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杨亮才]周 扬 这 个 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3-10 17:04:51 / 个人分类:书签

  周 扬 这 个 人
  杨亮才
  今年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成立60周年!饮水思源,此时此刻,我们深深怀念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的主席周扬同志。
  周扬其名,如雷贯耳。在文艺界,“四条汉子”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一提“四条汉子”,人们就立刻想起“四条”之首周扬。你别说,他还真是条汉子。
  周扬原名周运宜,曾用名周起应。与毛泽东同乡,湖南人。他1908年生于湖南益阳新市渡田家湾破落地主家庭。少年时期在家乡度过。早年东渡日本,被捕过,回国后闯荡上海滩。革命低潮时期加入共产党。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等职务,靠翻译和岳母(原配夫人之母)接济维持生活。30年代初与苏灵扬结合后,改名周扬,并常以“周扬”之名发表文章和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人们就只知道周扬,而不知道周起应,更不知道周运宜了。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到新时期1989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扬一直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和党的文艺工作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作为中宣部的二号人物,作为分管意识形态的副部长,他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扬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目中,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权威的诠释者、宣传者和捍卫者,是毛泽东在文艺界的代言人。

  我们这些长期在文联工作的人,也许因为听周扬报告多的缘故,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习惯。一提到“周扬讲话”,就如同“圣旨”,立刻找来阅读,并坚决执行,没有二话。

  周扬喜欢讲话和作报告。在他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期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就文艺理论问题作一次报告。他口才很好。虽有点益阳口音,但还听得懂。我的印象,他讲话从来不用提纲,但却出口成章,逻辑性很强。枯燥无味的理论问题,在他讲来,深入浅出,头头是道,且随时举出些生动事例,谈笑风生,大家都很爱听。他记忆力惊人,在谈论艺术问题时,常引用毛泽东、鲁迅、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的话,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有一次,他在中宣部教育楼小礼堂作报告。我有幸去听他的报告。我坐在最后一排,旁边坐着他的秘书谭小邢。报告从下午三点开始,到七点了,他还没有要结束的样子。谭小邢给他送去一个条子,写道:“周扬同志,您已经讲了四个小时了。”周接过条子,看了看,不做声,又继续讲,一直讲到夜里近十二点才结束。礼堂座无虚席,其中不乏著名专家、学者,大家静静地听报告,鸦雀无声。有的还埋头记笔记,没有一个打盹的。因报告会结束太晚,街上已没有公共汽车,中宣部只好派车,把我们一个个送回家。

  谁都知道,周扬讲话是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的。因此大家都很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文化单位到学校,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周扬一直是中国文联领导,1958年后还兼任民研会副主席、主席,是我的顶头上司(当时文联、民研会和中宣部同属一个党委)。但那个时候,我只能在开会或听报告时见到他,没有和他单独接触过。他和郭老主编《红旗歌谣》时,我曾为《红旗歌谣》做初选工作,但所选的民歌,也是经别人转交,那时他离我很远。

  我和他直接接触,是打倒“四人帮”他复出后。但也不多,充其量也就四、五次。且都是向他汇报工作,或请他帮忙办事,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是1978年,“四人帮”垮台后不久,在海运仓总参招待所一次座谈会上。快要开会时,他从外面缓步进来。大家看到了,就起来鼓掌欢迎。他坐在主席台上,刚要讲话,眼泪就不住地流下来。一向声音洪亮的他,突然语言哽咽,说不出话来。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主持会议的同志说:“周扬同志,您来了我们就很高兴,您就坐着吧,别说了。”那次他没有讲话。会议结束时,他和每个人都握了握手(人不太多)。他有超强的记忆力,他和我握手时问:“你还在民研会工作?”我十分惊讶。中宣部所属单位那么多,几千号人,他不可能一个个都记着。我敢肯定,他那时并不知道我叫啥,但凭过去和我几次有限的间接接触,就能知道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就很不简单。神了!

  第二次是1979年夏天。我们因要请他出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的事去拜访他。我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没想到,他答应得很干脆。他说:“别的学会的会长、名誉会长,我一概不当,但你们的名誉会长,我当!”

  第三次是1980年春,为筹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我和高野夫多次到国家出版局申请,都不成功。最后我们只好求助于周扬。一天,我和贾芝、平凡,拿着我起草的报告,驱车到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找他。快到他的住所时,他的车子开出来了。我眼尖,立刻下车拦住。周说:“你们什么事,这么急?”我把报告递上,他匆匆浏览了一遍,然后在空白处写道:“请翰伯、子野同志帮助解决。”我和老高拿着周的亲笔批示再到出版局,xxx还打官腔:“周扬有纸吗?”(当时纸确实紧张)我俩高兴而去,败兴而回,高说:“恐怕没戏了。”可未曾想到的是,没过两天,峰回路转,成了!3月28日,国家出版局批文来了,赫然写着:“经研究,同意你们建立民间文学出版社。”大家自然很高兴。老高说:“看来人家还是买周扬的账。”

