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村依旧,王城片瓦无存(五尺道述古14)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23 23:18:03 / 个人分类:五尺道述古

田野纪事

  这里据说便是南诏开国初王细奴逻王都遗址。著名的南诏巄于图城已复归为土,荒坡上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个伟大王国的踪影。站在巄于图城荒坡上眺望红河源。红河源头附近的这一段河,当代人叫“阳瓜江”。

 

  (快放假了,接着述古)

  可是真到了南诏王的都城遗址,情况又不如想象的了。

  从红河源附近的西边大寺佛教寺庙群和"打猎将军庙"再往前走,爬上一个顶上平平的小山头,县里人说到了,这就是南诏王的都城遗址了。

  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声名赫赫的南诏建国的都城巄于图城遗址就是眼前的这个样子--在光秃秃的小山包上,只有一片犁开的山地,一间石头垒的地棚。还有一个放牛的老人孤零零站在地边,背景是一堆高原的云。如果没有那块水泥修砌的标志,说明这儿就是著名的"南诏巄于图城遗址",我们就是路过了也不会注意。故都蒙舍城旧址早被简陋的瓷砖卷帘门填满。新都巄于图城和太和城亦已复归为土,荒坡上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个伟大王国的踪影。大自然轻轻容易就抹平了英雄豪杰千年营造的伟业丰功。一个曾经让强盛的大唐和吐蕃都感到头疼的南诏国开国国都,竟然消失得片瓦不留!

  王都遗址只剩下一个小小的纪念碑和守庄稼的地棚。这些石头中的某几块,一千年前或许也很不得了的吧。毕竟,从拥有千年历史的瓦砾堆中,考古学家找出了属于南诏时代的重要物证。

  1958年及1992、1993年云南博物馆对巄于图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前一次证明了都城的存在,后一次发现了大批佛教文物。在巄于图寺的遗址上出土了红砂石雕佛像和筒瓦、板瓦、瓦当、滴水等,还发现了一批过去没有发现过的完整的有字瓦。[1]看着满坡红土,搞古城保护的美国专家们几分钟就没有了感觉,礼节性地听县里的人滔滔不绝地讲述南诏国的故事,表情迟钝,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充当翻译的郝教授心猿意马地尽着义务,不好意思扫主人的兴。坚持了一会,突然瞅个空子用中文插进一句话:"美国人缺乏想象力,看不到实在的东西跟他们讲也是白讲。我们要不到处看看,看能不能看到些具体的东西?"于是大家散开。老外们如释重负,看风景的,闲聊的,各得其所。我看他们似乎对山下弯弯红河边的土墙青瓦的村庄更有兴趣,指指点点,一个劲的说漂亮(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把我们熟视无睹的村庄,当作与巍山古城、巍宝山古建筑群同列的"田园风光"推荐给县里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只有陪同者还记得此行的目的,是看王城而不是看民居。有人尽职地弯着腰到处搜寻,有人指点江山,分析风水,像学过考古当过八卦先生一样。我随他们的指头看去,红河水九曲八弯地横陈在青绿色的狭长坝子里,围出一个个半圆形的河滩,早晨的阳光迎面射来,河水闪闪发亮。这是红河的上游。不远处一个彝话叫"额骨阿宝"的山箐,就是红河的源头。当地人称这一段河叫"阳瓜江",或许是看着有点像阳光之藤串起一些瓜一样的河滩吧。但这样推测实在煞风景,赶忙学习古人尽量往远处了望。

  站在巄于图城荒坡上眺望红河源。红河源头附近的这一段河,当代人叫"阳瓜江"。

  南边雾霭迷茫处升起一块高地,那就是南诏的前身--蒙舍诏的旧址,现在叫庙街。放眼望去,景色确是极佳。那么,我们站立之处,应该是"王气"大冒的地方吧。这里当地人叫"大平地",海拔1700米,前有阳瓜江阻挡,后有大黑山做屏障,据专家分析,在使用冷兵器的中古时代,选择这样的地方做都城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只是我有一点不懂,既如此好的一个地方,南诏王为什么还要迁都大理呢?看来进城的诱惑还是大于安全的考虑(五百年后,忽必烈果然从苍山俯攻了大理)。

