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周郢:《重读泰山:泰山与中华文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23 11:56:00 / 个人分类:学术档案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周郢:《重读泰山:泰山与中华文化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岳之中,为什么独独有东岳泰山能够荣膺“中华国山”的特别美誉呢?这与泰山在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岳泰山不但凝结出个性独特、内涵丰厚的文化硕果,而且对它所依托的中华大文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郭沫若先生用“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读随园诗话札记》)之词来评估这一名山文化。今以“国山”及“文化分期”为主线,对“泰山与中华文化”的因缘作一初步探索。

  中华国山论:名山大岳,被世人认为足以象征其国家文化、民族精神者,被尊为“国山”。中国“国山”之名起源于先秦,民国及当代均有评选“中华国山”之议。本文分别从历史、地域、民族、信仰、精神等五个层面,论证了“国山”应具备的要素,最后认定中华山岳之中,惟有东岳泰山具有“国山”的地位,“国山非泰山莫属”。

  泰岱沧桑五千年:泰山文化绵历五千载,其文明传承迄未中断。如从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特征加以区分,大体可分为五大历史时期:先秦秦汉为“政治山”形成期,魏晋南北朝为“宗教山”形成期,隋唐五代为“文化山”形成期,明清为“民俗山”形成期,近代以来为“精神山”形成期。今试以“五山”文化为主线,对泰山历史文化历程进行简述。

  二、泰山文化与史学研究

  五千年中的泰山,堪称是一个展示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晴雨表,一座铭刻沧桑变迁的历史石书。对此国学大师钱穆曾称:“中国山川胜地,多资学人以考古之需。如登泰山,历代政事学业,有关国家民族治乱兴亡之大,皆足参考。岂一登日观峰,一睹海上日出,即为泰山之观光乎。果为无知识无学问之多数群众言,斯则是矣。然又何必登泰山,乃始有日出可观。”(《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页16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当代美国学者巫鸿也精辟指出:“可以说,再没有别的地方能够如泰山这样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人们在这里仿佛是在聆听一首历史的交响曲:它所纪念的不仅仅是一人一事,而是唤起了对无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泰山因此不是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纪念碑,而像是历史自我堆积起来的一个纪念物。人们对它的苦心经营已经延续了许多世纪,但永远不会结束。泰山本身因此成为一种无可比拟的历史象征。”(《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页61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本节围绕秦汉以迄明清关于泰山封禅崇祀四个论题展开,冀以显现泰山对历代封建政治的影响。同时对与泰山关系密切的几个历史人物与文物史迹进行考论。

  泰山石刻与史学研究:随着史料学的拓展,石刻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泰山历代石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不仅展示了数千年间泰山文化的荣柘沉浮,而且也从中反映出中国历史大局兴衰起伏的轨迹。内中不少独有的资料,更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前贤探成果兼及个人研究心得,对泰山石刻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作一简要梳理与例举。

  泰山“无字碑”与秦阙文化:泰山无字碑为何代何物,迄今仍无定论。本文以为诸说以秦石阙为确,而秦始皇之立阙岱顶,实与秦人之文化理念相关。阙原为“标表宫门”之物,及商鞅变法,树冀阙于咸阳以重君权,阙遂为秦文化之标志。秦皇一统六国后,先后立南山、东海、秦陵诸阙,用显示其无上之君威。树立泰山之巅,亦同有此一寓意。无字碑(石阙)之立,表明始皇封禅泰山不仅昭示秦王朝的神圣性与合法性,而且还有以秦文化改造东方文化的用心。

  王莽封禅玉牒索隐:西安新出王莽玉牒,为中国考古之重大发现。今据玉牒“封坛泰山新室昌”残文,考明新莽一朝曾有议封泰山的事件,而两汉正史的未见王莽封禅的纪录,故玉牒之出,顿可改写泰山封禅史。继之又对王莽玉牒的刻制时间以及其封禅的最终结局,逐一进行考索,发覆揭显了此湮没千年的新莽史事。并进而提出班固《汉书》之所曲笔回避王莽议封之迹,实缘于称颂东汉光武泰山封禅的政治需要。这一研究为重新评价王莽与全面论说泰山封禅,皆提供了新的力证。

