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新乡土中国[017].第十一章教育优先:武义模式元素之七(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06 19:55:26 / 个人分类:新乡土中国

三、教育强县:武义教育优先的目标

武义教育二十几年的发展之所以取得累累硕果,实现了后发县也要创办教育强县的梦想,是和武义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视,武义人民的重教传统和风气是分不开的。

1.教育优先始终是政府的工作重点

20世纪80年代的武义是一个贫困县,又是革命老根据地,也是畲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发展教育困难重重,但是对武义的发展方略,县委县府领导班子有高度的共识:治贫必先治愚,脱贫致富,一定要从改革和发展教育入手。这在武义形成一种执政传统,一直以来,武义县不管财政有多困难,资金有多紧张,宁可放弃其它投资,教育的投入总是逐年增加,教师工资从未拖欠,在遇到教师与机关干部利益矛盾时,“教师优先”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当时发展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校校舍的问题。80年代初的中小学校舍,大体是由旧祠堂、“跃进”房和“文革”房三类构成,这些房子大都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让武义学子能有一个读书的地方,并确保安全,改造危房和新建一部分校舍的任务就严峻地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为了更好了解翔实的危房和破旧校舍的第一手材料,当时的主管县长亲率教育局领导,深入第一线,千辛万苦的奔波,并最终推进危房和破旧校舍的改造工作。

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不足,武义是一个农业县,经济发展不快,政府财政投入远远无法填上每年教育所需经费的缺口,这是武义教育至今仍然面临的严峻现实。

自1985年起,为了更好利用有限的资金,教育主管部门对贫困山区的学校分布状况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局调整。通过布局调整减少了学校的数量,对保留合并的学校集中投资,更好的利用了教育资金,把钱用在关键处,使群众的辛苦钱能够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面对经费的不足,县政府还尽量节省其它开支,保证教育优先。1988年,县政府计划挤出部分资金,新建一幢办公大楼,以缓解机关办公紧张的矛盾。在县人代会上,一名教师代表提出意见,要求缓建办公楼,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教育上。县政府采纳了这条意见,把计划建办公楼的经费划拨给教育部门,当年修建破旧校舍10000多平方米,达到了首批基本消灭危房标准。

县乡政府还象海绵挤水一样,努力从已经非常吃紧的财政支出中挤出资金,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在1995年,打破常规地批准教育部门在县城规划建造万余平方米的“园丁新村”,由在乡下任教的、有30年以上教龄的有贡献的教师和外地籍教师集资建房。从1993年开始,还为250多名山区教师浮动一级工资。1994年,县财政在赤字1700多元的情况下,挤出78万元资金,为代课教师、工友增加工资,为教师补发岗位补贴。教师节前夕,县财政尽量盘出600多万资金,使教师补发工资一次性到位。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而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每年财政分盘子时,总是捉襟见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拨款也始终是教育投入的主渠道,政府确保每年财政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用于教育。 

到今天,武义的经济尚欠发达,财政可用资金依然有限,但是县委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坚持教育经费以县财政拨款为主,力争做到财政宽余时优先教育,紧张时确保教育,削减时不减教育。教育拨款每年都在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的年份达40%左右,努力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近10年来县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情况(见表5):

表5      1996-2005年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增长率表

年份

教育拨款金额(万元)

增长率%

县财政总支出金额(万元)

教育拨款占县财政总支出百分比%

1996

2381.4

13.43

10280

23.17

1997

2679.9

12.53

11713

22.88

1998

3052.8

13.91

12336

24.75

1999

3558.5

16.57

13788

25.81

2000

4140.2

16.35

16806

24.64

2001

5250.2

26.82

25207

20.83

2002

7880.4

50.10

31869

24.73

2003

9494.2

20.48

37856

25.08

2004

11986.9

26.25

45144

26.55

2005

13811.1

15.22

57533

24.01

合计

64237.4

262532

24.47

资料来源:武义县教育局2006年8月提供

中小学基建经费均由县政府统筹落实。从2002年1月份开始实施教师国拨工资及地方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均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从未发生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县政府还出台了对山区教师实行教龄月补贴制度和连续考核两年优秀浮动一级工资的奖励办法。2005年,县财政还安排“创强”专用经费1900万元,并决定今后三年在此基础上将逐年增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2.教育优先理念深得人心