  第四次是1981年2月18日,周扬在民族宫会见出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首届年会代表时,特意召见玛拉沁夫和我。这次他谈话不少。他的谈话全文刊登在《民族文学研究》创刊号上。

  第五次是1982年。因工作上的事,我们到安儿胡同1号他府上拜访。他静静地听完我们的话后说:“贾芝同志有缺点,你们可以批评他、帮助他,但一定要支持他。民间文艺这个战线很重要,走到今天不容易。民研会是这个战线的司令部,贾芝同志是你们的司令员,王平凡同志是你们的政委。你们一定要加强团结,大家团结才能把工作做好。”

  周扬同志始终关心民研会的工作。

  有同志说:“没有周扬,就没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真是这样。

  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为了让民间文学事业尽快上马,在周扬同志的倡导与运筹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很快就成立了。

  3月29 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东四头条文化部礼堂如期举行。到会代表二百余人。周扬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郭沫若、茅盾、老舍、郑振铎相继在会上讲话。大会以自由提名的方式选出茅盾、周扬等47位为理事,大会选举郭沫若任理事长,老舍、钟敬文任副理事长。

  4月12日本会召开第一次理事会,选出周扬、吕骥、艾青、赵树理、俞平伯、欧阳予倩、程砚秋、常惠、郭沫若、老舍、钟敬文11人为常务理事,并确定各组组长:秘书组长贾芝,民间文学组长钟敬文、楼适夷,民间戏剧组长欧阳予倩,民间音乐组长吕骥、马可,民间美术组长胡蛮,民间舞蹈组长戴爱莲,编辑出版组长蒋天佐。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到会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有从延安来的,有从国统区来的;有在党的,有不在党的,各种思潮、流派都有。受邀代表除在台湾(如娄子匡等)和旅居海外者外,几乎所有稍有名气的人都参加了。他们来自文学、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诸多领域,难怪有人把它称为“第二文联”。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是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轫。大会所制定的方针和工作方法,一直是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所遵循的准则。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整个进程。

  有个时期,在民间文学界内部,引发了“民研会是钟敬文成立的,还是贾芝成立的”之争,我看实在没有多大意思。

  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位主要当事人在谈及民研会的成绩时,都有意无意在排斥对方。钟老谈民研会的成立,绝口不谈贾芝;贾老也很少谈钟敬文。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都不够客观。这是他们的思想和历史局限。

  但对于周扬,他们二位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周扬同志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钟敬文说:“建立民间文艺研究会这样的机构,假如没有周扬同志的决然拍板和持久支持,是不可想象的。饮水不忘掘井人,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事业的发展上,我们决不能忘记周扬同志的功劳。”

  贾芝说:“一百个也抵不上一个周扬。如果没有周扬同志拍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就成立不了。”贾芝还回忆了当初酝酿成立民研会的情况。他说:“有一次,吕骥向周扬提出成立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想法。周说:‘那就把其他都包括进来,成立一个民间文艺研究会。’吕说:‘那将来就没有音乐了。’周说:”不会的,你还在里头嘛!’吕说:‘我在里头也不能起作用。’周扬同志尽量说服吕骥,最后吕骥也同意了。这就是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缘起。”

  事实也是这样。在民研会成立前,文化部部内部外,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周扬力排众议,硬是给成立了。成立之后还有人反对。冯雪峰同志说:“已经有了中国文联,周扬同志又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不是成了第二文联了吗!”主张取消。当时周扬在湖南常德参加土改,民研会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中。贾芝四处奔走,两次上书中宣部。第二次报告被时任副部长的胡乔木看到了,他在报告上批道:“既已成立,就不必取消了。”这才保住了民研会。

  周扬一直是民研会的保护伞。民研会成立时,他不是副理事长,是他自己不当。(贾芝回忆文章说周是副理事长,记忆有误——笔者)虽只是常务理事,但他是该会的实际负责人。是无冕之王。民研会的大小事他都过问。1958年,在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他当选为副主席。1979年,他代替郭老(已故)当选为主席。1984年因健康原因辞去了主席职务,但他仍然关心民研会的工作。他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民研会,他对夫人苏灵扬说:“我最不放心的是民研会的工作。”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周、钟、贾,还有蒋天佐同志,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都有功劳。他们都是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创者。是他们携手合作,努力奋斗,共同创办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大家不会忘记他们的。

  周扬之所以如此重视民间文艺,是因为他认为民间文艺可以为人民服务。

  周扬重视民间文艺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关心民间文艺。1932年他在《北斗》上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文学大众化》,全面论述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问题。周扬是最早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理论家之一。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在边区涌现出一批民间诗人、歌手。周扬立即予以肯定。1943年周扬发表《一位不识字的诗人——孙万福》还把这位诗人的带有泥土气息的诗句,一字一句亲自记录下来,共五首,和文章一起发表,称它是“真正的庄稼汉的诗。”最后还向孙万福祝福。祝福他明年“第一在粮食上,第二在诗上,有更大的收成。”