  全真道与蒙元时期的五岳祀典:蒙古宪宗元年(1251),全真道掌教大宗师李志常获得汗廷授权,“代祀岳渎”。其事在五岳祭祀史及全真道史上,皆具非同寻常之意义。首先是全真道人通过代祀之礼,促成代表中原传统信仰礼仪的五岳祀典在蒙古汗国全面恢复,此后并成为蒙元定制,实具“以夏变夷”之事功。同时,道门中人也由此成为朝廷之祀岳专使,从而彻底实现了五岳国家祀典的道教化。这一以道士代祀岳渎制度,一直延续至朱明之初,影响尤为深远。

  从泰山龙脉之争看满汉文化冲突与融合:东岳泰山在传统堪舆学中皆认为脉起于昆仑,至清代,康熙皇帝著《泰山龙脉论》之文,提出泰山山脉发龙于长白山。民国时章太炎又起而批驳。本文认为此历经三代的泰山龙脉之争,实牵涉到满汉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一重大关目。从这场论争的背后,反映出各种政治力量皆将泰山作为舆论工具与理论武器,体现了山岳信仰对中国政治的莫大影响。

  泰山和圣祠与历史上的柳下惠崇祀:奉祀春秋大贤柳下惠的和圣祠,是泰山历史上的著名祠宇。其祠兴于明末,废于民国。此对其祠自创构以来的沿革兴废,逐作考索,明其始末。并通过和圣祠祀,观察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柳下惠的阐释与解读,以及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动向与时人心态。

  《左传精舍志》与清代“左邱公案”:成书于明末的《左传精舍志》,系一部记述春秋大儒左邱明家世生平之书,称左邱故里为山东肥城,肥城邱氏即其苗裔。清代嘉庆年间山东巡抚铁保等以此为据,上疏奏请以肥城邱氏为五经博士,由此引发一场关于左邱明姓氏、故里、墓葬与族系的论争,著名学者铁保、刘凤诰、谢振庭、纪昀、段玉裁、俞正燮乃至嘉庆皇帝皆卷入其中,成为经学史上一桩著名公案。本文对《左传精舍志》其书及这一论争的前后经过及各方论点予以简述。

  羊祜故里在新泰:晋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羊祜,《晋书》本传称其为“泰山南城人”,因南城治所在今费县境,故后世史家多谓羊祜为费县人。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桩错案。文中共举出主证五条,旁证五条,实证九条(并对反证一条试作诠释),论证羊祜故里不在费县,而是新泰(平阳),其故居更可指实为而今山东新泰之羊流镇。

  羊欣与羊氏文化: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汉魏六朝时期的世代簪缨高门羊氏,不仅在政治舞台上颇有作为,而且族人之中诗书薪传、家学相承,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孕育出羊祜、羊欣等对当时之学术宗教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本文羊欣为中心,从经学、文学、书法及宗教四个方面,对羊氏家族文化作一撮述,并试图从中探绎其文化特色与历史渊源。

  《郭琰墓志》中“下番海船”与明初下西洋之役:明代郑和之后,“下西海”成为历史绝响。但在泰山石刻中,却记录了一次泰安人郭琰“督造下番海船”,证明在正统八年( )明廷有一次重下西洋之议,并已启动造船之工。此次重航虽未能成行,却可视为明代大规模修造远洋海舶的一次馀响。

  《重开山记》碑中“高丽僧”考:泰山普照寺明代《重开山记》碑云:“永乐间,粤高丽僧云公满空禅师等数僧航海而来。”关于满空身世及其来华之经历,语焉不详,四百年中治佛教史者亦未能发其覆隐。今证以《朝鲜李氏实录》,考明碑文所云“数僧航海而来”实为发生在李朝之初的“逃僧”事件,满空即为来明“九僧”之一,其真实法名为“信云”。

  英雄还是罪人:张遇留事迹新考:明末新泰民军首领张遇留,战死于崇祯十六年(1643)新泰之役。他是反击清军而殉节,还是抗拒农民军而阵亡,一直为地方史疑案。今以新发现的《张氏二烈士祠记》、《二张烈士传》、《张氏二烈士行状》等多篇碑传,证明张遇留死于抗击清军之役,是“垂节义于千龄”的民族英雄。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之蔡士英事新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曾对清初蔡士英家族进行考察,指出其虽出明代辽东降将,然汉化甚高,钱谦益与蔡氏密切交往,实同复明运动相涉。1998年在山东新泰敖山发现了有关蔡士英的三通碑记,从中可窥见蔡氏反对清廷海禁政策的政治主张及对江南汉族所持的同情态度。这一新史料的发现,有力证实了上述陈寅恪对于钱蔡关系的推论。