武义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吕祖谦讲学时如是,时序进入当代社会时也如是。

最让人感动的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群众办学的热情高涨,勒紧自己的裤带,纷纷捐款,集资办学。三港乡合浦村有位86岁高龄的老奶奶,卖栗子卖了5元钱,不胜欢喜,本想买件衣服,但听说村里收教育附加费,就急忙赶到会计室,把5元钱也交了。她的媳妇闻讯赶来,不让婆婆交,要自己交,婆婆说:“这是育子育孙钱,我交了,我高兴。” 还记得1996年4月的一天,一位署名“武一人”的群众把自己积蓄的6188元人民币寄到武义县促进教育发展基金会,至今这个人的姓名和地址都没有查访出来。

还有广大侨胞、港澳同胞在侨务部门的牵头下,以拳拳赤子之心为武义教育慷慨解囊。在他们的捐助下,县第二职校建起了“庆同楼”,后汤小学“惠民楼”迎来了明山乡的小朋友,瑶村小学“介夫”教育楼的落成给项店瑶村带来了教育的希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武义一中的搬迁更能体现武义人民心系教育,教育优先的风尚,前已有述,在此不赘。武义的农民更是以象征性的地价向学校转让土地,使学校建设的征地费用降到最低。下杨中学和东皋中学就是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以低价征得学校用地80亩。

武义的有识之士不仅把眼光放在县内,还加大力度从外部引进教育资金。金穗民族中学、桃溪中学、新宅初中、泉溪初中等学校就是依托省政府倡导的“扶贫建校工程”,旧貌换新颜。

到今天,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武义的政府和人民把办好教育当作自己的责任,而武义的教育也以“办好武义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进取,到2006年6月,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教育强县”的称号,这是对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多年来实行教育优先的充分肯定,也为武义进一步发展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四、教育优先:培养文化农民的必由之路

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晏阳初就将乡村运动和平民教育结合起来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乡村改造必须和平民教育连环扣合,整体推进,才能取得最大效果。平民教育的对象是全体民众,通过教育,使他们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成为具有“知识力、强健力、生产力和团结力”的“新民”。“没有一个国家能超越民众而强盛起来,只有这些大众经过教育而发展,并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才有持久的世界和平和富强。”“只有农民自己有能力了,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与外界各种环境抗争、协调,才能运用周围环境和自己所有的条件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才有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本土建设。”

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教育优先更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教育的重视,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新村运动的积极性。图63:继续教育中心校园

这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新农民的培养。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农村社会的财富、权力、人力等资源的配置由政府向市场转型,农民由被动等待改造的对象转变为改造农村、发展农村的主体。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能充分发挥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但是被赋予各项权利之后,农民是否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谋求个体发展?要想真正使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就要培养文化农民。而文化农民的培养是一个文化的濡化和涵化的过程。人类学用“文化濡化”来描述文化传递方式。所谓文化濡化,就是指文化中的成员继承文化传统的过程以及与此同步进行的文化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 而文化涵化是主体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将外在文化影响吸取、逐步转化为个人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素质的过程。农民可以通过对异己的外界新鲜事物的涵化接收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新思想;但培育文化农民的重任最终要落在教育上,因为无论涵化与濡化都是教育要完成的使命。 

新农村建设需要技术型、知识型、智慧型的文化农民,而培育文化农民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发展教育。武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武义教育优先的发展思路。

笔者在武义接触到一些农民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学历不高,但遇上了好的时机,可以白手起家,在商场上成就一番事业。而面对今天的发展,他们都看到知识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家都把培养子女读书作为头等大事。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非要秉承父业不可,而是希望他们能掌握知识,走自己的路。同样的,那些普通农民更是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意图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武义有优先发展教育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这是非常珍贵的。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以“生产的发展”为先导,生活富裕为标志,但其最最深刻的内涵正在于乡风文明。文明的乡风哪里来?要从教育中来。新农村需要文化农民,文化农民的培育离不开文化教育。是故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不能逾越的题中之意。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对于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武义,要想实现明天经济强县的梦想,就要坚持教育优先,以巩固和壮大今日的教育强县,为新世纪的发展培养能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农民。


TAG: 模式 武义 乡土 元素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