  有人在地边一堆农民犁地扔出来的碎石瓦砾堆上翻找,拾起几片瓦砾,说这是南诏时代的东西。大家转过眼看看,好像也没有谁激动。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是真发现过东西的。除了那些漂亮的红砂石佛像,还发现一些有彝文文字的瓦片、花砖和石础之类的遗物。而更重要的,是确定了南诏开国都城的位置。

  我对地下埋藏的特别是有些年头的东西历来比较敬畏,不愿多碰,转两圈拍几张照片,便没事做了。于是我习惯性地想找个人聊聊。

  山坡上蹲着一个男人,脚边扔把十字镐。见我走近,说道:"早就翻过几遍啦,巴掌大的烂瓦片都拾走了。"

  "谁拾走的?"我问。

  "县上。还是我告诉他们的呢。"见我有兴趣听,他接着说,"我来挖石材,挖着几处是空的。心里奇怪,再挖下去,挖到石佛。不敢挖了,回好土,就去报告陈老师,他退休了,懂这些。他赶快报告县上。几天不见来,怕出事,又报告给管这口的小刘。他带公家的人来了,搜下一公尺,就见到了地砖......"

  我心里暗笑。云南人说不得,一说就到--才说挖宝的,就真碰上一位一锄头挖出南诏王时代文物的人。他告诉我他叫李如松,彝族,寺脚底巄于山村的人,没有水田,就盘盘山地种点苞谷、辣子和草烟,换了钱到下面庙街买米给娃娃吃。他的娃娃有四个,家庭困难,供不起他们上学。

  正谈着,放牛的老人也过来了,他披件蓑衣,刚才正远远地看着我们这伙寻宝的家伙。

  "大爹,放牛?"明知故问地搭讪。

  老人笑笑,单刀直入:"你们领老外来寻宝?"

  我们好不尴尬。这成什么话?成领鬼子进庄的汉奸了!县里同伴赶快解释:"不是不是!这是县里的客人,来做古城保护和古道考察的项目。"

  "哦。"老人表示理解。递上香烟,老人也不谦让,点起,慢慢说道:"巄于图古城早就毁了,就剩这些瓦渣渣啰。听老人款(讲),这点原来旺得很呢!一坡都是村子,密扎扎的,煮饭闻得着香,放屁听得见响,你说人烟有多密!你们来的那边有个山箐叫米汤箐,就是巄于山的人淘米煮饭滗出来的米汤,都淌成了山箐。那个时候,山上树又高又密,家家屋前的树头上歇着孔雀。水泉高,到处都是清丝丝的山泉水,哪像现在那么干。现在这块山地是团山村的,种点苞谷还要看老天的脸色。"

  "大爹也是这里的人吗?"

  "不是。我是下面放马村的。我们村南诏时候专门给南诏王放马,整整一个村!就只为南诏王放马,你晓得马有多少!"

  "您赶过马吗?"

  "笑话!我年轻时就是赶马的。你看南边那个山丫口,我以前经常走的,从山丫口翻过,四日到昌宁。拉盐去,驮茶来。然后往北边走,把茶卖给古宗人,也就是现在喊的藏族。好卖得很!我赶马最远到过中甸,再走就不熟了。如果望西去,就是老古辈款的博南道,翻高黎贡山到缅甸。要款马道的事,"老人不用"古道"这个词,"我熟了!几天几夜款不完。"

  访谈刚到位,下面的人叫了,说汽车已经开过来,时间不早,要赶回县上和领导座谈。无奈,只好匆匆离去。问得大爹姓杨,准备下次来访。

  "记好!"杨大爹指着山下的坝子,"对面,是东山,山上住彝族,山脚住回族。九曲红河源旁边,左边是团山村,右边是放马村,我家就住在那里。"

  放牛的杨大爹因为自己的祖先和南诏王有些瓜葛,也喜好进行历史性的讲述。作为放马村的村民,他们在南诏时候专门给南诏王放马。"如果望西去,就是老古辈款的博南道,翻高黎贡山到缅甸。南边那个山丫口,我以前经常走的!"

  南诏都城左下方的村落,就是南诏王的放马村。

  --------------------------------------------------------------------------------

  [1] 黄德荣执笔,云南省博物馆巍山考古队:《巍山龙于山南诏遗址91-93年度发掘综述》,载《云南文物》,1993年12月第36期,42页。

 


TAG: 述古 田野纪事 五尺道

卡片儿 引用 删除 karin   /   2009-12-23 23:25:45
继续。。。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