  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东岳庙是泰山信仰的一大标志,历史上曾“东岳之庙,遍于天下”,其影响遍及中国本土的各个区域。若以各地东岳庙的创建、发展、影响进行分析,其庙祀传播从时间上可分为三大时段——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从空间上可分为三重地域——中原地域、江南地域、边疆地域。本文以此两条线索,对东岳庙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与分布试作考察。

  岱庙大殿三考:岱庙大殿的历史沿革,旧志记载颇为歧误(误为宋之天贶殿),今据多种史籍碑石,考明其殿宋代为嘉宁殿,金元两代为仁安殿,明清时期为峻极殿。

  从历代文献看岱庙壁画的时代作者及内容:岱庙壁画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之名作,但其时代、作者及画作内容,却诸说并出,“纷如聚讼”。本文专从“外证”入手,从各种历史文献寻求史证,提出壁画创绘于唐,“启跸回銮”题材始于宋,现存《启跸回銮图》绘制于清,而其绘者则为清初刘志学等人。

  汉“泰山宫”考:出土于西安之西汉铜鼎中,有“泰山宫”铭文。关于其宫之性质,文物专家持行宫与岳庙两说。今以汉人旧籍,断为汉武帝之泰山行宫,其故址即今传之“汉明堂”。

  三、泰山文化与文献研究

  泰山历代文献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源头甚久,著述众多。东汉时已有《泰山记》之作,明嘉靖汪子卿之《泰山志》四卷,为现存最早的泰山方志。其他《泰山蒐玉》、《岱史》、《泰山纪事》、《泰山小史》亦较有特色之作。入清泰山著述益加繁盛,几五十种,且研究层次不断深入,学术水准明显示提高,除舆地志乘外,尚有金石、艺文、图录等多种作品,使泰山研究臻于全盛。清人著述中以《泰山道里记》、《泰山志》、《岱览》三书最负盛名。民国时之《泰山丛书》则是传统泰山文献学的集大成之作。本节对《泰山雅咏》、明《泰山志》及《四库》著录泰山诸书作一探讨,并尝试提出利用泰山文献,切入重大学术研究的治学思路。

  乡献证史:地方文献与文史研究:王国维之“文物证史”与陈寅恪之“诗文证史”,皆开启了文史研究之新境界。在先哲学术理论的启迪下,本文尝试提出“乡献证史”的治学思路。即从地方文献的角度,切入重大学术研究;凭借地方文献的独特资料,诠解学术论题中的疑点或难点,阐发他人所未发,从而实现对重要学术研究的推进。文中并试用七个研究事例,对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作了论证与说明。

  《泰山雅詠》:《永乐大典》中的泰山佚书:新近发现:在现存《永乐大典》残卷中,收录一种泰山佚书——《泰山雅詠》。《大典》共录存其书之诗十首。本文对以上十诗逐一作了考察,考明《雅詠》成书于蒙古宪宗朝前后,其主撰人为学者刘祁,而其书出现,则基于严氏入据东平后出现的文化复兴。

  明代《泰山志》整理论略:明《泰山志》编纂于嘉靖年间,是泰山现存第一部山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对其书体例设定、编纂思想、史料价值、学术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在泰山学史上地位试作评价。

  正续《四库总目》中之泰山著述提要述评:历代记述泰山历史、地理、艺文的各类著述极为丰富(本文通称之为泰山著述),清代所修《四库总目》及民国时所修《续四库总目》共收录泰山要籍十六种,对诸书版本、内容、价值等,均有述评,所抒见解,不乏精到之处,但也存有疏失。本文对正续《四库总目》之于泰山著述去取之得失,论说之正误,试加评议。

  四、泰山文化与民俗研究

  著名民俗学家叶涛先生指出:“五岳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本库。”(《山东民俗论纲》,载《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在泰山丰富多彩民俗文化中,影响最为巨大的,当推东岳庙会与碧霞君信仰风俗,所谓“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水浒传》语),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这两个论题而展开——

  泰山东岳庙会新考:“以泰山庙会为代表,形成我国广大地区的东岳庙会源,这在我国庙会文化乃至世界庙会文化中都是一个典型。”(高有鹏著《庙会与中国文化》页222,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影响深远。本文对东岳庙会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庙会源起于汉唐,确立于北宋,中衰于金元,转型于明清。

  碧霞元君神号源起考: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名号之由来,或谓始于唐,或托封于宋。本文对上说举史证逐作考辩,认为唐人刘禹锡诗中之“元君”非指碧霞,宋代镌刻“碧霞”名号之碑刻,则出明人之伪托。“碧霞元君”之名,应始于明代,其产生与当时泰山女神之道教化紧密相关。

