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寻觅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07 20:24:42

每次忆起童年,就仿佛是在踏上回家的路,回忆的过程我无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雨季又来临了,我在石凳上独坐,听雨水嘀嗒往下落,落在地上的水洼里,碎成了细小的珠子,瞬间就消失得无了痕迹。忽然发现这像极了时间,它不顾一切飞逝,而我们剩在怅惘的时空里不断让记忆聚合、流动。还好童年是童话剧,美轮美奂,即使在雨天沉溺于其中也感到亲切的暖意,有时候情不能自已,坐到黄昏,驻足不前……

过不了几天又是端午,这时我才发现,一天天的日月,我对端午的记忆确实是褪了颜色。太阳的暴晒、细雨的冲刷、雷电的惊吓把它浓缩成一粒梅子。今天,我拾起它,放进嘴里慢慢咀嚼,酸甜四溢,原来味道依旧。

 

一、   粽子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如果把端午节比喻成人的一生,那么粽子就是一个襁褓里的婴孩。白嫩的糯米是婴孩一吹即破的皮肤,那翠绿清馨的粽叶亦如襁褓,阵阵清纯的香气裹住了婴孩的过往,裹住了父母哺育他时付出的无限辛劳与温情。

粽子历史悠久,传说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粽子,这时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呈牛角状,称“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把米包起来或者用竹筒装起来,据说是为了防止当粽子投入江中祭屈原时被蛟龙抢走。东汉末年,人们开始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再用茭白叶包成四角形煮熟。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食品,人们发明创新,在包粽子时加入进了中药材,并称其为“益智粽”。南北朝出现杂粽,和我们现在一样,在米中掺进肉、板栗、红枣、豆等。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用米也“白莹如玉”。宋代有“以艾叶浸米”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苏东坡也有“时于粽里见杨梅”。明代出现了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有了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清代便出现了有名的“火腿粽”。

    一直以来我对火腿粽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外婆的缘故。外婆老家宣威,正是产火腿的故乡。宣威火腿出了名的鲜香,腌制得好时还会散发出阵阵奶油味,闻见味道便让人垂涎三尺。儿时,端午节没有放假的规矩,父母上班,往往没时间包,只能在街上买现成的粽子,我不大喜欢街上的白粽,总觉得除了粽叶的香气,剩下的糯米苍白无味。这时我总盼望着外婆来我家。记忆中的端午节,外婆总是千里迢迢赶来,背上背着宣威特有的背篓,里面便是新鲜的粽叶、泡好的糯米、以及香气四溢的火腿。外婆包粽子的过程就像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她缄默不语,把火腿小心翼翼切成丁,翠绿的粽叶洗干净放在旁边,粽叶上残留的水滴晶莹剔透如孩童的眼睛,纯净、天然。她灵活地将粽叶挽成角状,把糯米放在角里,我眼睛一眨的功夫,外婆已经将糯米包得严严实实,我们没有五色丝,只有用白线将粽子缠紧。我一直坚持粽子像婴孩,而外婆却坚持粽子像旧社会妇女的小脚。我最高兴做的事情就是将外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提起来,仿佛是炫耀外婆制作的艺术品,绕家跑一圈后,一个个扔进沸水里,看着它们沉沉浮浮,真是像极了人生

 

龙舟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据说,赛龙舟这一习俗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南方特别流行。最早时,是古越族人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来屈原投江,楚国人舍不得他,便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就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他的身体。而《后汉书·列女传》则说,浙江地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曹娥;《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众说纷纭,但儿时的我对曹娥、伍子胥一无所知,只会摇头晃脑背诵屈原的《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一边感叹屈原命途多舛,一边还兴致勃勃观看赛龙舟。

  龙舟竞渡在端午节的“一生”里好似成年礼。一群成年男子,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踏上龙舟,他们用坚实的臂膀,摇起船橹。在欢快的湖水里,船橹激荡起的波涛摇皱了他们色彩斑斓的倒影,小小的湖顿时包容了博大的日子,生活的多姿多彩被展现无遗,连青年的宏伟理想也在这里得到延伸。我就站在松茂水库的岸上,头顶着童年时才有的幸福的蔚蓝,观看着身边快乐的涌动。鼓声、锣声、欢呼呐喊声勾勒出美妙的轮廓,沿着温柔的边缘将龙舟竞渡铭刻进了我的童年。

在元人王振鹏所绘《龙池竞渡图卷》中,龙舟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我看到的龙舟虽然没有如此华丽,但仍旧夺人眼目。龙舟狭长,船头船尾均用艳丽的色彩画上了龙头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黄等,姿态不一。他们边摇船橹边唱山歌,云南人特有的“慢”让竞渡失去的激烈的色彩,人们忘了是在比赛,纷纷展示起自己的歌喉来。山歌缠绕在远山中,落在龙舟上。我仿佛在热闹中听见了忧伤的叹息,或许是屈原,他还站在千年的汨罗江畔捡拾忧伤的涛声,捡拾情感的碎片。他并不知道,千年后,是他引领后人,踏着岁月的落叶,寻觅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绪。

 

三、拾零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除了粽子龙舟,端午的“人生”也需要零碎的点缀。据《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记载,妇女过端午节,还要在手上缠五彩丝,头上插用彩纸剪成的符并煮兰水洗澡,每家家门前都要挂艾叶,将它做成虎形或人形,并饮菖蒲酒,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刀兵、避邪和避瘟气。
    
在林耀华的《金翼》中描写了这样的场景:东林一家过端午节,大门两旁贴着新对联,大门横梁上挂着菖蒲枝,它剑一般的叶子意味着能辟邪。除此之外,东林一家还要喝雄黄酒,并将雄黄与水混合,抹在孩子前额上。

 在《呈贡县志》民间习俗一章中,也有关于端午节的描绘,这天家家户户门口插菖蒲、艾蒿,家人团聚,饮雄黄酒,不仅吃粽子,还要吃麻花、芽豆、大蒜等,小孩身上涂雄黄。或许是因为我的父母没有出生于农村,对这些习俗了解甚少。因此在我童年时代,菖蒲、艾蒿是插在邻居门上的不知名的野草,雄黄、五彩线的身影则从未出现过。

其实,一个人独坐的时候,记忆里却是融合了太多的影子,还有生命里每一个刻骨铭心的片段,总是在这个寂静里一一闪过。雨停了,我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刚升起的白苍苍一弯月。原来紧凑的步伐让我们已经忘了停下来,细细观察周遭精彩的人文生活,研读先人传承下来的习俗传说。

隔着十多年的距离,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一切却又恍然如昨。我仿佛只是生命中的过客,为了追逐某种东西匆忙奔跑。最后错将粽子当成了端午,而端午的众多习俗也被我遗弃在了搁浅已久的龙舟上……


TAG: 端午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1003
  • 日志数: 12
  • 图片数: 4
  • 建立时间: 2010-05-27
  • 更新时间: 2011-09-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