  1945年,延安鲁艺师生在周扬的支持和指导下,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民间口头创作和作家创作结合的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歌剧的成功演出,首先应归功于剧作者贺敬之、丁毅和作曲家马可、张鲁,但作为决策者和指导者周扬,是功不可没的。

  1958年,在全国大规模搜集民歌的基础上,周扬和郭沫若合作,编选出版《红旗歌谣》。同时撰写文章《新民歌开拓了诗歌发展的道路》,在《红旗》杂志发表,引起了轰动。此外,他在许多场合讲话中,多次引用民歌。如“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他说:“这就是人民群众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表现。”

  1960年6月14日,郭沫若、周扬、阳翰笙在颐和园会见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民间诗人、歌手。在座谈会上,郭沫若高声朗诵民间诗人王老九的诗。周扬还特别关心农民诗人孙友田,对他说:“我看了你不少诗。”最后,郭老和周扬还把他俩合编的《红旗歌谣》一一签名送给代表。临别,有代表还向周扬建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时,举行一个全国赛诗会,在天安门前,在东西长安街上都贴上诗,要把诗歌贴满北京城。周扬很赞成,连声说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拥护。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周扬同志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我国文艺界领导人。有人嫌他“左”,有人又嫌他“右”。说他“左”,大概指“文革”前。这大多数同志都认同。周本人也同意。他说:“我们是左了。”还说:“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倒毛主席身上,我是执行者,我有我的错误、我的责任。”对“左”周扬是认账的。他主动承担责任,难能可贵。有的是他身不由己。如吴祖光的右派,周原是不主张划的。但后来没办法,只好违心地给划了。为此,在吴宣布划右派的前一天晚上,周和田汉在棉花胡同田汉家约见吴祖光,他俩和他谈话,让他有思想准备。谈话后,周还用自己的车把吴送回家。吴感到很温暖。第二天,吴祖光的批判会在首都剧场召开。来了很多人,我也参加了。会开得很文明。吴祖光还坐在主席台上。张光年、魏巍等发言后,吴祖光作检讨。他的检讨很短,检讨什么,记不得了。只记得他检讨像念诗一样。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一幕。

  “文革”前十七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走了不少弯路。试问那个时候,有几个领导不“左”,这能怪谁!把“左”都推到周扬身上,有失公允。

  说他“右”,大概是指“文革”后。具体来说,就是指他那篇写“异化”的文章。有人说:“他滑到‘右’方面去了。”有人说:“这是精神污染。”帽子一大堆,叫人纳闷。周扬是错了吗?过去我们喜欢搞大批判,批完这个批那个,这也是一种折腾。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不折腾。”这太重要了。大家都应该好好学习、反思才是。

  再就是整人问题。

  “文革”前周扬同志确实整过人,但他也被人整过。陆定一说:“我们中宣部十几年中,无非是整完这个人之后接着再整另一个人。”周扬听后表示赞同。他说:“可不是么,事情就是这样,”

  周扬被关十年出狱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他大彻大悟,与过去判若两人。他放下权威架子、大官派头,作自我批评,多次向被他整过的所有人道歉。可以说是无会不检讨,无事不认错。孔老夫子说:“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周扬同志知过改过,人们反而对他更加尊敬,使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周扬同志检讨,我自己就听过好几次。1978年春,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的中国文联全委扩大会上,他第一次当众检讨。他说:“我是一个在长期工作中,犯了不少错误的人,但我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今天仍然欢迎同志们的批评。”他一边流泪一边作检讨。看得出,他的检讨,不是敷衍,不是作态,而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那天的检讨,使到会的人都深受感动。会场内爆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我旁边坐着一位女同志,听到周扬检讨后,站起来大声说:“周扬同志,听了你今天的讲话,我没意见了。”会上很多人都哭了。检讨把人检讨哭了,我第一次遇到。

  悲剧周扬。周扬同志这一生真不容易,但也精彩。他大起大落,他什么滋味都尝过。他是顺境和逆境都经历过的人。“文革”前,他横空出世,红得发紫。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文革”一来,他第一个被打倒。地位一落千丈,从座上宾沦为阶下囚。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牢,关押长达十年之久,受尽了凌辱和折磨。“四人帮”倒台后,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度心情特别愉快,精神焕发,频繁会见客人。又和以前一样,写文章、作报告,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全心全意地为党工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谁料他又因“异化”问题,莫名其妙地受到批判,使他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久病不起。最后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了,呜呼哀哉!

  独识民间文艺,满地生花君乐见

  痛惜文坛巨星,泪洒山川难慰心

  这是周扬同志逝世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老人毛星、贾芝、王平凡送给他的挽联,它道出了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心声。现在请允许我就用它来作本文的结束语吧。

  周扬同志,安息!

  2010年3月2日

TAG: 杨亮才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84426
  • 日志数: 486
  • 图片数: 190
  • 影音数: 4
  • 文件数: 84
  • 书签数: 190
  • 建立时间: 2008-09-09
  • 更新时间: 2024-01-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