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在冯骥才文化研究院看到想到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06 13:46:46 / 个人分类:生活历程

       

多次前往天津,很想参观冯骥才先生设在天津大学的文化研究,但每次都是行色匆匆,错过机会。这次应邀参加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妈祖文化论坛,临行前便打定主意要去天津大学。10月3日论坛结束,晚上便给冯骥才先生打电话,希望能到他的文化研究院参观。他听说我到了天津,满口答应,而且约好第二天的下午两点见面。我知道冯先生是大忙人,要求只要他的助手关照一下就行,不必劳他的大驾。而冯先生坚持要亲自接待我,使我非常感动。自从冯先生主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以来,多次合作,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所以就没有再客气,况且我有许多问题想就教。

        第二天下午,尚杰女士陪同我到天津大学。汽车拐弯处,便见一座现代化的建筑,高耸的围墙下,是一弯清澈的池水,成群的锦鲤在其中嬉戏,环境优雅而温馨;右手是一座故旧的门楼和石牌坊,表明主人的身份。在现代化的都市社会偏安处看到这样的陈设,不由产生沧桑之感。我正在欣赏楼梯口的另一陈设,冯先生的车子到了。寒暄之后,登堂入室,眼前是目不暇接的民间文物展厅,傩面、甲马、陶瓷、剪纸、年画、石雕、印花布、蓝夹颉……琳琅满目,件件珍品,让人流连忘返。更为可贵的是每一展室的藏品,都布置了制作、传承的环境,冯先生讲起每一件藏品和藏品后面的故事,更是楚楚动人,我不能不佩服他的收藏家,考古家的风格和眼力。

      冯先生是著名作家、画家,他的作品同他的人品是统一的。在最后一间展室,我们看到他出版的各种文字(外文)的著作,还有他的绘画作品。冯先生指着墙上的画作说:“画,就剩这些了,为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画都买了。”面对玻璃橱窗里他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和他清新而又浑厚的画作,深深感到他将写作与绘画,将艺术美和生活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雅与俗在每一个展室变成优美的交响曲,表现大俗、大雅之气,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

        回到冯先生的研究室,助手端来一杯香茶。细品中突然产生“岁月如歌,人生如茶”的感慨来。“岁月如歌,人生如茶”本是我茶室的座右铭,这是禅语吗,值得玩味体会。就拿这些年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而言,民俗学人苦苦地呼吁了多少年,费了多少口舌,没人听,有苦难言。等到大都市的旧城改造风靡全国,文化街区一个个消失,这才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记得世纪之交,天津要拆除文化街区估衣街。冯先生坐不住了,动员志愿者对估衣街的每一座将要拆除的古老建筑进行考察、登录。同时向政府呼吁,希望能保住老街,留住天津文化的命脉。但一夜之间那里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历史记忆在天津消失,至少在未来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抢救老街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关于其中的艰辛,冯骥才先生的《抢救老街》一书做了详细地记载。那是天津市政府主持这一事务的官员的脸上永远抹不掉的污痕。政府的“无知”与“失职”在老街得到写照。这次到天津,还参观了那里的老城博物馆。馆址是老城唯一幸存的四合院,里面展出着天津的砖雕艺术。有谁知道,这些残存的砖雕是博物馆的同仁在开发商的呵斥声中,在民工的铁锤下抢救出来的。为了抢救一块精美的木雕,博物馆馆长居然冒着酷暑,在工地上守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手。文物工作者与“叫花子”有什么区别。开发商的蛮横与文物工作者的脆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听着都让人落泪。现在我们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中国人大常委批准入约这一上方宝剑,可以理直气壮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就如一杯茶,但愿“先苦而后甜”,留下无穷的回味。但是在与冯先生的交谈中,我仍然感到他的担忧,保护的前景仍不容乐观。他说,现在的保护有两个瓶颈,一是保护的“政绩化”,一是保护的“旅游化”。“政绩化”是指保护工作中政府走入误区,单纯追求政绩;“旅游化”则是保护的商业化,保护被变成某些人赚钱的工具。这些思考切中时弊。

        参观归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来我们还得品尝这杯苦茶。

 


TAG: 冯骥才 文化 研究院

CFN空间 引用 删除 admin   /   2008-10-06 20:37:50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