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口头遗产与“梁祝”文化空间——以宜兴“梁祝”文化传承为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17 06:39:17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本地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免费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中国学界被简称为“梁祝”的著名民间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口头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被中国亿万民众推崇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精品行列中了。他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并驾齐驱,构成了中国民俗文化含量最为丰厚的大扩布口头遗产,传世至今,并在民间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一、关于“梁祝”口头遗产

任何口头传承的不胫而走,都有在文化传播中从起点到终点的线路,都有从源到流的泛化扩散历程。由于年代久远和传播面积的迅速扩大,这种线路和历程往往变得逐渐模糊起来。但是,任何口头传承的文化事象都有其自身传承的法则,它们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历史轨迹,附着在特定的文化空间,显示着它们移动演变的清晰形态。《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口头传承也不例外,它最早发源于历史上一个特定空间的人物和事件的传闻,迅速在一至二个以上地点落地生根,由民众演释成人物传记体的故事情节母题,再传开去,扩展成许多大同小异的口述版本。以后经过民间艺人的再创作,经过文人诗作、笔记、史志的文本记述的再传播,形成如今丰富的口头遗产。江苏宜兴的“梁祝”口头遗产大体上就是这样形成的。

“梁祝”如今已经成为宜兴乃至全国对《梁山伯和祝英台》口头传承遗产的大写、缩写和特称,它已经是这项特定的口头遗产的代码符号。宜兴“梁祝”口头遗产的研究群体,以当地流传的丰富口传遗产、翔实的史料线索和城乡社区人文景观遗迹的印证,测查和认定了梁祝口头遗产在宜兴地区传承1600余年的综合活动轨迹和特点。初步查清了梁祝口头遗产在宜兴拥有的实实在在的家底,评估了它在文化史、艺术史、社会生活史以至思想史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辨别,我认为“梁祝”口头遗产代表着人类社会永恒意义的一种崇尚自由的文明。它的美丽动人的中国民众审美理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做为中国民众口传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供全人类各个人种群体的成员分享,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梁祝口头遗产在中国早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民间传说圈,在这个圈中,梁祝口头遗产的分布状况是极其不平衡的,在大部分地区,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梁祝口头传承都带有借入或移入的性质。在那些地区,几乎没有把梁祝故事的基本母题直接落实到地方风物和文化遗址上进行本土化的传承历史过程。从田野作业调查的方法论出发,可以认定这些地区绝大多数属于梁祝口头遗产传播的边缘地带,这里的梁祝口头遗产显然是在梁祝口头遗产传承的中心地带辐射影响下形成的。按照民间文化圈测查的数量标准衡量,某种文化事象越是辐射传播分布的地点多,就越能证明这种文化事象在其中心地带的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越强,同时越能证明这种文化事象的多种文化元素在其中心地带密集存在,并在质量标准上会显示该文化事象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充分的文化内涵。经过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宜兴梁祝口头遗产的抢救发掘证明,这里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梁祝口头传承的中心地带之一。

绝大多数中心地带传承的口头传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说的人物、事件与当地历史、地理的紧密粘附性。口头传说与本地历史、地理的粘附性,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传说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传说印证的“可信性”。提供印证的“可信性”特征是传说远比其它样式的口传故事在民俗生活中居于优势的首要特征。这种印证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指历史档案与信史资料,指的是口传民俗艺术的可信依据。讲本地传说的人,通常在讲述传说同时,总是辅之以实地、实物的展示与解说,或找出可信的证据促使人们像相信正史一样相信其口头传说的真实性。宜兴梁祝口头传承就具备这种特点。宜兴梁祝传说早在古代就和魏晋南北朝历史粘附在一起,传说的主人公在传承中总是以祝英台为主的,所以,当地遗留下来许多关联着祝英台的地方风物遗迹。例如祝英台故宅地址、祝英台读书处、祝英台琴剑塚、英台井、英台陵墓以及故事中十八相送沿途的景物遗存。此外,还有梁家庄、马家庄遗址的指认传说佐证等等,都是传说粘附于地方风物的“可信”印证。所有这些印证,都有久远的口头传承历史,并不是任何现代人的人为生造。这一点是梁祝口头遗产集中传承认定的重要依据。

二、关于“梁祝”文化空间

在探究做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承艺术特征时,,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所有与梁祝传说密切相关的景物遗存“可信物”,对于口头遗产这宗最基本的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并不需要用文献资料考证史实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它的价值正在于梁祝口头遗产发展成为较为典型的梁祝文化空间,在宜兴这块文化中心地带使梁祝文化活动形态得到了充分表现。这种令人“可信”的“似是而非”的梁祝文化空间,正是梁祝口头遗产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史料的辨伪求真考证,都会有损于这宗口头遗产在精神层面的生命力从而弱化了它弥足珍贵的艺术魅力。

在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文化遗产分类认定问题。如果做为历史人物认定梁山伯、祝英台,就会导致对祝英台故宅、祝英台陵墓、祝英台井、梁家庄遗址和马家庄遗址的文物考古发掘,因为这是认定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手段。对于保护梁祝口头传说这宗重大非物质遗产,这种文物发掘和遗址认定及其史料考证是徒劳的无意义的和完全不必要的。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做为口头文学遗产的梁祝,在它的非物质文化的属性里,并不需要求证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否在某个历史阶段当地实有其人其事,重要的在于这口头传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及其故事传承是否具备人类文明的代表性和重大艺术价值,是否值得我们对它加以认真的保护。重要的在于史料笔记中的各种记载都是梁祝口头遗产传承流变的最好线索。有了这些记载和大量的口头传说相比照,和传说中许多相关联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比照,使我们今天测定梁祝传说源流的主线和支线以及认定以宜兴为中心的梁祝文化空间有了更多文化探查的依据。

