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故事你来听----与彭兆荣老师的文化情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2-01-13 15:59:48 / 个人分类:随感

    

 

    每个人,一生之中不知道会遇见多少人,又会记得住哪些朋友

    今天,再次接受杨梦老师(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微信采访,期间聊到我人生中的一个贵人,他就是彭兆荣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席专家)。

     与彭老师的第一次见面,那是2005年在武汉中南民大的“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但因为人多,我们没有搭上话,只是徐老的一个见面简单介绍。2007年我们在贵州民大召开第五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我与彭老师正式相识,2010年在凯里学院召开“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中国首届原生态文化高峰论坛“”,我做大会主题发言首讲《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彭老师是主讲评议人。2012年安顺市委政府组织召开“首届安顺屯堡文化高峰论坛”,我与彭老师再次相聚。每一次相聚,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每一次见面,彭老师总是去寒问暖,关心着我的文化传承。并指导我怎么将调查与研究、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然后向前再出发。

 

 

    一次相识,一生真情。

   2013年,因为平坝区在天龙开展“传习馆”项目建设,邀请我去参会建言献策。当时彭老师正率他的几个博士生在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课题研究调查,我到天龙后,刚好遇见他的一个博士生,老远就看见了我,并高声喊“秦老师来了”,彭老师听见我这个小朋友来了后,打开酒店窗户给我招手。我先驱彭老师房间聊了一会,然后我们一起参加了平坝区的会议。

    会议结束后,彭老师说要来我家住,他的学生担心老师住不惯,彭老师说,来到了发忠家,就是站着不睡觉也是开心的。那一天,那一夜,我们把茶言欢,畅谈不止,彭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建议,为我地文化传承发展出了很多金点子。

 

     特别是就安顺地戏与傩文化的传承调查研究,彭老师亲切地给我说:发忠,你如今已经是全国真正意义上的傩文化专家,而不是一般徒有虚名的文化学者,因此,你的眼光不要只放在安顺这个小圈子里,要放眼全国和世界,你会雕刻,还做研究,又能讲清楚面具的文化故事,每年还义务带博士研究生,这样的人才在全国没有几个,所以,你的格局要再大些,要用“神农尝百草“”的道理来对傩文化进行研究总结,最后不管是哪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地戏和傩的研究都要归到你的总结上来。

 

 

    因为彭老师的勉励,我的胆子大了些,思路也广了一些,后来结合对地戏文化和各地的傩文化祭祀仪式进行详细追忆和认真思考,结合地戏和各地傩的传承演绎目的对它的核心进行了总结,即是:神为正,鬼为邪,病为恶,食为天,民众安康,以求正义,心病,有神除之,故有傩举。

 

 

     彭兆荣老师是我文化传承发展实践中遇见的文化知己,更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他是指引我将传统技艺文化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事业导师,正是他的金点子,我才大胆地创新开展傩雕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举措,事实证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办法不仅拓宽了传承的新路子,也促进我地戏文化、屯堡文化、傩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