  碧霞元君“诞辰”考:传说中碧霞元君之生辰,最早见于经籍者为“四月十八日”,而后在泰山地区,却演变为“三月十五”。本文认为,这一日期改变,反映的其实是朝廷与民间对碧霞元君主祀权的争夺。

  “石敢当”与泰山文化:源起于西汉以来的“石敢当”风俗,是如何与泰山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泰山石敢当”信仰。本文通过从“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神铭演变,再到“石将军”与“石大夫”的人格变化,揭示了这一信仰由灵石崇拜逐渐升发为泰山崇拜的文化历程。

  泰山千年香客店:由于泰山古代宗教活动繁盛,泰山上下以接待香客为主的旅店业应运而生,在历史上盛极一时,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经营方式与文化特色,成为泰山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钩稽了历代正史、方志、碑刻、笔记及说部戏曲中的有关资料,对延续千年的泰山香客店之兴起、升沉、规模及衰替等诸多史实作了探考,揭示了其历史轨迹。

  泰山《孝经》石刻与舍身风俗:明代曾于泰山之巅镌刻儒家重要经典《孝经》。这一刻经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元明以降,泰山盛行舍身为亲祛疾祈寿的陋俗,流毒民间,为祸甚重。而儒者试图以儒学理念,对此进行匡谬警愚,以挽世道人心。《孝经》刊石于舍身崖上,正反映了这一“仁人之意”。

  五、泰山文化与文学研究

  泰山与中国文学尤具有密切关系。从《诗经》到唐诗,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水浒传》到《红楼梦》,各个时期的文学经典都曾写到泰山,许多文学大家的生平、家世、行迹也都与泰山发生联系。因此研究泰山文化,不能不关注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有时亦需借助于泰山文献。本专题主要围绕民间文学、小说古著与著名作家与泰山的关系而展开论述。

  孟姜女故事与泰山:泰山一带,为孟姜女故事传布的一处重要区域。今考明其形成有着真实的史实背景:由于历史上杞梁族出杞国,故里在今泰山附近,因此而在此后杞梁妻故事中衍生出“哭杞城、投淄水、崩梁山”等发生在泰山域内的情节;而最早奉祀杞妻之祠“贞女山祠”在泰山出现,也与此相关。而笔者发现的泰山唐碑中“梁妻”之文则表明:至迟在唐代,杞梁妻所哭之城已被指实为“齐长城”。基于诸端,遂可认定:泰山地区正是孟姜女故事的发源地之一。

  牛郎织女故事与泰山:在泰山峰峦幽谷中,有多处关于牛郎织女的信仰遗迹——诸如牛女嶂、牛郎庙、黄姑庵等。这些信仰文化遗存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认为这是古代丝织文化产物,由于泰山一带是古代蚕丝业发达地区,与丝织密切相关的织女星信仰遂在这一地域得到广泛崇祀。

  李白徂徕之隐与泰山之游新解:唐代诗人李白于开天之际,先隐徂徕,后游泰山,其深层动机何在?前贤或有诠说,似未全中底里。今参以徂徕“太白遗刻”、王屋山《刘若水碑》等多种石刻文献,对两事试作探赜。考明李白所谓的“徂徕之隐”,纯系一“金高南山买君顾”的求仕活动;其择地徂徕,则因山属泰岳,关联唐廷封禅,徂徕隐士王希夷因此而荣邀帝眷,斯事尤对李白产生影响。由之徂徕一山,遂成李白眼中之磻溪终南。而其后不久的“泰山之游”,则因玉真公主与泰山道观有密切关系,李白登山访道,有通过此联络玉真荐举之意图。斯亦为其泰山诗中特笔“玉真”的寓意所在。

  《水浒传》与泰山文化:从宋元水浒话本、水浒戏到《水浒传》,无不屡屡写到泰山的场景。本文对《水浒传》中出现的泰山名物、风俗逐一考索,察其史实背景,辨其时代特征,以此对《水浒传》与泰山的文化联系略作管窥,兼对小说的成书时代试作蠡测——认为小说中的泰山事物,绝大部分为宋元时期所独有,而非入明之后世人所能知愁。遂可据以推定,《水浒传》底本可能始于宋末,而定型不迟于元末。