说到宜兴梁祝文化空间,就不能不从“文化空间”的科学概念谈起。199810月到11月之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作出决议,要用额外基金创立一个奖金,用来激活“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在这里文化表达形式指的是非物质遗产的各种分类形式,如口头语言类、民间艺术类(包括音乐类、舞蹈类、美术类、戏曲类、曲艺类、杂技类)、工艺技艺类(包括建筑工艺类、工匠技艺类、医疗技艺类)风俗习惯类(节庆类、礼仪类、行业习俗类、游艺竞技类)等表达形式,而“文化空间”则是特别新提出的民间文化展演形式。文化空间指的是某一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一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的时间;在这里所说的文化空间并不是只指某一个地点,因为从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看,地点是指那里有人类智慧创造的物质存留,也可以说是有纪念物或遗址的地方;而文化空间则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有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这个新兴的遗产类别在全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从宜兴口头遗产的传承活动方式考察可以看到,在这个地区,早已经形成了梁祝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在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梁祝口头传承为文化圈的活动空间,在那里不停顿地用多种形式重复展演着梁祝文化遗存。除了反复传播粘附在一系列文化景观上的梁祝口头传说之外,还有一批批农村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用宜兴当地的唱春词、说书、道情、滩黄、弹词等吴歌、民间曲艺和戏曲形式传诵梁祝口头遗产。更为鲜活的是在宜兴的梁祝文化圈中,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宜兴国山左近流传有祭祀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的观蝶节风俗,届时远近乡邻成群结队前来凭吊梁祝精魂幻化的蝴蝶。所有这些都成为梁祝文化空间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

宜兴的梁祝口头遗产在经过了1600年的传承之后,如今已经约定俗成为独具特色的宜兴梁祝文化空间。当然,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梁祝口头遗产和梁祝文化空间,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某种共生共享的特征,可以预见在广阔的梁祝口头传承文化圈中,还会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别具当地特征的梁祝口头遗产或文化空间出现。宜兴梁祝文化空间的调查研究和抢救保护已经走在了前列,展示了独具宜兴本土特色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瑰丽面貌,对全面保护中国梁祝口头遗产和梁祝文化空间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值得高度赞扬。

三、关于“梁祝”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自从2001518以来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公布了两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7项,其中口头遗产和文化空间项目都占有重要位置。像2001年第一批公布的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欧洲地区俄罗斯申报的“塞梅斯基口头文化及文化空间”,南美洲地区厄瓜多尔和秘鲁联合申报的“萨培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形式”,非洲地区贝宁申报的“杰莱德口头遗产”都是人类口头遗产和文化空间中独具特色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口头遗产“梁祝”及其发展的文化空间,能否具备世界级的遗产代表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做好全面发掘、调查、采录、抢救、保存、维护和保护的一系列细致工作,并把遗产保护工作和急于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严格地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保护遗产的任务完成得好。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已经做了以上各项的大量工作,很有成效。

目前,很有必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做法,对梁祝文化遗产进行具体的实施。从全国范围的梁祝口头遗产保护角度审视,我国对于濒危的包括四大传说在内的口头遗产保护和文化空间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国际上在这方面先进的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的距离。要想做好全面保护梁祝文化遗产的工作,还有许多必不可少的任务亟待完成。

首先,应当在宜兴及其辐射的周边地区详细调查梁祝口头遗产确切的分布状况,同时确认各地分布的梁祝口头遗产的不同类别的表达形式。同时在以往采录的梁祝传承作品基础上,全面普查并录制民间各路艺人口传梁祝艺术作品的原形态现场声像,精选梁祝口头遗产表达的范本或代表作。全面采录有关梁祝文化空间的各种仪式性的活动过程,其次,进一步着手建立现代科学管理和现代科技手段维护的资料馆和数据库。在进行这项保护工作时,最为关键的是全面系统地查访梁祝口头遗产的艺人、传人的传承线路和传承系谱,同时记录他们传承梁祝口头遗产的技艺流程,作为他们宝贵的无形资产保存起来,建立详细的梁祝口头遗产艺人或传承人档案,建立对艺人、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和下一代传成人的培训制度。梁祝文化研究者对所有口头记录文本做好语言表达形式的鉴定,对口头遗产在各阶层、各城乡社区、各年龄段群体中的流传现状做出确切的调查和分析,最后在实施保护的宗旨下,积极加强深入广泛的梁祝口头遗产和文化空间的研究,推动梁祝口头遗产的传播,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有益的传播,更有保护遗产的深远意义。

在这里顺便提醒从事口头遗产保护的文化工作者,当前对于同为四大传说的《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等的全面抢救和保护的任务,也存在着和以上《梁山伯和祝英台》口头遗产极其相似的问题亟待科学地认真解决,切不可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不切合实际地一哄而上出现跑题和走样。只有像宜兴对梁祝口头遗产的保护那样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够取得重大成果。

纵观今天梁祝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正任重而道远。宜兴的梁祝文化保护工程正在积极有效地乘胜推进,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TAG: 口头 遗产 梁祝 宜兴 文化空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8983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