忆中,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捏面塑的人就逐渐少了。“捏一天面塑的收入还不如外出打一天工挣的钱多,人们就纷纷转行了。”李保山说,特别是附近临清烟店的轴承兴起后,对面塑的冲击很大。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艺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面塑对于孩子的吸引力大打折扣,结果就是本地市场萎缩。
 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失去密切联系后,面塑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传承问题。
    李保山的二儿子李彦鲁,今年38岁。他说:“村里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几乎都不会这种手艺了,外出打工可能更划算一些。”
 郎文礼从2000年开始也不再捏面塑了。“也没有人学了。”
 “这几年不少民俗专家和记者都对我说,一定不能让这门手艺消失了,要传承下去。但现在怎么传啊,根本没有人愿意学。”李保山说,希望有人能组织一批人集中学习捏面塑,他将会为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面塑未来 蕴藏商机

 作为冠县的一种独特的技艺,郎庄面塑现在虽然濒临失传的边缘,但却仍然受到不少人的青睐。
    今年在深圳及济南的文博会上,不少客商特别是国外客人对郎庄面塑爱不释手,随即被抢购一空。
 而李保山等也多次到济南和聊城献艺,并受到欢迎。去年聊城文化旅游节上,郎庄面塑夺得民间绝活大赛一等奖。而早在1990年,郎庄面塑还夺得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金奖”。
 “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水浒人物、三国人物、红楼梦人物等系列人物都捏出来,肯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李保山说。
 李保山还说:“如果郎庄面塑和美术艺术合作,进一步发展其造型和工艺,前景肯定错不了。”
 “目前如果使面塑产业化,打国际市场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项目。”冠县文物管理所一位工作人员说。

■知识链接—————————————————

郎庄面塑
一枝奇葩

    面塑所用材料是用精粉发面,到一定程度后,全家齐动手,在案板上用极简单的工具,如剪刀、梳子等,就能熟练自如地捏塑出各种花样。经过蒸熟、上胶、绘色,最后晾干,成为不易干裂变质的美丽的小型面塑。
  郎庄面塑多为扁平的造型,容易干透,可以平放和吊挂;形象刻画极简练夸张,经过蒸熟“发胖”,更增添一种美感。
    郎庄面塑用色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品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除此而外,艺人还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如珍珠翡翠般晶莹。最后用墨线勾画眉眼和头发,使面塑色彩更显活泼跳动,绚丽夺目。
    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曾几次到冠县考查,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孙克峰  许军 穆芳丽)

——摘自《聊城晚报》第585期



分享到:

TAG: 庄面塑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