  《西游记》与泰山文化:玄奘西游的故事,自唐代开始便与泰山发生联系;泰山诸多遗迹轶闻,也与《西游记》故事密切相关。本文对泰山“西游”遗迹掌故作了探考,并对此一文化现象试作诠释:指出唐代泰山亦曾出现过一位西游天竺的三藏高僧义净,其事迹后来被融合到玄奘的故事中,——《西游记》与泰山的文化渊源,或正在于此。

  《红楼梦》与泰山文化:本文认为《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构思,实以“泰岳阴司”为其原型。泰山为传统信仰中的冥府鬼都,其主要机构则由“七十二司”(或作“七十五”、“七十六”司)组成,即世俗所谓亡“泰岳阴司”。“太虚幻境”在女儿诸司、命运簿册、黑水浊流等场景设计上,均是取材于“泰岳阴司”之说。而警幻仙姑的人物塑造,则部分借鉴、汲取了泰山玉女(碧霞元君)早期的爱情女神之形象。在上述泰山信仰的基础上,曹雪芹对之进行了艺术重塑与美学升华,创造了全新的理想世界——“太虚幻境”。

  林四娘本事新证:在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与《红楼梦》中,均出现了“衡(恒)府宫人”林四娘的形象,但两者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上却各不相同,其本事若何,研究者考论异辞,莫衷一是。近年在山东莱芜,出土了与这段稗史有密切关联的《李姑墓志》。本文据此石刻,对历史上的林四娘事迹新作求证,以墓志中所记之明末衡世子妃李氏的身世遭遇为参照,考明了清顺治朝发生的衡府之变及宫人“遭难而死”的史实真相。进而以此考察了林四娘故事的演变:指出清初林四娘的悲剧形象频现于《聊斋志异》等诸多文学画卷,实基于小说作家浓郁故国之思和深沉的民族之痛;而百年之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特笔插入林四娘一段,并对故事作了全面改造与升华——使之成为一位“脂粉英雄”、晚明第一奇女,则借是此集中表达他对女性的讴歌之情及推崇女性作用的进步观念。

  杨家将故事与泰山:杨家将故事与泰山有关诸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历史上杨延朗作为扈从武臣,参加了宋真宗封禅大典,将杨家将的威名广播于泰山,宋元之际泰山周边涌现的众多山寨及女杰,乃是“山东穆柯寨”与“穆桂英”艺术形象的直接源头;而明人笔记中红裳女子在泰山与杨六郎过招的情节,则是穆桂英故事进入杨家将传奇的一个关键链环。泰山周边众多杨家将遗迹的出现,实基于上述这一复杂而有趣、离奇却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

  新见元曲家杜仁杰史料辑证:元代曲家杜仁杰,其事迹记载甚少,著述亦流传不广。今对其生平史料及佚作试作搜寻,有幸新获《杜忱墓志》等杜氏家世文献二则、《礼岳祠记》等佚作十篇,对研究杜氏家世生平及思想、创作多有禆益。

  孔尚任自号“云亭山人”考:清代戏曲家孔尚任于《桃花扇》卷首自署“云亭山人”,关于此一“云亭”,一般释为曲阜雲山(石门山),本文则认为应指泰山南麓之云亭山。尚任少时曾从叔父贞瑄泰安学正任上,故以此为号。云亭山附近上泉村旧有孔尚任题碣,今毁而文存,其碣文字,堪补《孔尚任集》之佚。

  六、泰山文化与当代学术

  刘凌先生曾呼吁开展“泰山研究之研究”,现当代泰山研究中,一些代表性研究学者、重大的研究成果、重要的研究思路,都值得很好的总结、评价。本节试对当代泰山文化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徐北文先生为个案,评鉴其学术得失。

  泰山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泰山是中国山岳文化的代表,对其文化的记述研论可上溯先秦,盛于明清。而其进入现代学术的视野,则启始于二十世纪。本文分列三节,分别系对二十世纪的泰山文化研究的简略回顾,对进入新世纪后的泰山文化研究成果进行重点评述,对今后泰山文化研究方向的蠡测与选题的预拟。

  泰山文化的“两个世界”:徐北文先生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泰山文化专家,其提出的“泰山学”之说,着眼于泰山不同于其他地方名山的特殊性,倡议从“大文化”的视野照观泰山,其说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本文从徐氏这一观点出发,进而推绎出泰山文化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并对这“两个世界”的不同内蕴试作阐释。

                                                                                 (源自新浪博客——“泰山周郢”)

TAG: 泰山 周郢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86028
  • 日志数: 233
  • 图片数: 125
  • 文件数: 47
  • 书签数: 10
  • 建立时间: 2008-09-12
  • 更新时间: 2023-03-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